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2021年04月08日
寿山“愚公”
——记广水市陈巷镇88岁老党员马玉友
  随州日报通讯员 胡丹 董智华
  “北寿山,即太白所谓攒吸霞雨,隐居灵仙者也,人境之胜如此。”
  寿山——《德安府志》极尽赞美的人间仙境,诗人李白的旅居之所,如今依旧郁郁葱葱,松柏成林。这片密林与一位守林人有关,他叫马玉友。
  今年已经88岁的马玉友,199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独自居住在位于寿山脚下的广水市陈巷镇友谊村院子湾,老伴去世,儿女在外打拼。老人独居的房子里贴满了奖状和报纸,这些物品记录着一位老党员初心不改的岁月。在友谊林场的工作是老人工作履历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老人对林场、对寿山充满感情,他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献给了林场,献给了寿山。
   木匠老师带出一群手艺人
  想改变、想脱贫、想发展,这是多年来村民的梦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寿山,乡亲们坐拥金山银矿般的寿山,却不知该如何利用,生活依旧贫困。时任友谊林场场长的马玉友,决心带领群众创业,改变贫困的现状。
  几经思考,还是寿山给他带来了力量,也给了他破局的智慧。他自小跟随木匠父亲学习木工知识,能做很多样式精巧的木桌椅,而友谊村最不缺的就是林木资源。他决定,免费教乡亲们做桌椅。就这样,一只木工队伍在友谊村拉了起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马玉友说:“我想,背后靠的、脚下踩的,都是资源,没有老师,我自己可以当老师。”
  也有些村民不解,认为只做些桌子椅子,赚不了多少钱。面对质疑,马玉友积极宣传:“只有靠自己的双手,主动干起来,才能摆脱贫困。”由于木工队手艺精湛,且选材优良,所做的桌椅板凳在县镇的集市上很受欢迎。更为重要的是,大家在赚取第一笔资金后,采取以老带新的模式,使木工技术得以发挥光大,不少村民从中受益。在老人退休后,一些当初的学员依然在沿海地区红红火火地发展各自的事业。
   守林人不负苍松翠柏
  “立下愚公志,栽种绿满山。”为庆祝友谊林场创建10周年,马玉友创作了一首诗,这是其中的一句。他时刻把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责任铭记于心。
  1992年,友谊林场获评广水市先进单位。讲起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老人至今仍很感动。
  寿山森林覆盖率达87%,拥有水杉、香果、青檀等珍贵树种,松柏、榆杨随处可见,可以说,这座淮南小山是国家珍贵的树种天然基因库。而这座大宝库也免不了遭人觊觎。
  有一个夏夜,他听到异响,拿起电筒和防身棒走出门,果然发现了盗树贼。他冲上前去,抢夺对方的伐木工具,不料把胳膊划了个大口子,鲜血直流,把盗树贼吓得逃走了。
  除了盗贼,更难管理的还是跟马玉友同根同源的村民们。“靠山吃山”,看着漫山遍野的树木,一些村民难免产生砍树卖钱的念头。有村民把这个想法告诉马玉友,希望能得到他的允准。
  马玉友坚持原则,丝毫不松口:“这是国家的树木,怎么能私人砍伐?”见软的行不通,胆大的便趁着夜晚去林场中砍树,被马玉友阻止。为此,马玉友没少遭村里人白眼和辱骂。
  回忆起值守的日日夜夜,老人无悔自己十年如一日的付出:“我既是共产党员,又是林场负责人,这个担子我不担谁来担。”
  如今,友谊林场千亩松杉园里面的松柏依旧常青,屹立在寿山山顶。这些树木仿佛一幅幅画卷,展现了一位共产党员的担当,也是这位老党员践行初心和使命的见证。
   老党员关键时候冲上一线
  1999年,马玉友老人退休。卸下工作担子,他也没有忘记党员的职责,每天打扫村口的卫生,帮助村干部做力所能及的事。村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除了向村干部反映,也喜欢找马玉友老人谈谈心。只要村里召开党员大会,他都拿着笔记本,提前到达会场,从未缺席。
  老人喜欢读书看报,他拿出他最喜欢的《当代老年》杂志说:“活到老、学到老,退休后我总想多学点知识,在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我才有能力再站出来。”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来。已经87岁高龄的马玉友老人主动向村支书请缨,要做疫情志愿者,到村口处值守。寒冬腊月,村口的围挡处,一位耄耋老人和村干部们一起站岗,登记入村人员。“我是共产党员,国家发生了任何困难,我都要主动站出来,承担自己的责任。”马玉友老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语气坚定。
  在马玉友老人的柴火房中,有这样一句家训:“自力更生勤为本,艰苦奋斗俭当先。”的确,老人的生活节俭,每天洗衣、做饭等等家务活都自己动手,既不靠儿女,也不向组织提要求。
  老人88岁的高龄了,身体难免会有些病痛,按月领取的养老金大部分买了药,虽然时有拮据,但他未曾向组织开口申请过一分钱,“我现在每月领养老待遇,儿女也给生活费,生活很幸福,绝对不给组织添负担。”
  这就是一名基层老党员的日常点滴,岁月磨平了他的指纹,却磨不去他内心的那份理想和信念,时光给他带来了白发与佝偻,却带不走共产党人的坚毅与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