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日报通讯员 李佳
阳光和煦春风暖,繁花似锦笑脸盈。
4月11日,随县洪山镇寺山居委会信达食用菌合作社香菇种植基地里,趁着微风不燥,裴作文和刘敏夫妻俩正忙着将采摘下来的最后一茬鲜嫩香菇铺平晾晒,让它们充分吸收日光的精华,直至自然晒干。
褪去水分后的香菇朵朵饱满厚实,夫妻俩望着丰收的成果笑脸盈盈。“种植香菇14年,从当初的小打小闹,到现在的集中连片,今年的行情最好,收入也最高,咋能不高兴呢?”裴作文直起腰,眺望着身后十余座大棚自豪地说。
2009年,远在外地船厂打工的裴作文想着照顾一家老小,毅然辞去工作回到家乡洪山镇黄龙寺村,开始白手起家自主创业。看着村里几乎每家都种植香菇,就跟着试种起来。当时流行“家家户户种香菇,每家每户上千袋”的顺口溜,裴作文刚开始不敢种太多,每年也只种几千袋菌棒。
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熟练掌握种植技术的他和妻子来到同镇的寺山居委会,开始大规模种植香菇。
“最难的是2021年,又是疫情又是洪水,没有赚到钱。但我们没有想过退缩,这么多年,我们一直看好香菇种植,也相信香菇的行情会越来越好。”回忆起过往经历的挫折,刘敏说他们夫妻俩“始终保持乐观”。
除了面临产量受损,夫妻俩也遇到过销售的瓶颈,但慢慢地种出了经验、打出了口碑。近几年,省内外经销商慕名而来,把车开到基地收购鲜菇和干菇,再销往全国各地,让菇香飘到千家万户的餐桌。
如今,他们已先后投入了70余万元,扩大种植规模至数十亩,搭建香菇大棚17座,配套建设了冷库,去年春栽香菇7万袋。
晾晒完,夫妻俩先后走进养菌大棚,查看菌棒菌丝生长情况。裴作文介绍,今年年初又新种植春栽香菇近8万袋,目前正处于养菌期,10天左右就可以顺利上架了。
“在这100余天的养菌期,他真的像照顾孩子一样,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起来看看这些菌棒,生怕温度超过了33度,一旦超过适宜的温度就得赶紧通风和浇水,伺候得可仔细了。”刘敏心疼丈夫这段时间睡不好,为香菇操碎了心。
裴作文却说:“想致富,靠的就是勤劳和智慧。我虽然年过半百,但干起活儿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快乐。因为我喜欢种香菇,干自己喜欢的事,怎么都不会觉得累。”
裴作文夫妇像蜜蜂一样辛勤劳作,换来了蜂蜜般甜蜜的生活。提及未来,他们信心满满,计划走出去学习新技术,探索利用智能化提高香菇种植的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