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8月16日
用心书写“新”答卷
随州日报特约记者 吴财荣 通讯员 刘成鸿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大量农村人口通过就业、创业、教育等方式转入城市成为新市民,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力军、生力军。
去年6月,市银保监分局、人行随州市中心支行、市地方金融工作局联合印发《关于随州市银行业保险业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方案的通知》,鼓励和引导银行机构为新市民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全市各银行机构快速行动,不断拓展新渠道、启用新模式,开展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切实增强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八成新市民有金融需求
为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市银行业协会采取上门走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赴市统计局、就业局、公安局、社区、商区和辖内部分银行机构,就新市民金融服务情况进行了调查。
据市公安局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22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为242.97万人,常住人口201.3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8.32%。按全国3亿新市民21%占比计算,我市新市民群体为42.29万人。
此次新市民金融服务情况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调查表明,新市民群体有贷款达51%,无贷款占49%。其中无贷款需求占比23%,贷款利率过高、不想贷占比17%,工作不稳定、担心无法还款占比26%,贷款手续复杂、时间慢占比17%,额度少、期限短、品种少占比9%,自身信用问题占比8%。
多元服务让新市民“安心贷”
近年来,全市银行业聚焦新市民客户群体需求,加大走访力度,持续创新信贷产品、优化办贷模式、拓展服务渠道、降低服务成本,精准提供专业化、多元化金融服务。
赋能微贷服务,让新市民“贷得到”,有“获得感”。各银行机构针对新市民就业创业比较集中的建筑、汽车制造、零售批发、交通运输、仓储运输及居民服务等行业,赋能微贷服务,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随州交行向重点人群推出“双创贷”,单户最高可达100万元。随州农商银行向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推广“经营收款扫码贷”“创业贴息贷”等产品,对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比照个体工商户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信贷支持,让新市民“贷得到”。
落实减费让利,让新市民“贷得起”,有“幸福感”。各银行机构认真执行新市民免收个人账户管理费、借记卡工本费、年费等优惠政策,对吸纳新市民就业创业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免收结算账户管理费、年费及支票、银承汇票的工本费、挂失费。随州工行、农行、中行、建行、邮储银行等推出“新市民卡”,为新市民提供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综合金融服务;随州农商银行推出手机银行线上贷款授信服务,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贷款比普通线下贷款利率平均低0.36个百分点,让新市民“贷得起”。
聚焦住房按揭,让新市民“享安居”,有“归属感”。去年随州农发行做好“保交楼”工作,落实专项贷款2.15亿元,为已售、逾期、难交付的住宅项目提供金融服务;随州农商银行打通新市民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办理通道,对首套住房执行30%的首付比例,平均办理时间由15天缩短至7天,让新市民“享安居”。
随着城乡融合发展进程的深入推进,我市新市民金融服务也存在着信贷产品不丰富、数据统计不完善、政策覆盖不全面等问题。
新市民金融服务还需不断优化
银行机构要主动创新发力。各银行机构要积极践行“服务新市民,金融伴你行”理念,持续深耕服务新市民群体,助力新市民根植城市发展。开展新市民金融服务示范网点创建,打造一批新市民金融服务标杆银行网点;结合新市民群体特点,完善信贷、会计等业务系统,设置新市民相关参数或标识,对新市民客户做出精准标注,统一统计口径,方便系统提取数据;创新推出住房租赁、培训、创业等新的贷款产品,加大加快首贷户和信用贷款投放;健全新市民金融服务激励考核机制,实现内部异地分支机构之间的联动、信息共享和联合授信,降低展业难度与成本,完善风险预警、防控机制,严防过度授信。
职能部门要制定帮扶措施。为新市民提供服务,需要各职能部门同频共振,形成合力。根据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安居、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难点堵点,将新市民纳入住房保障、社保医保等财政补偿或资助政策范畴之内,建立新市民创业担保机制,通过财政贴息和政府担保,降低新市民融资成本及银行机构风险;要打通分散在各系统、各机构中的数据,搭建更大范围的新市民基础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个人信息、政务数据、金融数据的联通共享。
监管部门要加强指导引领。制订新市民金融服务示范网点创建标准,创新打造新市民金融服务行业品牌;结合新市民特点,推动政府、银行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促进金融政策与财政、就业、住房、社保、医疗等新市民支持政策的有效衔接;积极开展新市民群体的调查研究,掌握新市民的基础信息和金融服务的具体需求,指导银行机构从产品服务设计、流程操作规范、内部考核激励、尽职免责认定、风险监测控制等方面不断进行完善,将服务新市民纳入普惠金融监管考核评价范畴,不断提升监管在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中的引领作用。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大量农村人口通过就业、创业、教育等方式转入城市成为新市民,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力军、生力军。
去年6月,市银保监分局、人行随州市中心支行、市地方金融工作局联合印发《关于随州市银行业保险业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方案的通知》,鼓励和引导银行机构为新市民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全市各银行机构快速行动,不断拓展新渠道、启用新模式,开展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切实增强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八成新市民有金融需求
为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市银行业协会采取上门走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赴市统计局、就业局、公安局、社区、商区和辖内部分银行机构,就新市民金融服务情况进行了调查。
据市公安局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22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为242.97万人,常住人口201.3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8.32%。按全国3亿新市民21%占比计算,我市新市民群体为42.29万人。
此次新市民金融服务情况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调查表明,新市民群体有贷款达51%,无贷款占49%。其中无贷款需求占比23%,贷款利率过高、不想贷占比17%,工作不稳定、担心无法还款占比26%,贷款手续复杂、时间慢占比17%,额度少、期限短、品种少占比9%,自身信用问题占比8%。
多元服务让新市民“安心贷”
近年来,全市银行业聚焦新市民客户群体需求,加大走访力度,持续创新信贷产品、优化办贷模式、拓展服务渠道、降低服务成本,精准提供专业化、多元化金融服务。
赋能微贷服务,让新市民“贷得到”,有“获得感”。各银行机构针对新市民就业创业比较集中的建筑、汽车制造、零售批发、交通运输、仓储运输及居民服务等行业,赋能微贷服务,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随州交行向重点人群推出“双创贷”,单户最高可达100万元。随州农商银行向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推广“经营收款扫码贷”“创业贴息贷”等产品,对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比照个体工商户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信贷支持,让新市民“贷得到”。
落实减费让利,让新市民“贷得起”,有“幸福感”。各银行机构认真执行新市民免收个人账户管理费、借记卡工本费、年费等优惠政策,对吸纳新市民就业创业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免收结算账户管理费、年费及支票、银承汇票的工本费、挂失费。随州工行、农行、中行、建行、邮储银行等推出“新市民卡”,为新市民提供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综合金融服务;随州农商银行推出手机银行线上贷款授信服务,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贷款比普通线下贷款利率平均低0.36个百分点,让新市民“贷得起”。
聚焦住房按揭,让新市民“享安居”,有“归属感”。去年随州农发行做好“保交楼”工作,落实专项贷款2.15亿元,为已售、逾期、难交付的住宅项目提供金融服务;随州农商银行打通新市民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办理通道,对首套住房执行30%的首付比例,平均办理时间由15天缩短至7天,让新市民“享安居”。
随着城乡融合发展进程的深入推进,我市新市民金融服务也存在着信贷产品不丰富、数据统计不完善、政策覆盖不全面等问题。
新市民金融服务还需不断优化
银行机构要主动创新发力。各银行机构要积极践行“服务新市民,金融伴你行”理念,持续深耕服务新市民群体,助力新市民根植城市发展。开展新市民金融服务示范网点创建,打造一批新市民金融服务标杆银行网点;结合新市民群体特点,完善信贷、会计等业务系统,设置新市民相关参数或标识,对新市民客户做出精准标注,统一统计口径,方便系统提取数据;创新推出住房租赁、培训、创业等新的贷款产品,加大加快首贷户和信用贷款投放;健全新市民金融服务激励考核机制,实现内部异地分支机构之间的联动、信息共享和联合授信,降低展业难度与成本,完善风险预警、防控机制,严防过度授信。
职能部门要制定帮扶措施。为新市民提供服务,需要各职能部门同频共振,形成合力。根据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安居、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难点堵点,将新市民纳入住房保障、社保医保等财政补偿或资助政策范畴之内,建立新市民创业担保机制,通过财政贴息和政府担保,降低新市民融资成本及银行机构风险;要打通分散在各系统、各机构中的数据,搭建更大范围的新市民基础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个人信息、政务数据、金融数据的联通共享。
监管部门要加强指导引领。制订新市民金融服务示范网点创建标准,创新打造新市民金融服务行业品牌;结合新市民特点,推动政府、银行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促进金融政策与财政、就业、住房、社保、医疗等新市民支持政策的有效衔接;积极开展新市民群体的调查研究,掌握新市民的基础信息和金融服务的具体需求,指导银行机构从产品服务设计、流程操作规范、内部考核激励、尽职免责认定、风险监测控制等方面不断进行完善,将服务新市民纳入普惠金融监管考核评价范畴,不断提升监管在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中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