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1年04月27日
城乡融合启新局




随州日报特约记者 吴财荣 通讯员 张家华 宋成刚
日前,记者来到曾都区万店镇小河沟村,宛如走进了一幅神农水墨画:一排排徽派小楼间,错落有致的樟树、桂花、红叶石楠等景观树木,在春日阳光的照耀下格外亮丽。文化广场、卫生室、超市、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既有着城市小区的所有功能,又有着现代乡村的恬淡惬意。
近年来,曾都区以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为目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培育特色小镇、打造宜居乡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好乡村振兴“先手棋”,探索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壮大特色产业促进融合发展
着力做响品牌农业、做强科技农业、做活绿色农业、做精质量农业,是曾都农业的突围之道。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曾都建成高标准农田3.36万亩,发展优质稻种植20万亩,全区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6万吨以上,生猪年出栏达到55.1万头。
2020年,疫后重振,曾都迅速组织农村主导产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复工复产,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20亿元,外贸出口2.6亿美元。发展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7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4家,新增“三品一标”产品10个、“荆楚好粮油”品牌2个。
66个行政村发展了村级主导产业。洛阳、何店、万店镇香菇产业持续发展,年生产香菇3763万棒。万店蔬菜产业基地年生产蔬菜0.288万吨,南郊、北郊大力发展家庭农场,成为市民休闲观光好去处,洛阳千年银杏谷等乡村旅游产业方兴未艾,何店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录。
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美丽乡村
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破题乡村振兴?
曾都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2020年,投资1.69亿元,新建通村公路45.4公里,提档升级农村公路80公里,县乡道改造97.5公里。
扎实开展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三大行动,三年累计完成农村无害化厕所25767座,占计划24808座的103.9%,新建各类公厕258座,拆除旱厕8000余座,卫生厕所整村推进率达到85%以上;禁捕退捕工作取得成效,收缴“三无”船只339条,库区渔民完成转产就业。完成34条镇级河流、80个小型水库及灌区、3座水电站划界确权,涢水国控断面水质均值达标,获评全省河湖长制示范区;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制砂,取缔非法囤砂点10个,完成精准灭荒1304亩、森林抚育3500亩,获全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县建设支持创建单位。
曾都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组织实施“强镇兴村富民”工程。将洛阳镇列为整镇推进示范镇,集中资源、资金打造何店、洛阳、府河环千年银杏谷美丽乡村示范带,连片成串建设宜居、宜游、宜农美丽乡村,共打造9个示范村、36个整治村,被评为“全省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单位”。
瞄准工作重心破题乡村振兴
聚焦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曾都区有效整合城市与农村资源,发挥彼此优势,将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切入点。
坚持“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共建共享”原则,曾都按照“点位高标准、沿线重点推、片区全覆盖”的工作思路,引导各地立足资源禀赋、突出产业特色、明确功能定位、确立发展规划,加快形成“一镇一业、一业一链”发展格局。曾都经济开发区扛起“工业强区主战场、县域经济主力军”的重任,以建设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为抓手,擦亮“专汽之都核心区”金字招牌。东城街道、西城街道发挥主城区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电子商务,建设“现代商贸服务业示范街区”。南郊街道以柳树淌工业园为依托,冲刺“全市首强镇街”。北郊街道与曾都经济开发区联动发展,争当“城乡融合发展排头兵”。
大力实施富民兴村产业,统筹推动样板区农业产业发展。曾都以万店镇优质蔬菜为主导产业,打造一批特色农业品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洛阳镇聚焦金色银杏、红色文化、古色村落、绿色生态,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和文化历史底蕴,着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画廊、红色文化旅游、乡村振兴三条旅游线路,将景区打造成为全市文旅农旅融合发展先行区。
把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补齐农村发展短板。曾都区将农村公共服务提升作为城乡平衡发展的着力点,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已完成每个镇1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每个村1个文化活动室、1个文体广场建设,向乡村配送室内文体活动器材157套,全民健身器材30套,新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个,实现镇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聚焦跨越发展再绘新的篇章
“十四五”是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曾都区着力加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走出一条具有曾都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在提档升级洛阳千年银杏谷、府洛路美丽乡村示范带的基础上,再创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9个整治村。
从产业入手,做好发展衔接,守好“扶贫产业”这块金字招牌,增强发展后劲;从机制入手,做好政策衔接,丰富和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激发主体和要素活力。
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集中资源、增加投入、选派干部、硬性考核,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曾都区不断从制度供给端挖潜,在激活生产要素上着墨,广泛汇聚优势资源、优良环境、优惠政策、优秀人才,为建设“汉裹肱骨、神韵随州”作出曾都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