李 梅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聚焦制度完善、机制创新,对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重点任务作了具体部署。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发挥着“头雁效应”,其治理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学习、领会、贯彻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分析和精准把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和环境基础,切实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将为品质随州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支持。
一、从宏观上把握新时代社会治理制度的科学化特征
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规律性的探索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单一模式管理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到党的十八大前的综合治理探索阶段,发展为党的十八大至今的共建共治共享阶段。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社会治理方面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虽只一字之差,但体现的是理念的创新、唯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治理的方法的变化。它要求我们秉持管理和服务并重的现代社会治理理念,努力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二、用新观念协调好现代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关系
社会治理是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加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大大增强,人民群众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制意识、监督意识显著提升,这鞭策着政府部门及领导干部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必须不断改进工作方式。
一要处理好共建共治共享的关系。社会是由大小不同的各类社会主体构成,社会治理共同体主要是由政府、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公民等治理主体共同组成的。“七位一体”的社会治理体系适应了新时代发展需要。全会也分别从治理的深度、广度、结果上提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要求。在社会治理中,我们应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应当明确共建是基础,共治是关键,共享是目标。三者是密切相连、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只有社会共同体成员共同参与共同体建设和共同体治理,各主体之间通过民主协商、共同合作形成良性互动的共同体,才能实现共同的治理目标。二要处理好主体与协同的关系。一个社会的进步需要三股力量推动,要有政府的力量、市场的力量、社会的力量来推动。在建设品质随州过程中,要善于处理好上下级政府所形成的纵向开放关系,同级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及市场之间的横向开放关系。还应注重多主体协同,促进整体化治理。三要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要讲究辩证法,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比如,基层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应注重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地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三、在担使命中练就社会治理过硬本领
随着地方公共事务显现出复杂性、多元性和动态性特征,地方政府治理挑战也逐渐增多。一些地区存在“缺乏政策执行保障机制”“地方政府治理理念淡薄”“各级地方领导思想固化”,以及“法治建设不完善”“社会基层综合治理机制、人员、经费有短板”等问题。如何让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党员干部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急先锋”,建设品质随州,努力实现市民有品质生活、产业有品质成长、城市有品质发展,党员干部应当在担使命中练就社会治理的过硬本领,做到真负责、真担当、有作为。
一要加强品格历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管用、有效、成功的,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是独创的、独特的、独有的。广大党员干部要牢牢把握国家治理的正确政治方向,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寓“党建”于“治理”,强化社会治理的政治领导,历练品质。2017年人民论坛网络问卷调查中显示,推进治理现代化中领导干部最应具有的品质分别是“为民服务”“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信念坚定”以及“勤政务实”。二要加强实践锻炼。要善于把握人民群众在品质随州建设中遇到的烦心事、操心事,并把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拿出来。要坚持决策要科学、执行要有力、互动要积极、诉求要解决四大原则。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办,妥善解决群众每一件合法合理的诉求。三要加强思维训练。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把握斗争规律,惯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提高斗争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积累治理经验,增强治理本领,破解治理之困,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作者系随州市委党校讲师、法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