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2020年11月18日
为困境残疾孩子打造幸福家园
——记刘爱业和他的博爱特殊教育学校

  图为视力残疾女孩涂智慧在演奏葫芦丝《竹楼情歌》。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唐天才
  初冬时节,走进随县安居镇徐家嘴随县博爱特殊教育学校(随县博爱阳光家园托养中心),铿锵的架子鼓声、悠扬的歌声和优美的旋律汇成一片,让记者不敢相信的是,台上演奏的竟是几个残疾孩子。
  “我们聘请专业老师对这些孩子加强练习,目前他们进步很快,演奏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可以在一定场合参加演出。”学校创办人刘爱业高兴地说。
  据悉,该校现有各类残疾人84名,基本上是困境残疾孩子。他们是不幸的,或肢体残疾,或智力缺陷。然而,他们又是幸福的,在这个大家庭里接受免费教育、培训和托养照护、农疗娱疗,享受着家一般的温暖和快乐。
  “我在农村走访发现,不少残疾少儿没有上学、缺乏关爱。不少家庭一人受残、拖累一家、连累一片。从事技校教育工作的我每当触及那些场景便会不由自主地眼睛湿润,决定为特殊家庭分忧,为残疾少儿点燃希望。”刘爱业谈起办校初衷说。
  2010年,学校成立,专门招收残疾少儿,实行全免费教育和培训。招生简章一发布,家长纷纷来询,一下子涌来150多名残疾孩子。因为缺乏办学经验,学校当年花费100多万元。面对资金亏空,刘爱业也曾犹豫动摇过,但面对孩子们渴望的目光和家长的殷切托付时,他再次坚定决心,立志办一所有爱心、有担当的助残服务机构,为残疾人营造“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环境,让他们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刘爱业继续筹资发展特校,并不断调整思路、规范管理,让学校步入正轨,逐步得到各级领导、部门的关注和支持。
  特校的孩子,残疾种类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差别较大,无法统一授课。一番摸索后,学校确定“因人施教、依残授课”模式,对智力较低的孩子,重点补习文化;肢残的孩子,学习电工电子、计算机应用;盲人学习按摩;有文艺爱好的学习音乐……凡是在学校参加学习和培训的孩子,绝大部分达到预期的效果,以前生活不能自理的不再需要他人照料,还能分担家务、干农活,还有一些孩子开店创业,踏上致富之路。
  家住随县万福农场的重度肢残女孩李彬彬,曾失去生活信心,多次想轻生。进校后逐渐变得自信阳光、刻苦勤奋,如今在市内一家游泳设施公司上班,月薪3000多元。公司负责人介绍,这里就业的博爱特校毕业生有十多名。
  家住澴潭镇的残疾儿童张云威,11岁还不能走路、不会说话,他弟弟也身患怪疾,家里一贫如洗,父亲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张云威送到特校。几年下来,张云威身体康复,能说会道,成为健康的小伙子,弟弟的怪病也明显改善并正常进入小学,家里还清了债务。家长逢人就说:“是博爱特校救了我们全家!”
  如今,博爱特校服务设施不断完善,这里的孩子经过几年学习后,都发生很大变化,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在随州某广场开办儿童游乐园的江冬生同学自信满满地说:“身体残疾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心灵残疾,我相信只要有理想、有恒心、有毅力,残疾人也有一片亮丽的天空!”一位孩子家长表示:“孩子在家里全靠我们做父母的照料,不仅精神压力大,而且‘捆住’了我们,不能外出打工,家里穷得叮当响。现在将孩子交到托养中心,我们就可以外出挣钱,孩子也变得越来越阳光!”
  10年来,博爱特校(托养中心)为400多个家庭解决后顾之忧,有120多名博爱特校毕业生走上就业岗位,有些还成为单位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