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主办的“随我寻根好看随州”全国网络媒体随州行活动启动,来自新华网、新华社、一点资讯、百度、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等20余家中央、省、市新闻媒体的30多名全媒体记者,深入我市非遗传承基地、文旅融合景区、乡村人民公司等,实地采访随州文化传承弘扬、文旅产业发展及乡村全面振兴推进情况,用镜头和笔端宣传推介随州,讲好随州故事。
媒体记者游览大洪山白龙池
本版摄影::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徐斌
随县葛根: 深山里的非遗,跨越千年的传承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陈云
二月风公司负责人赵今月接受媒体采访
千年的食用历史、百年老字号传承、省级非遗、制定地方标准、产值数千万元的富民产业……9月27日,“随我寻根好看随州”全国网络媒体采访团来到大洪山脚下的随州市二月风食品有限公司,在百年老字号企业感受深山里的非遗传承,溯源千年葛文化。
葛为多年生藤本植物。葛根富含氨基酸、葛根素等,药食两用,素有“南葛北参”之称。《神农本草经》将葛列为中品,《伤寒杂病论》收录解表名方“葛根汤”,《本草纲目》详尽记载了葛根的功效和用法。据《随州简史》记载,随县葛粉有一千多年的食用历史。
二月风公司是湖北老字号企业,其前身是诞生于清同治元年的“赵家葛坊”,至今已有160年的历史。历史更迭中,“赵家葛坊”日渐衰落。二月风负责人赵今月是“赵家葛坊”第五代传人。1990年,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下,他辞别讲坛,重拾祖传葛产业。
刚办公司时,赵今月走村串户收葛根,但受限于加工能力和技术,第一年就净亏3万多元。痛定思痛,他认识到,传承也要有创新。第二年,他改进生产工艺,出粉率提高了一倍,盈利3万多元。“当时市场上没有成熟的设备卖,我们就自己改造设计。”赵今月回忆道。
挖出葛根,洗净刮皮,砸碎出浆,再反复砸、洗,摇渣、沉淀、干燥等,传统葛根制作技艺已传承百余年。在二月风公司,传统葛根制作技艺焕发新生,“随县葛粉”逐渐打出名气。2014年,随县葛粉制作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赵今月是传承人。
30余年来,赵今月专注发展葛产业、传播葛文化,带领团队开发出野生葛粉、葛菇酥、神农葛茶等30多种葛根产品,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他还牵头制定了全省葛粉制作地方标准。
大洪山地区葛根资源丰富,挖葛根成为不少贫困户补贴家用的门路。“野生葛根长在深山,采挖起来十分辛苦,是个穷人产业。”赵今月说。为了帮助葛农增收,同时保护好野生资源,2005年,二月风牵头组建了葛根专业合作社,吸纳会员近200人,带领大家有序采集、科学种植。
二月风的葛根产品,起初只在各大商超销售。随着电商兴起,2013年以来,二月风先后加入淘宝、天猫、拼多多、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开店铺、做直播、卖产品,讲葛文化。2019年公司产值达7000多万元。
随着产品热销,葛根成为当地的脱贫产业,上千农户在二月风的带领下增收致富。在赵今月的带动下,一些会员还加入了电商大军。洪山镇鲍集村村民刘昆仑,早年靠挖葛根供养孩子上学。孩子大学毕业后,在家开起了加工厂,通过电商销售,如今每年增收近10万元。
2015年,位于二月风公司的“华夏葛文化博览馆”建成开放,以葛文化为基础,融入洪山镇全域旅游发展布局,拓展工业旅游。在三产融合中,葛文化获关注,葛产业稳步发展。
当日,在华夏葛文化博览馆前,爬满葛藤的连廊幽幽,馆内图文、实物资料丰富,讲述着跨越千年的葛文化。采风团记者们品尝现场冲泡的葛粉,听非遗传承人讲随县与葛根的故事,阵阵赞叹,用镜头和笔端一一记录。
广水市狮子岗村:“五共”妙招,缔造月光海边的幸福生活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陈云 通讯员 温文雅
记者参观狮子岗村乡村合作公司的农产品。
刷黑的旅游公路穿村而过,依山就势的移民房屋呈现荆楚风貌,茶树、樱花树、红梅树等铺满山坡,环境优美的文化长廊里村民闲坐话家常。9月29日,走进广水市马坪镇狮子岗村,村美产业兴,“随我寻根好看随州”全国网络媒体采风团的记者们纷狮子岗村位于月光海西岸,是大中型水库移民村。近年来,狮子岗村推进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
决策共谋,狮子岗村老党员、老干部和村民多次召开“田埂会”,谋划发展思路。茶产业,是狮子岗村的支柱产业。“三资”清理,狮子岗村从茶园开始。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狮子岗村大面积种植绿茶,持续开垦,如今全村栽种茶叶近千亩。今年1月,狮子岗村成立乡村合作公司,将原来低价发包的茶场收回,36户农户带地入股。
发展共建,建设共管。在乡村合作公司的带领下,狮子岗村现有300多户村民种上了茶叶,年产量超10万斤,总产值达2000多万元。采茶高峰期可为周边村民提供约150个务工岗位,采茶工平均日工资近百元。乡村合作公司还统一设计茶叶、香稻、大米、土鸡蛋等农副产品包装,线上线下发力销售。
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狮子岗村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乡村合作公司发展讨论、账本公示、分配机制制定等。成立半年多来,公司盈利8万元,除化解了5万元的村级债务,还为36户入股村民分红。“拿到分红很高兴,对我们村的发展更有信心了。”村民徐正华高兴地说。
狮子岗村移民避险解困安置点,在环湖公路边。村民们反映,没有地方休闲纳凉。村两委争取资金,并在村“工匠群”里发布了用工信息,全村在家的泥瓦匠、木匠等出工出力,有的村民无偿捐献老房子的基石用作长廊地基,有的主动腾出菜园搞绿化。去年10月,环境清幽的文化长廊建成。
党建引领,狮子岗村以“房前屋后七小事”为切入点,全村村民齐动手,拆危旧、清杂物、扫干净、堆整齐,村庄颜值大提升。
在狮子岗村樱花观景台下,环库公路边,写着“我在月光海很想你”的指示路牌,令人眼前一亮。去年以来,广水市着力打造月光海高质量融合发展示范区。主要布局在狮子岗村的“弱水三千”,是该示范区建设的先期启动子项目。狮子岗村抢抓机遇,精心打理千亩樱花、千亩梅花、千亩茶叶,推出采茶赏花、花间品洒等文旅产品,花开时节游人如织。目前,用地600平方米的茶文化体验中心正在建设中。
环境渐好,产业渐兴,外出务工的村民陆续返乡,曾经的空壳村苏醒了。“我们将继续流转土地,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发展‘农文旅’项目,吸引更多村民加入乡村合作公司,一起奔出好日子。”村党支部书记王勇说。
曾都皮影戏传人严开友: 光影下的半生守护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陈云
严开友在表演皮影戏
灯光打在一张长宽约两三米的白幕上,幕布后挂满了花花绿绿的皮影人子,65岁的严开友似被包围在中间。锣鼓伴奏,打板帮腔,严开友执签开唱,抑扬顿挫,高亢豪放,不时拿起唢呐吹奏,气势尽显。背虽仍佝偻着,但这位老者似瞬间能量满格,光彩溢目。
9月27日,在曾都区东城街道的曾都皮影戏传承示范基地,第六代传承人严开友和队友演绎《隋唐演义》经典唱段。
“唱的是随州方言,听不太懂,但感觉很震撼,也很美。”参加“随我寻根好看随州”全国网络媒体随州行的新华网记者连讯说。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说的就是古老的皮影戏。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曾都皮影于清朝末年由河南信阳传入湖北随州,严开友是第六代传承人。
一人,一生,一台戏。13岁拜师学艺,从给师傅递皮影人子开始,到独挑大梁成为走街串巷的皮影戏明星,到皮影戏逐渐退出主场成为小众文化,严开友经历了皮影戏最辉煌最令人
瞩目的时期,也经历了这门手艺不被人关注的落寞时代。
他珍藏着一个500年前的木箱子,里面装满了一代代传下来的老皮影人子。在最困难的时期,曾有人愿意以单个人子近万元的价格买下这一箱宝贝。在那个年代,那笔钱足以让他一夜暴富。但严开友一口回绝:“不能卖,再穷也不能卖,这一卖曾都皮影的根就断了。”
地级随州市成立后,随州加大力度推进非遗文化弘扬和传承。2012年,曾都皮影戏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请来专业人士收集整理唱腔曲谱、修饰声腔调式、完善演唱脚本,对雕刻材料、音响、乐器等进行更新。
近年来,曾都皮影长年在传承基地淅河小学进行传承教学培训。严开友和队友进课堂,给孩子们表演皮影,免费教他们唱皮影,现已培养了60多名学生,年龄最小的仅8岁。为了让更多人喜爱听,严开友还创作、编演了很多与时俱进的现代戏。
据介绍,曾都皮影戏充分吸收了随州花鼓戏、民歌、小调、方言俚语、民风民俗等元素,加入了唢呐,且以武打动作见长,地域特色鲜明。“曾都皮影戏集地方音乐、文学、风俗、道德审美观等于一体,是传承、传播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曾都区群众艺术馆有关负责人说。
一幕之隔,一边戏者,一边戏迷。光影齐舞,人生百态,历史沉浮。如今,戏迷渐少,仍有戏者在坚守。严开友和队友平均每年演出80余场,推进曾都皮影戏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广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