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2021年06月28日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富民之基
——随县推进就业创业典型宣传之一
   为乡村振兴赋能
  ——记随县万和镇返乡创业能手吴帅
  随州日报特约记者 吴财荣 通讯员 何晓欢 盛心怡 

  为探访随县万和镇90后青年吴帅返乡创业的故事,6月11日,记者走进位于万和镇青苔村的骏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但见一辆大货车满载4000件香菇快递从公司平稳驶出。几天后,一件件随县香菇将成为全国各地消费者的“盘中餐”。
  来到新建成的骏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香菇仓库,只见干香菇、黑木耳堆成小山,20多名工人正忙着分拣、称重、装袋、打包。“今年以来,我们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香菇43万斤、黑木耳15万斤,实现销售额1400多万元。”公司董事长吴帅告诉记者。
  随县是中国香菇之乡,万和是香菇种植大镇。吴帅是土生土长的万和人,父辈从事香菇生意多年。吴帅从2015年开始在北京批发市场租下门面,开起网店,线上、线下结合销售香菇木耳,并将后方仓库设在万和老家。通过几年的经营,他的网店销量越来越大。
  去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回乡过年的吴帅滞留老家。得知不少农户的香菇因疫情滞销,同时随县正在全力打造香菇产业基地,吴帅决定把生意转回家乡。
  说干就干。吴帅将老家的房子改成仓库,投资购买了香菇分拣设备和大货车,从周边农户收购香菇,再通过网络销往全国。除了网店订单,他们还尝试通过网络直播销售香菇,销量可观。
  “自去年3月中旬复工复产以来,我在网上卖出60多万斤香菇。本地香菇不够,还去河南、河北等地收购。全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实现利税300多万元。”吴帅告诉记者。
  去年4月,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订单激增,吴帅决定投资500万元新建仓库。
  随县劳动就业管理局和万和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得知后,现场协调解决资金及用地问题。
  “新仓库总投资500万元,占地5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全部采用钢筋隔热结构,2020年底建成正式投入使用。”吴帅说。
  “从随州将香菇运到北京,一车装6吨,一车运费成本4000多元,一般每个月要运4车。”吴帅说,“再加上两地在用工、房租上有很大差异,回老家后经营成本大大降低了。节省的开支用来进一步保证香菇的品质,适当降低售价。物美价廉,网店销量很快上升。”
  吴帅的电商生意火爆,让越来越多的乡邻关注到了网销、直播带货等新理念、新营销模式。在夫妻俩的带动下,青苔村、万和居委会等周边20多名青年,也在淘宝、拼多多等平台开起网店,做起“云端生意”。除了香菇,还卖桃胶、油桃、奈李、猕猴桃、土鸡蛋等地方土特产。
  万和居委会3组的梁和东,此前从事宽带线路安装等工作,现在也转行开网店销售水果。“最开始啥都不会,从拍照传图、接单、与客户沟通等,都是吴帅手把手教的。”梁和东说。不怕吃苦的他,每天凌晨去周边乡镇果园采摘拉货。仅销售奈李的一个多月内,就赚了1万多元钱。可观的收入,为他增添了信心,他心里盘算着下阶段的销售计划。
  因为万和镇快递量激增,韵达、中通等快递公司争相来此寻求合作。吴帅和当地另一名做电商的青年曹亮牵头,经过洽谈之后,万和所有电商快递费用大幅下降。
  吴帅返乡创业,正在带动更多生产要素向万和农村集聚,为乡村振兴赋能。 

   把农特产卖向全国
  ——记随县尚市镇返乡创业者黄龙
  随州日报特约记者 吴财荣 通讯员 何晓欢 盛心怡 

  听说80后返乡青年黄龙通过电商平台,将尚市镇农特产品卖到了全国。近日,记者慕名来到随县尚市镇倍健堂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对黄龙进行探访,但因其外出接洽业务,未能如愿。公司合伙人何宗南向记者讲述了黄龙的创业历程——
  1988年,黄龙出生在尚市镇尚市居委会一个农民家庭。初中毕业后,黄龙一直在外面做的是加盟德邦快递的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一位经营桃胶的客户。出于好奇,黄龙便上前打听,从而得知,桃树上分泌的桃胶,也可以成为一种不错的商品。这个发现,虽然看起来很小,可就是这个小小的发现,把黄龙引上了返乡自主创业之路。
  2014年,黄龙得知随县出台多项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并在资金、技术、场地等方面给予帮助。黄龙毅然回到家乡开始从事农副产品销售。刚开始缺资金,县就业局帮其落实了15万元创业担保贷款,作为启动资金。
  随着经营范围的扩大,2018年黄龙注册成立了公司,2020年又成立了合作社,在经营农副产品方面越做越大,他在自己带头致富的同时,又带动周围居民走向共同富裕之路。因返乡创业成绩显著,其创业项目获“三农”领域优质创作奖荣誉称号。
  尚市镇是产桃大镇,全镇共种植5万余亩桃树。何宗南介绍,受气候和地理环境影响,随州的桃树普遍容易流胶,桃胶产量高。每年6月中下旬,尚市镇绝大多数桃子下市,随着气温升高,连续几个大晴天后,桃树开始流胶,一直持续到10月,都是采摘桃胶的季节。
  2015年,黄龙抓住商机,成为该镇最早一批涉足桃胶产业的年轻人。
  走进倍健堂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色选机、筛选机、打磨机、包装机等一应俱全。一粒粒桃胶经修剪、除杂、选色分类后,大小均匀,晶莹透亮,如粒粒琥珀。
  “桃胶以成色论价,一斤收购价从几元到二三十元不等,均价可以达到十多元。质量差的桃胶用于工业,价格也比较便宜。”何宗南介绍,“公司最初只做桃胶批发,产品销往云南、广州、广西、浙江等全国各大干货市场、中药材市场。”
  为了提升产品价值,拓宽销路,2018年黄龙和何宗南合股成立了随县倍健堂食品有限公司,并在淘宝开设店铺,打造“倍健堂”品牌,近两年还通过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宣传销售,积累了近10万粉丝,精选分级、精致包装后的桃胶产品,在网上每斤最低38元,最高达到一两百元,年销售额从几十万元增长到去年的800万元。
  黄龙善于发挥团队的力量,带动大家一起奋斗。记者了解到,公司员工以季节性为主,旺季有50-60人,每天工作8小时,每人每天能挣到80-150元。员工大都是周围的居民。
  “公司从最初的单一桃胶销售,发展到现在的桃胶、皂角米、雪燕、油桃等农特产品综合销售。”何宗南告诉记者,今年来,公司通过天猫、淘宝集市、拼多多、抖音、快手等平台,实现销售收入520多万元。
  擦亮农特品牌,生产绿色产品。黄龙正带领公司员工齐心协力,把家乡的农特产品卖向更为广阔的市场,助力老百姓增收致富。 

   “小香菇”托起致富梦
  ——记随县殷店镇返乡创业大学生李胜
  随州日报特约记者 吴财荣 通讯员 何晓欢 盛心怡 

  1989年9月,李胜出生在随县殷店镇塔儿山村。2012年6月,武汉科技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广东珠海优特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农产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作。
  2016年初,一次回家探亲时,他得知随县推出了针对返乡创业人员的诸多优惠政策,李胜动了心,便辞去深圳的工作回家乡自主创业。
  2016年8月,经过多方考察,李胜决定在家乡发展香菇种植。为了掌握种植技术,从选菌种到制菌棒等每个步骤,李胜都亲自上手学习和尝试。在随县劳动就业管理局和殷店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李胜在塔儿山村投资200万元创办了家庭农场,经营椴木香菇6000棒、袋料香菇30万袋,每年为农户加工菌棒80万棒,辐射带动当地及周边县市的菇农种植香菇,产值达1.2亿元。
  为了保证香菇产业可持续发展,李胜绞尽脑汁,首先考虑如何减少用工,把春栽种植注水技术运用到秋栽上,可节省50%的劳动力;还大胆地把免割袋用于大面积秋栽种植,取得成功,可节省割口用工60%。
  2016年底,李胜在武汉海吉星农产品物流园租赁食用菌门店,打通食用菌销售渠道,不仅销售自己的鲜菇,还回收农户鲜菇,扩大了农户的香菇种植数量,提高农户收入20%。
  2019年,李胜试验的“香菇春种秋栽模式”获得湖北省食用菌专家认可,并在随州市大面积推广,目前年推广量1000万棒。
  为解决传统春栽模式栽培周期长、越夏易烧袋、养菌管理难,以及传统秋栽模式香菇子实体不易长花菇的难题,李胜向华中农业大学和市县农业部门的专家请教,在基地通过几年的种植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香菇春种秋栽”模式模式缩短了管理周期,节省了人力、物力和管理成本。同时避开了夏天高温期越夏。“香菇春种秋栽”模式在立秋以后养菌,提高了成活率,头茬菇在冬月初,尾茬菇集中在清明节前,农产品市场上每年这个时期的香菇行情较好,可提高菇农的收益,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节本增效。
  李胜不定期地组织农户到基地参观学习,免费发放技术资料,并直接让农民参与到生产环节中,从装袋、灭菌、接种、培养,面对面、手把手地把种植技术传授给菇农,全程指导。还成立了互帮小组,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辐射带周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农业体系,带领菇农按照示范基地的种植方式种植、管理。
  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李胜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得知医护人员没有足够蔬菜的情况下,向殷店镇政府捐献香菇16包、320斤,向随县疾控中心捐献香菇60包、1200斤。并主动参与本村的防疫劝返工作,向村委会捐现金2000元用来购买防疫物资。
  复工复产期间,李胜优先吸纳困难户到公司基地工作,并利用自己香菇基地的冷库,提前将菌种冷藏,保证了菇农有优质菌种可用,用自己办理通行证的冷藏车,将周边农户采的鲜菇及时运送出去,减少了菇农的损失。
  有奉献就会有收获。2017年度李胜获“随州市种菇能手”“湖北省科普示范基地”称号,2019年获“全国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先进个人”称号,2020年获“随县示范家庭农场”“全国食用菌产业脱贫攻坚新闻人物”荣誉称号。 

   返乡创业天地宽
  ——记随州市明益五金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商照存
  随州日报特约记者 吴财荣 通讯员 何晓欢 盛心怡 

  他,搏击商海,开拓进取,从一名打工仔成为年销量过3000万的公司董事长;他,目光长远,头脑聪慧,坚持做五金制品,成为卫浴界的一匹黑马;他,致富不忘回报桑梓,回乡创业,助力家乡经济发展……他,就是随州市明益五金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商照存。
  6月16日,记者前往位于随县洪山镇桥河村的随州明益五金制品有限公司,聆听了商照存的创业故事。
  1980年,商照存出生于随县洪山镇桥河村一个农民家庭,一家人仅靠几亩薄田岗地维持生计,家境贫困,生活清苦。为分担家庭困难,聪明懂事的商照存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回家,帮父母料理农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家人不分昼夜地辛勤劳作,也只能混个“肚儿圆”。
  “只有受过穷才能真正体会贫困的滋味”。然而,如何摆脱贫困,让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年少的商照存一直苦思冥想着。他决定外出打工,为家里分担忧愁。
  2001年3月,商照存跟随亲戚来到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仑苍水暖城,在一家水暖卫浴公司打工,主要从事卫浴的五金龙头抛光工作。他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对工作认认真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尽快熟练掌握抛光技术,他刻苦钻研科技知识,虚心向师傅、同事请教,很快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初,因公司业务扩大,实行流水线承包,商照存有幸第一个被公司选中,承包一组流水线,开启自主创业之旅。
  商照存以“不成功不罢休”的毅力,带领员工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使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稳脚根。在积累一些经验、人脉和资源后,2008年,商照存辞掉公司承包合同,另起炉灶。自己在泉州租厂房、买设备,创办了高晨卫浴五金股份有限公司。商照存带领员工恪守“靠质量占领市场,以诚信谋求生存”理念,公司业务蒸蒸日上。短短几年时间,他将一个不知名的公司,发展成为一家规模企业。
  桥河村地处丘陵,经济相对落后。2016年的清明节,商照存回乡祭祖,当他得知村里大部分剩余劳动力无就业岗位时,心里百感交集。
  家乡什么时候也能和发达地区一样发展?父老乡亲们啥时都能过上富裕日子?特别是当他看到父老乡亲那种渴望改善生活生产条件的迫切神情时,为家乡发展和为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做点事的念头更加强烈。
  饮水要思源,致富不忘本。创业成功后的商照存没有忘记回报家乡的赤子之心。2016年5月,在随县劳动就业局和洪山镇党委政府以及桥河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商照存注册成立了随州市明益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先期投资2000多万元,在桥河村一组征地20亩,建成厂房4000平方米,购置制管机械生产线9条,下料机械设备5条,弯管设备12台,数控机器设备12台,焊机10台等。公司以OEM(代生产)、ODM(自主研发)为主,产品主要销往九牧、健牌、恒洁、华裔等国内一线品牌和外贸公司出口。2020年,尽管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公司仍然实现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创利税300多万元。
  “一人富了不算富,共同创业大家富。”这是商照存经常说的一句话。目前,公司带动周边村民和困难户就业125人,人均月工资达到4000元以上,大大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无就业岗位的困境。
  时下,商照存正在筹划着将福建的公司整体迁至家乡,为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助力乡村振兴,趟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