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4月20日
慢品清茶醉沉香
  ●涂庭民
  一芽一叶一抹香,一人一篓采茶忙,又到了一年最佳采茶时。祖祖辈辈靠种茶、制茶为生的车云山人又开始忙碌起来,车云山村也越加繁华热闹了。奔赴大自然,赏景、观光、品茶,心向往之,心旷怡然。
  4月上旬,刚好应茶农艺师梅总邀请,驱车到随县草店镇,沿“475”省道曲线而上,但见远处天边的山间云雾缭绕,一座山村若隐若现,在袅袅炊烟中显出别样意韵。同行人遥指山顶,那就是车云山:“此地崇山峻岭,每逢下雨,群山云雾;雨后才晴,团团白云翻滚于群峰之间,如万马奔腾又似车轮滚滚,车云山因此而得名。”因出产享有盛名的“车云山毛尖”茶,车云山村也闻名遐迩。
  茶山远离市区,四面环山,仿佛一座世外桃源,云缭雾绕、树碧天蓝、空气清新,不愧为最美茶山。目睹秀美的茶园春色,既感受到茶园里那份静谧、恬逸,又感受到勃勃的生机与美好。
  茶园连绵起伏,翠绿满目。春茶绿景恰似一片片绿油油的海,时有雾起山间,莺鸟铃鸣,茶树上的嫩芽,如一个个舞姿曼妙的小精灵,跳跃在枝头。茶农们背着竹篓在茶垄里穿行,嫩绿的茶芽被茶农娴熟地摘下,放入竹篓中,忙碌的身影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采摘时不能掐,掐下来的茶叶,掐痕在制成茶叶后都去不掉,采摘时应采用提手采摘法,即手心向下,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嫩茎,轻轻向上一提,芽叶便采摘下来了。”祖辈都种茶制茶的村党支部书记周恩忠解说采茶技巧。
  拾掇一片清馨新鲜的茶叶,手捧一杯车云山绿茶,寄情苍翠茶园中,我冥想发呆了,身与心沉浸在惬意的春日中。漫步在茶园里,那一排排茶树绵延伸展,清风吹来,沁人心脾的清香扑鼻而来,怡人陶醉间,品味着茶的芬芳香醇。身处茶园,亲近自然,释放着尘世的压力,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宁静,领略茶马古道的独特影响力,感悟一代代茶农不畏艰难的人生。
  “车云山茶的炒制有着许多的步骤,每一步都有标准和讲究。包括采摘、摊青、杀青、回潮、理条捡茶、揉捻做形、炒干初烘、潮茶、复烘提香、包装等。”炒茶技师井立根与茶相伴几十年,也是不多的制茶传承人,片片嫩叶在他手中蜕变成茶。
  车云山毛尖,历史悠久,从六安引种栽培,经茶农精工细制,外形紧细圆直,锋豪显露;内质香高味醇,具有浓厚的熟板栗香;甜凉生津,色泽嫩绿,汤清叶绿。传说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车云山上就发现了茶树。武则天患肠胃疾病被车云山茶叶治愈,特赐银两在车云山顶峰修建了“千佛塔”,以彰茶功。1915年,车云山茶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并荣获“巴拿马国际金奖”。1955年春,车云山村8位老党员茶农,在“千佛塔”附近茶园采摘鲜叶10余斤,纯手工炒制成干茶2斤,邮寄到北京请毛主席品尝。主席用此茶招待苏联水利专家,给予此茶“汤清叶绿、香高味浓”的褒奖,并委托中央办公厅给车云山全体茶农回信,随信件附茶叶款和有关茶叶种植的书籍,勉励车云山茶农种茶致富,信件至今存放于信阳市档案馆。1997年,车云山毛尖在中国国际茶会上获金奖。
  品着醇香的车云山茶,老书记周国启给我们话起茶事,我们感受到车云山茶的历史厚重与神秘。
  沿着一步跨两省的石阶,梯级登上千佛塔,俯瞰两省云雾缭绕,茶海茫茫。如此,茶源于山水,一口之间,腹内有乾坤、满腹锦绣、江山如画了。
  在车云山喝茶,品的是一份心境。茶如人生,顺境时如沸水中的茶叶,翻滚浮沉,散发清香;逆境时如茶汤的苦涩,历经磨难,回味甘甜。起起落落的茶叶,何其相似那浮浮沉沉的人生。然而,茶叶终究要沉于杯底,正如人生不得不谢幕一般。一杯绿茶,待冲泡上四、五道,香气和汤色也就淡了。是啊,生活如水,人生似茶,再好的茶放到水中一泡,时间久了,也就淡了。也许是棱角平了,或许是成熟稳重了,脚步越来越踏实,日子越来越平淡。人生步入另外一种境界,淡然。得与失,成和败,聚或散,安然地接受一切不好。淡然,是人生的一种成长。失之坦然,得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
  人在草木间,与茶同行,取的便是那份天地间的释然和那份纯净。
  品一杯清茶,静享岁月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