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 2020年12月05日
一主引领 两翼驱动 全域协同
——论科学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长江岸线宜昌段已成为游览观光的新景观。

湖北日报评论员

 
  百年交汇,谋篇布局。
  踏上“十四五”新征程,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区域发展布局的科学优化,是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是着眼长远的战略考量。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看全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经济规律。
  看湖北,发展不够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湖北最大的实际;县域经济不强是湖北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是制约湖北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域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
  “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
  适应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的新形势,聚焦我省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和弱项,呼唤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视野、新思路——
  如何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如何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着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提出的“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重要要求,继承和发展历届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战略,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立足湖北省情,适应国家区域政策调整变化,提出着力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 
   
   (一)“一主引领”,既是武汉“领唱领舞”,也是武汉城市圈“合唱共舞”
  世界城市群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心城市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关系是集聚与辐射并存的良性互动过程,即先将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形成增长极,中心城市发展后又对其他区域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一主引领”不再局限于武汉一市,而是既要充分发挥武汉的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也要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及对湖北全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发挥武汉的引领作用,关键在于“强功能”——
  湖北发展不够,也包括武汉在内依然不够大不够强的问题。大武汉之“大”,不仅体现在规模之“大”,更要体现在功能之“强”。城市的功能,是超越了数量和规模的核心特质,是独特的竞争优势。没有中心城市强大的资源集聚、功能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引领作用,整个区域就难以快速发展。
  旗帜鲜明支持武汉做大做强,就是要充分发挥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龙头引领,在于增强高端要素、优质产业、现代金融、先进功能、规模人口的集聚承载能力,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在于深化要素整合、产业转型、交通对接、创新协同、市场联动,带动全省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全面提升。
  发挥武汉城市圈的引领作用,关键在于“同城化”——
  武汉城市圈是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城市圈之“圈”,不仅是地理上的相邻,更是内部之间打破壁垒、拆除藩篱,使要素的流动不受城市距离和行政区域的限制;同城化不是同质化,而是要按照差异化定位、有序化协作、同城化发展的思路,协同发展、联动发展。
  加快同城化发展,发挥武汉城市圈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就是要打造武汉城市圈升级版,加快形成城市功能互补、要素优化配置、产业分工协调、交通便捷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市圈,让“1+8”协同协作、一体发展,让城市圈由一座“高峰”变成“群峰矗立”的“高原”,以发展水平和整体实力的提升,辐射带动全省全域高质量发展。 
   
   (二)“两翼驱动”,是发展模式由“点轴式”向“扇面式”的演进
  “一城大”不是问题,“一城独大”才是问题;而“一城独大”,问题不在“一城”,而在其他“多城”。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看,湖北与我国经济实力较强省份的差距,主要在于缺乏多极多中心,在于以省域副中心城市为首的“两翼”实力还不够强、贡献还不够大,特别是缺乏五千亿至一万亿经济规模和能级的城市支撑。
  从“一主两副”到“一主两翼”,“两副”是点,“两翼”是扇面;“两副”着眼稳定性,“两翼”着眼协调性。从以城市点轴式发展模式优化提升为城市群块状组团、辐射带动的模式,以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为“两翼”的重要引擎,形成雁阵效应。“宜荆荆恩”城市群与“襄十随神”城市群,一南一北,构成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南北列阵,形成“由点及面、连线成片、两翼齐飞”的格局。
  “两翼”是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实现开放发展的“两翼”。“襄十随神”落实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建设成为联结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纽带。“宜荆荆恩”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建设成为联结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纽带。
  “两翼”是立足自身区位和优势进行产业布局的“两翼”。“襄十随神”发挥汉十高铁、焦柳线、中欧班列等通道优势,打造以产业转型升级和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宜荆荆恩”用好长江黄金水道、沿江高铁东西通道和焦柳线,打造以绿色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带。 
   
   (三)“全域协同”,是构建多点发力、“有血有肉”的增长极系统
  “一主两翼”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骨架,但光有骨架不行,有血有肉才能身强体壮、生龙活虎。全域协同,就是要坚持点面支撑、多点发力,支持全省各地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比较优势竞相发展,打造更多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多点发力,全域协同,在于强县域——
  2020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中,浙江有18个,湖北只有8个且位次靠后;GDP过千亿的县,浙江有8个,湖北一个也没有。看数量,看实力,县域经济差距的背后,是增长极、增长点的差距,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差距。县域稳则大局稳,县域活则全盘活,县域强则省域强。县域经济不强,全域高质量发展就缺乏块状集群和点面支撑。全域协同起来,就要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整体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要素集聚的过程。落实主体功能定位,推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能优先集聚的优先集聚,能率先发展的率先发展。要引进培育更多有终端产品的头部企业,带动要素聚集发展,因地制宜打造“一县一品”“一业一品”,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竞争力强的块状产业集群。
  县域经济的发展,更是突破路径依赖的过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不能为区位决定论、条件制约论所困,固守“吃资源饭”的老路。要敢于从“零资源”中突破,善于发现市场的“空白点”,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优”文章,做大做强块状经济,形成更多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增长点。
  多点发力,全域协同,在于强农业、强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进度和质量成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头重头在“三农”,基础和潜力也在“三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起不来,乡村就业就没有渠道,农民持续增收就没有源头,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根基。
  推动农业产业化刻不容缓。湖北是农业产量大省,有产量、有规模,但是缺响亮的本土品牌,缺完整的产业链条,仍然不是产业强省。要把基点放在农民增收上,把着力点放到产业发展上,千方百计让农业产业化强起来,千方百计壮大村集体经济,千方百计把农民收入提高起来,让农民参与产业化进程,深度融入产业链价值链,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把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品牌优势,推动湖北由农业产量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变,抬高全域发展的底板,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
  “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历史的指针,指向新的刻度。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湖北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展开新的布局。
  楚人自古崇凤,如果把“十四五”时期的湖北比作一只“金凤凰”,“一主”就是凤头主干,起引领性支撑性作用;“两翼”就是翅膀,通过发力赋能,展翅高飞;“全域”就是羽毛,能量充沛、活力四射,助推整体跃升。
  围绕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全省各地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激活新的发展动力。“十四五”时期的湖北,一定能向着更加均衡、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方向阔步前行。这一只“金凤凰”一定能展开翅膀,高天任飞翔!
 
  转自12月3日《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