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2年10月08日
勤劳智慧牵动世界味蕾
随州日报特约记者 江开军 通讯员 陈奇
全国每出口5个香菇,就有1个产自随县。
随县位于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被称为“天然菇场”,适宜的气候孕育出肉质肥厚、香味浓郁的精品香菇。全县约10万户农民从事香菇种植,创造与香菇相关的就业岗位超30万个。随县的“香菇种植工”们的勤劳奋斗,不仅让随县香菇走出国门,牵动世界味蕾,还让随县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香菇种植、加工、出口基地。
黄天骥:十年磨一剑 菌种研发百里挑一
随县香菇产业链越拉越长,处于产业链最前端的,当属菌种研发。
湖北长久菌业有限公司位于随县三里岗镇,其主业就是食用菌新品种的研发和推广。20多人的研发团队中,今年37岁的黄天骥是大伙公认的领军人。
黄天骥来随县工作11年,大半精力用于研发香菇新品种。
实验室里排满各种实验仪器。“100个品种里,能选育出一个优秀品种就是幸运的。”黄天骥放下手中仪器,聊起菌种选育的过程。
长久菌业与知名高校合作,共同研发新品种,高校负责杂交育种等前端工作,公司负责品种筛选等后端工作。黄天骥的任务,是观察菌种在各种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测量、记录试验数据并统计分析,最终挑选出最优品种。
2015年,他接手56个品种进入筛选程序,4年下来全部淘汰。
“搞科研就是在一次次失败中走过来的。”黄天骥说,他参与研发的5个香菇品种综合表现良好,其中“久香秋7”和“秋香607”成为湖北省最先认定的两个新品种,实现随县自主研发香菇品种“零”的突破。
目前,他正在做50个品种的种植试验。“经过多年筛选淘汰,现有品种大多表现良好,必须仔细甄别,才能选育出更优良的品种。”黄天骥说。
黄天骥还义务推广技术,曾远赴云南、贵州、四川、安徽、湖南、陕西等地授课。至今累计培训技术80多场,培训菇农超5000人次。
“小香菇、大产业,也是我人生的大舞台。”黄天骥说,他将继续冲锋在香菇产业第一线,为更多菇农致富贡献力量。
王乐:做精九道细节,“雕琢”一朵好菇
因为盛产花菇,随县草店镇获誉“中国花菇之乡”。因为擅长种花菇,菇农王乐家喻户晓。
暑气未消,草店镇金罗山村已进入种菇季节。菇料堆如小山,菇农分工协作,拌料、装袋、高温灭菌,三道工序无缝衔接。
王乐种菇十多年,谈起香菇种植津津乐道:“做精九道细节,才能种出上好花菇。”
首先是基地选址,必须通风向阳、排水方便、环境无污染。草店镇地处鄂北山区,昼夜温差大、雾天少,具有“花菇之乡”先天优势。
菌种选择至关重要。草店镇有20多家菌种厂、100多个品种,产量高、出好菇的菌种深受青睐。王乐去年种植4个品种,其中“218”“大春”两个品种出菇齐、花菇多,让他最满意。
“好原料才能种出好香菇。”王乐说,他们选用当地花栎木,木质硬、香味浓,充足养分不断充实菇体,直至香菇表皮炸裂形成花纹。
除了先天条件,剩下环节需要人为把控。控温、控湿、控光、通风都在菇棚内操作,要看天气情况把握分寸,一旦遭遇连阴雨,花菇一夜变黑,前功尽弃。
王乐总结,种菇需要“勤劳+经验+运气”,赶上天气好,花菇率可达7成以上。菇形圆整、菇肉肥厚、菇柄短小,菇盖裂出雪白花纹,就是上好花菇。
好不容易种出的花菇,要在3小时内及时烘干,用塑料袋密封保存。
香菇到处有,花菇很难求。近年来,上好花菇每斤百元以上,是普通香菇的5倍。
去年,草店镇800余户菇农种菇约2000万袋,20多位大户投资建起高标准菇棚,全镇花菇率上升一大截。
高桂宝:菇农变“超人”,智能大棚“一键掌控”
每一个智慧劳务品牌的背后,都有炉火纯青的技艺绝活。
种菇20年的高桂宝,如今搭上“智慧农业”的快车,摇身一变成“超人”。
在随县洪山镇寺山居委会香菇种植基地,智能大棚颇为壮观。高桂宝通过手机监测,远程控制香菇大棚里的调控设施。
“你看,一键就能实现自动喷水、自动通风、自动补光,比以前方便多了。”高桂宝满脸喜色说,以前种菇靠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只需动动手指,智能种植“一键掌控”。
高桂宝是当地信达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基地自去年建成以来,共种植香菇22万袋,年产鲜菇44万斤,新增产值211万元,带动100余人就近就业。
随县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点就业”新模式,开展香菇种植技术培训,促使大批菇农掌握现代种植技术,由“劳力型”向“技能型、智力型”转变。
在高桂宝看来,大批菇农变“超人”,改变了以前单靠经验从事农业生产的模式,不仅鼓起乡亲们的“钱袋子”,还增强了致富信心,推动整个香菇产业迈向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