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0年12月19日
破解差距瓶颈奋力创新赶超
许景闻 肖明升
市委四届七次全会提出,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农港。前不久,我市出台了《意见》,促进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随州食用菌产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在种植技术、菌棒、菌种生产、产品加工销售、外贸出口上已形成独特优势,享有“中国香菇之乡”“中国花菇之乡”的美誉,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学习外地经验,前不久,市食用菌协会组团到山东、河南省和省内宜昌考察,相比一些先进地区,我市食用菌发展主要存在六大差距:
一是思想上的差距。随州曾是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龙头老大,因身背荣誉而衍生自大思想。事实上,我市食用菌出口创汇由最高年7亿多美元,下降到2019年的4.08亿美元,今年受疫情影响形势不容乐观。
二是科研上的差距。成立于2000年的山东省淄博市七河菌业有限公司,每年投入科研经费2000万元,有100多人组成的食用菌研发、生产、销售团队,先后取得美、澳、韩国专利13项,国内专利6项。研发出世界领先的食用菌智能控制系统和智能生产车间,香菇生产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而我们科研投入少,原种一直靠外引,种植粗放,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有户头缺名头,有产品缺品牌”。
三是出口上的差距。淄博市七河菌业有限公司在国内外建有15家生产出口基地,年产香菇菌棒7500万棒,出口菌棒4000万棒、菌种1000万包,占全国蘑菇菌丝类产品出口总额的60%以上,而我市菌棒出口为零。
四是设备上的差距。淄博市七河菌业有限公司引进世界先进的食用菌物联网控制系统,建成国内领先的食用菌环境智能控制生产流水线,建立健全了完备的菌种生产质量控制体系,自动粉料、搅拌、装袋、连续灭菌、无菌接种等生产工序流水线作业,实现食用菌菌种生产智能化、工厂化、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河南省卢氏县林海兴华农业有限公司,年产菇棒3500万棒,出品量占75%,疫情期间一天都没停止生产。宜昌大自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菇菌棒3000万棒。只有近20万人的远安县年产菌棒6698万棒,其中湖北森源公司年产各类菌种1000万袋。我市没有一个公司可与之相媲美。
五是投入上的差距。淄博市七河菌业有限公司已投入1.7亿元用于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生产规模,计划未来3年再投资5亿元,建设香菇现代化生产车间5万平方米、香菇日光温室1万平方米、150亩食用菌采摘区、食用菌主题文化博物馆、香菇技校等。
六是品种上的差距。我国食用菌品种有900多种,适合人工栽培的有上百种,许多地方规模栽培达到20多种以上,而我市只有6个主要品种。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相比全国食用菌产业飞速发展的态势,我市食用菌产业处在逆水行舟的关头,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危机意识,实现创新发展,赶超先进。
一是创新发展思想,不断开拓进取。从思想上树立新发展理念,“接续推进巩固拓展食用菌产业在扶贫攻坚中的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刻认识我市食用菌生产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走出坐井观天的认识误区,对标一流企业,积极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抢站制高点,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树立足够的底线思维和奋发进取的恒心,开拓出一条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随州强的食用菌建设新路径,为随州食用菌续写新的发展奇迹。
二是创新科研平台,依靠人才兴菇。当下,我市食用菌生产水平,犹如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缺乏重大科技引领。要想浴火重生,没有科技人才支撑无异于“痴人说梦”。而科研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调整优化科技投入和产出结构,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推动食用菌领域“硬核”技术攻关,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加强人才教育培养。加快产业科学化转型升级。勇于“闯关”。全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为我市迈入“人机物”三元融合的智能时代提供支撑。市政府应设立专项科研资金,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市级食用菌研究所,负责原种培养,品种开发,产品加工、包装、销售等技术研究,打造产、学、研、销一体化大格局。
三是创新发展方式,坚持生态环保。坚持绿色、生态、环保理念,力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绿色环保,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机械智能、安全可靠,且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食用菌基础设施、生产体系,产业园区,景观园区。努力把重点产业园区,景观园区打造成为承载高质量、高标准项目投资重要平台和载体,成为做大流量的“量点”和突出实效的“亮点”。建设控温、控湿、补水、光照、通风、增氧、防病、治虫等全自动化、智能化菇棚试点、示范,推动菇料再利用等绿色环保、增值增效。
四是创新生产方式,提高机械水平。我市现在的种菇方式,大多是一家人,几个棚,上万袋,手搬肩扛的庭院、小农经济种植方式。因此,应加大对食用菇机械制造研发的扶持力度,在全市30多家食用菌机械厂中,遴选出3至5家进行重点扶持。全力推进食用菌机械化进程,大踏步地向自动化、机械化迈进,把菇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破解菇农老龄化、后继乏人的难题。
五是创新投入方式,集中资金使用。坚持系统观念,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集中财力投入重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对现有制棒厂进行改造升级,力争用2至3年的时间在随县三里岗、洪山、殷店镇分别建一个年产3000万棒的菌棒生产厂。实行统一粉料、装袋、灭菌、点种,分户管理,这样既节约资源,又保证质量,还降低成本,防止烂袋,确保菇农无风险种菇,以此提高食用菌质量,打造食用菌品牌。
六是创新精神境界,不畏艰难创业。全市食用菌研究者和生产者,要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知难而进、坚韧向前。实干才能将梦想变为现实,少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要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努力将项目建设进度向前推、往前赶、早见效。
七是创新销售渠道,拓展网销路径。从传统的“小而散”经营销售中解放出来,挖掘随州食用菌加工增值企业的生产、销售主渠道的优势和潜能,打造农户+市场+企业+互联网+销售模式,形成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链条,解决销售“中硬阻”。
八是创新文化产业,建香菇博物馆。随州是我国段木新法种植香菇的发源地,又是炎帝神农的诞生地,可谓历史底蕴丰厚。尤其杨新美教授的新法种植段木香菇,让穷山区变成富民区。我国中南地区最大的香菇交易集散地、香菇行情的晴雨表在随州。但是,我们缺乏一个让人知晓的香菇产业文化,国内外不少人都知道随州香菇好,就是不知道随州香菇的历史渊源。远安县就建有香菇博物馆。我市应尽快启动食用菌博物馆规划建设,打造香菇文化景点,让世人知道随州食用菌发展的历史,随州食用菌品质的渊源所在,提高香菇文化知名度,提振菇农精气神。
(作者为随州市食用菌协会会长、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