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2021年11月18日
“这精彩的五年”首场新闻发布会(摘要)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刘诗诗 林超 整理
   建汉襄肱骨绘随州神韵
  市统计局副局长 吴伟
  综合实力跨越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跨越“千亿元”关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8年提前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市126个贫困村出列、18.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在随州大地上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5.59亿元,同比增长17.3%,与2019年同期比增长7.9%,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4位。
  产业发展加速转型。现代农业稳步发展,2020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84.60亿元,同比增长3.1%。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9.33亿元,与2019年同期比增长12.3%,两年年均增长6.0%,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工业支撑作用凸显,专汽及零部件、香菇、风机、铸造、电子信息、石材六大省级成长型产业集群快速壮大,专汽、农产品加工产值均突破500亿元,新能源发电量居全省第一位。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文化旅游异军突起。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成为全省重要文化名片,随州荣膺央视魅力中国城竞演“十佳魅力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6年的36.4%提升至2020年的40.7%。
  发展动能日益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21年9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4.8%,比2016年提高3.7个百分点。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2017至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2017-201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5%。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镇化率由2016年的49.2%提升至2020年的56.8%,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80.2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供水普及率和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100%和98%。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取得重大成果,3个镇入选全省首批“擦亮小城镇”建设试点,14个村入选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民生福祉显著改善。交通、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医保等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车率10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36年,比2016年提高0.86年;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9.23岁,比2016年提高5.23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1.9%,医疗保险参保率99.5%,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率指数达到100%。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同期全市经济增长速度。 

   项目建设跑出“高质量”
  市发改委党组成员 程仁忠
  狠抓项目推进,投资底盘不断夯实。2017-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16.3%、11.2%、11.3%,保持平稳增长势头,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恢复至2019年的77%。汉十高铁随州南站、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编钟学校等重点民生项目落成,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万达广场、吾悦广场等城市综合体相继完工,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华润风电、天一智能手机生产基地、随州火电站、金龙新材料等一批产业项目投产或实施,增添发展动能。2021年1-10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3%,投资总量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3.2%。
  狠抓政策落实,对上争取资金取得新突破。对标对表上级要求,争取政策和资金的最大红利,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2017年以来,成功申报中央和省预算内项目463个,争取无偿资金27.87亿元。2021年以来,在老旧小区改造、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城市道路建设等方面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8.5亿元。
  狠抓结构升级,项目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开展工业技改项目投资政策宣讲活动,引导市场预期、提振企业投资信心。2021年1-10月,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7.4%,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78.6%,民间投资同比增长47.3%,固定资产投资逐步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转变,由基础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加速跑”
  市经信局副局长 李平
  产业布局持续优化。明确产业“主路径”,着力发展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工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下好集群“先手棋”,专用汽车及零部件、香菇、风机、铸造、电子信息、石材六大重点产业跻身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县一品”的聚集式发展格局。2021年1-10月,六大产业集群实现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56%,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生力军”。打好专汽“特色牌”,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70家,产品出口90多个国家和地区,50多种专用车填补国内空白。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全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数字车间、数字工厂建设,全市近100家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催生了齐星车身、东风车轮、品源现代等一批智能化工厂。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涌现出毅兴智能、天一智能等一批智能装备生产企业。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达300万千瓦,稳居全省新能源第一大市。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石材产业绿色、循环、规范发展,石材产业实现环保达标生产和价值链延伸。
  传统产业焕发生机。出台政策,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企业技改;加大技改资金争取力度,2018年以来,先后实施工业技改项目691个,争取省级技改资金9127万元,145个优势技改项目获得资金支持。 

   以特取胜外贸出口持续健康发展
  市商务局副局长 龚峻
  出口总量扩大,出口主体越来越多。五年来,全市年均出口过10亿美元,始终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出口备案企业700余家,五年增加339家,年出口千万美元以上企业33家、1亿美元以上企业4家。今年出口预计12亿美元以上,农产品出口8亿美元以上,再创新高。品源和裕国今年出口超2亿美元,稳居全省前两位。
  出口市场拓展,出口特色越加明显。贸易伙伴扩大到162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以农产品、专用车为特色支柱,医药化工、传统轻工齐头并进的外贸发展格局。农产品出口总量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多年稳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创造了香菇出口的“随州现象”,茶叶出口的“大洪山现象”。专用车出口覆盖94个国家及地区,出口规模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转型升级加快,金字招牌越来越亮。农产品出口由过去的单一干香菇发展到香菇胶囊、香菇酱、香菇即食品等,深加工产品占42%以上,食用菌、中药材、黑蒜等出口全省第一。专用车出口涉及62个品系,零部件囊括800余个品系、上千个规格。获得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出口专用车质量安全示范区”等金字招牌。
  出口环境优化,出口后劲越来越足。出台《关于鼓励外贸出口的若干意见》等,全力解决出口发展中的融资、通关等问题。开展“以商招商”,引进品源与陈克明、裕国与台商、中兴与浙商等合作项目;对接“一带一路”,专汽加快“走出去”;随州海关开关,“随州公用型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报启动。 

   文旅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市文旅局副局长 石正东
  发展地位提升。从将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三大特色产业增长极之一到“文旅名城”,到全国具有吸引力的谒祖圣地,文旅发展战略逐步升级。
  竞争力增强。五年来,完成文旅投资总额超过211亿元,招商引资金额超过55亿元。成功创建7家4A、8家3A级景区,6家4A级以上旅行社,16家三星级以上酒店,1400余家星级农家乐;3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省休闲农业示范点,1个湖北省旅游强县、2个旅游名镇、5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市文化产业单位1316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家。
  影响力扩大。随州荣膺“全国十佳魅力城市”和国家文化旅游特色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随县成功创建全省旅游强县,炎帝故里景区入选全国魅力文化景区;广水十里观音村、桃源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美丽宜居村和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曾都洛阳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名镇;大洪山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长岗镇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名镇。
  “旅游+”深度融合。连续13年举办寻根节,设计并发布“炎帝故里一见钟情”城市形象体系。发展农业旅游,推动丰年核桃、东润紫海田园等一批新型农旅融合项目发展。小森林、裕国菇业等创建工业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带动1.32万人脱贫,千年银杏谷被评为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文化传承发展。完成文物普查和《曾随文化遗址保护条例》地方立法。实施曾侯乙墓椁室修缮保护和擂鼓墩文化旅游提升、叶家山遗址保护展示与生态修复工程。引进卓尔青铜古镇。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市发改委党组成员 程仁忠
  审批事项最简。所有政务事项办理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压减88.67%,超过省定目标18%。市级1752个政务服务事项的“承诺时限”和“跑动次数”压缩至省内最高水平。
  企业办事最便。对全市开发区投资建设项目的10项审批评估事项实行区域性统一评价。建立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豁免清单制度。实行工程建设项目分段许可分段施工改革。
  便民服务最优。在全省率先开通“12345+营商环境”服务专席,在政务服务中心成立帮办代办中心,免费为企业和项目单位提供帮办代办服务。与“襄十随神”27个县市区实现71个事项异地通办。在全省率先实现办理公积金、不动产登记、电力报装等“刷脸政务”。新建商品房“交房即办证”改革落地。
  成本负担最轻。对政务前台专业化外包、工业项目施工图审和新开办企业刻制印章等实行政府“买单”。实行工商用户建筑区划红线外水电气报装“零投资”。全市涉企保证金项目由23项压减至12项,投标保证金、工程质量保证金在法定基础上降低50%,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由46项减至21项,政府性基金项目由19项减至15项,地方政府定价的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由37项减至12项。14项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市级融资担保机构担保费率降至1%。
  法治保障最强。开展全国企业合规改革试点,率先在全省开展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覆盖改革。制定《首次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免罚清单》,对3年内新登记、信用等级高的市场主体,年度检查比例不高于1%。在市营商办和12345热线开设全天候举报电话,企业诉求第一时间受理、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