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日报特约记者 彭晓华 通讯员 刘冬
山城广水,人文荟萃。
11月下旬,“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复检暨授牌大会在广水市举行。授牌仪式上,该市被授予“湖北省楹联文化强市”称号,广水街道办事处、广水市税务局、广水市实验小学分获省“楹联文化镇”“楹联文化单位”“楹联文化教育基地”称号,马坪等镇办获评“中华诗词之乡”,永阳防水材料公司等获评“中华诗教先进单位”。
广水地处鄂豫交界,属荆楚文化、中原文化交汇区,文化底蕴深厚,历代不乏名人学士竞写山川风流。近年来,该市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文艺工作者不懈努力、辛勤耕耘,全市文化创作氛围浓厚、佳作频传,“文化之花”竞相绽放,先后喜获“中国民间书法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城市”三张金字文化名片。
强基固本,夯实发展根基
12月12日,广水市应山街道办事处曹塘角社区廉政文化长廊,152块展板上图文并茂地展示着法纪知识,往来群众漫步其中,驻足品味。
这条文化长廊全长695米,分德、纪、法3部分。“德”为从政之德、家庭美德,“纪”为《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法”有法律法规、典型案例、人生忏悔等内容。据介绍,该市寓教于乐,采用文字、漫画、壁画等方式,成功打造了包括曹塘角社区在内100多个扬“廉”文化宣传点。
“廉政文化在广水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广水人杨涟是明朝著名清官,因弹劾魏忠贤遭诬陷死于狱中,被评为‘天下第一廉吏’。”广水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曦东说,该市积极保护杨涟这一历史人文资源,打造地域特色廉政文化品牌,成立“杨涟勤廉文化研究会”,抢救挖掘杨涟历史文献,打造杨涟勤廉文化一条街,建设杨涟纪念馆,与央视合作拍摄“清官杨涟”微电影,全面叫响“广水杨涟、扬廉广水”文化品牌。
近年来,广水市继承发扬“三乡”文化、廉政文化、连氏文化等传统文化,突出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文化活动,推动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该市新建印台山文化生态园,加快“四馆三中心”建设,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造詹王美食文化广场、楹联文化街、廉政教育街等文化基地,不断筑牢文化发展根基;先后组织开展了建市3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书香广水”全民阅读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歌咏晚会,定期举办“周末大舞台”“元宵节文艺汇演”等文化活动,积极推进“红色文艺轻骑兵”送戏下乡及戏曲进校园惠民演出活动,将文化艺术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广泛开展“楹联六进”活动,组织驻广部队、机关单位、中小学校成立诗联分会,全市近百件书画、楹联、摄影等作品获国家、省、地市奖。
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初冬时节,武胜关下,桃源村溪水潺潺,林木茂盛。
桃源村位于广水市东部,周边关寨众多。近年来,该村深挖关寨文化积蕴,着力打造集关寨文化、村落文化等为一体的特色历史文化体验区。同时,村庄恢复民俗婚礼、祈福等活动,建起煮酒、酿醋、挂面等民间手工作坊,全面展现传统文化魅力。今年10月,该村举办桃源柿子文化旅游节,推出乡村旅游培训班、书画摄影展、茶艺旗袍秀等活动,成功吸引游客5万余人。
“发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吴店镇是革命老区,现有革命旧址47处。该镇充分利用自身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小镇”,在镇区进口处高标准建设凤鹤红色广场,融入大量红色文化及古文化元素;斥资700多万元对尹家湾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吴店街革命旧址进行整修,陈列革命文物51件,树立革命旧址标志牌30多块,推进红色旅游发展。去年,尹家湾革命旧址群入选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参观人数突破20万人次。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近年来,广水市大力挖掘、传承地域文化,持续推进“一镇一品”特色文化建设,将文化元素植入乡村建设各个维度,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互促共进,应办“多肉艺术小镇”、郝店“军事小镇”、杨寨丁湾村等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竞放异彩。今年以来,该市共有4个乡村入选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1个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村入选“荆楚乡村旅游十大主题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