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6月12日
千年随州 文脉悠悠
哪儿的泥土曾留下中华文明第一组伟大的脚印?随州!
哪儿的金属曾铸就战国时期第一组完整的音乐?随州!
哪儿的明月曾陪伴唐代第一诗人的青春生命?随州!
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始祖、编钟乐祖、调味食祖“三祖鼎立”,华夏农耕文明发源地、青铜礼器巅峰见证地、古代治理智慧集成地、鄂豫地区重要革命根据地“文化四宝”辉映。文化,是随州最深沉厚重的力量。
鄂豫地区重要革命根据地,凝聚了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随州境内创建了白兆山、四望山、桐柏山3块抗日根据地,陶铸、李先念、陈少敏等曾在随州组织和指挥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卓越功勋。位于曾都区洛阳镇的九口堰,是随南白兆山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新四军第五师在这里组建和壮大。1941年4月,师长兼政委李先念在这里通电就职。
解放战争时期,江汉军区司令部在随县洪山镇双河运筹帷幄,指挥大江汉地区的军事斗争,有力地配合了中原战场和淮海战役的胜利作战。广水市吴店镇浆溪店,见证了中原突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辉煌成就,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下光辉的一页。
杨涟,明末著名谏臣,两袖清风的廉吏
明朝末年,距今400年
杨涟,广水应山人,明代东林党的主要领袖之一,“东林六君子”之一。秉承以天下为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杨涟终生致力于“红丸案”、“移宫案”以正宫,反阉党以遏止魏忠贤。明天启五年(1625年),因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诬陷受贿二万两,历经拷打,惨死狱中。在当时混乱消沉的政治局面下,杨涟积极进取、忠心报国,史家评价他“为人磊落负奇节”。
文峰塔,寓意文运宏开、英才辈出
初唐时期,距今1300多年
据清同治《随州志》和文峰塔碑文记载,随州城东南望城岗旧有文笔塔,始建于唐朝初期。唐宋元明时期,随州“文人学士层见叠出”。明清时期,文笔塔几经战毁、重建。至光绪十年(1884年),知州吕恂主持在城南沿用文笔塔名另建一座宝塔,通称文峰塔。2012年,为纪念和保护文峰塔,随州修建了文峰塔广场。承载千年历史的文峰塔,是随州文运兴盛的见证,也是随州兴文重教的传承。
厨祖詹王,“第一版”鸡精创始人
南北朝至隋朝初年,距今1400多年
厨祖詹王,随州市广水市人,出生于战乱纷飞的南北朝时期。据传说,其自幼聪明机智,少时喜捕猎,常于山巅丛林中奔走,故得诨号“詹鼠”。长大后拥有精湛的厨艺和仁爱的情怀,并在不断的烹饪实践中,将野山鸡煮熟后磨制成鸡粉,制成调味料,是鸡粉调味料的先驱。为感念“詹鼠”,隋文帝封其为詹王,民间尊詹王为厨师福星,餐饮业敬詹王为祖师爷。
杨坚,从随州刺史到隋朝开国皇帝
隋朝初年,距今1400多年
562年,北周保定二年,22岁的杨坚赴随州任刺史。581年,杨坚代周称帝,为隋文帝。他以自己曾受封于随,因以为国号,又忌恶“随”字带“走”旁,便命去“走”为“隋”。同年,随州改为“隋州”,宋初复改为“随州”。
在位时,杨坚创立了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从隋至清末延续1300多年,选拔出的官吏构成中国历代官员的基本队伍。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宋《舆地纪胜》载,隋文帝故居地基后建智门寺。2016年,随州在城南智门寺原址上恢复兴建了杨坚故居。
季梁,“神农之后,随之大贤。”
春秋初期,距今2700多年
史载,季梁为随州人,春秋初期任随国大夫,最早提出“民为神主”“先民后神”的思想,李白誉其为“神农之后,随之大贤”。在当时“崇上天、信鬼神、君权高于一切”的时代,透出民本思想曙光的“民为神主”,是超越历史的进步,为后来“民本”思想的诞生起到了先导作用。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季梁以人为本的爱民为民精神一脉相承。随州文化公园内的标志建筑季梁雕像,是为了纪念这位“随之大贤”。
曾侯乙编钟,奏响“一钟双音震寰宇”的华夏正音
战国时期,距今2400多年
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古曾(随)国,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镇守南方的重要诸侯国,曾侯乙是古曾(随)国战国早期国君。1978年,在随州城区南郊擂鼓墩,曾侯乙墓发掘,一套65件、2400多年前的战国青铜编钟问世。曾侯乙编钟以其数量之多、音律之全、技艺之精、气势之大,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彰显了礼乐文明的精美之器,为国务院禁止出境的一级文物。出土40多年来,曾侯乙编钟(复仿件)常在重大庆典和外交场合亮相,成为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中华文明、传递和合之美的文化使者。
炎帝神农,开启了璀璨的华夏农耕文明
新石器时代,距今5000多年
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5000多年前,炎帝神农氏起于随州烈山,创造八大功绩,推动了人类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历史转变,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相传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是炎帝神农诞辰日。在这一天祭祀炎帝神农始于南北朝,盛于明、清,民祭官祭并行。自2009年开始,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连续14年在随州成功举办,传承弘扬炎帝文化,以文化认同促进精神归聚。
哪儿的金属曾铸就战国时期第一组完整的音乐?随州!
哪儿的明月曾陪伴唐代第一诗人的青春生命?随州!
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始祖、编钟乐祖、调味食祖“三祖鼎立”,华夏农耕文明发源地、青铜礼器巅峰见证地、古代治理智慧集成地、鄂豫地区重要革命根据地“文化四宝”辉映。文化,是随州最深沉厚重的力量。
鄂豫地区重要革命根据地,凝聚了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随州境内创建了白兆山、四望山、桐柏山3块抗日根据地,陶铸、李先念、陈少敏等曾在随州组织和指挥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卓越功勋。位于曾都区洛阳镇的九口堰,是随南白兆山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新四军第五师在这里组建和壮大。1941年4月,师长兼政委李先念在这里通电就职。
解放战争时期,江汉军区司令部在随县洪山镇双河运筹帷幄,指挥大江汉地区的军事斗争,有力地配合了中原战场和淮海战役的胜利作战。广水市吴店镇浆溪店,见证了中原突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辉煌成就,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下光辉的一页。
杨涟,明末著名谏臣,两袖清风的廉吏
明朝末年,距今400年
杨涟,广水应山人,明代东林党的主要领袖之一,“东林六君子”之一。秉承以天下为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杨涟终生致力于“红丸案”、“移宫案”以正宫,反阉党以遏止魏忠贤。明天启五年(1625年),因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诬陷受贿二万两,历经拷打,惨死狱中。在当时混乱消沉的政治局面下,杨涟积极进取、忠心报国,史家评价他“为人磊落负奇节”。
文峰塔,寓意文运宏开、英才辈出
初唐时期,距今1300多年
据清同治《随州志》和文峰塔碑文记载,随州城东南望城岗旧有文笔塔,始建于唐朝初期。唐宋元明时期,随州“文人学士层见叠出”。明清时期,文笔塔几经战毁、重建。至光绪十年(1884年),知州吕恂主持在城南沿用文笔塔名另建一座宝塔,通称文峰塔。2012年,为纪念和保护文峰塔,随州修建了文峰塔广场。承载千年历史的文峰塔,是随州文运兴盛的见证,也是随州兴文重教的传承。
厨祖詹王,“第一版”鸡精创始人
南北朝至隋朝初年,距今1400多年
厨祖詹王,随州市广水市人,出生于战乱纷飞的南北朝时期。据传说,其自幼聪明机智,少时喜捕猎,常于山巅丛林中奔走,故得诨号“詹鼠”。长大后拥有精湛的厨艺和仁爱的情怀,并在不断的烹饪实践中,将野山鸡煮熟后磨制成鸡粉,制成调味料,是鸡粉调味料的先驱。为感念“詹鼠”,隋文帝封其为詹王,民间尊詹王为厨师福星,餐饮业敬詹王为祖师爷。
杨坚,从随州刺史到隋朝开国皇帝
隋朝初年,距今1400多年
562年,北周保定二年,22岁的杨坚赴随州任刺史。581年,杨坚代周称帝,为隋文帝。他以自己曾受封于随,因以为国号,又忌恶“随”字带“走”旁,便命去“走”为“隋”。同年,随州改为“隋州”,宋初复改为“随州”。
在位时,杨坚创立了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从隋至清末延续1300多年,选拔出的官吏构成中国历代官员的基本队伍。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宋《舆地纪胜》载,隋文帝故居地基后建智门寺。2016年,随州在城南智门寺原址上恢复兴建了杨坚故居。
季梁,“神农之后,随之大贤。”
春秋初期,距今2700多年
史载,季梁为随州人,春秋初期任随国大夫,最早提出“民为神主”“先民后神”的思想,李白誉其为“神农之后,随之大贤”。在当时“崇上天、信鬼神、君权高于一切”的时代,透出民本思想曙光的“民为神主”,是超越历史的进步,为后来“民本”思想的诞生起到了先导作用。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季梁以人为本的爱民为民精神一脉相承。随州文化公园内的标志建筑季梁雕像,是为了纪念这位“随之大贤”。
曾侯乙编钟,奏响“一钟双音震寰宇”的华夏正音
战国时期,距今2400多年
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古曾(随)国,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镇守南方的重要诸侯国,曾侯乙是古曾(随)国战国早期国君。1978年,在随州城区南郊擂鼓墩,曾侯乙墓发掘,一套65件、2400多年前的战国青铜编钟问世。曾侯乙编钟以其数量之多、音律之全、技艺之精、气势之大,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彰显了礼乐文明的精美之器,为国务院禁止出境的一级文物。出土40多年来,曾侯乙编钟(复仿件)常在重大庆典和外交场合亮相,成为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中华文明、传递和合之美的文化使者。
炎帝神农,开启了璀璨的华夏农耕文明
新石器时代,距今5000多年
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5000多年前,炎帝神农氏起于随州烈山,创造八大功绩,推动了人类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历史转变,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相传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是炎帝神农诞辰日。在这一天祭祀炎帝神农始于南北朝,盛于明、清,民祭官祭并行。自2009年开始,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连续14年在随州成功举办,传承弘扬炎帝文化,以文化认同促进精神归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