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02日
“爬坡过坎”渐入佳境, “萌新”老师在路上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赵慧林 通讯员 顾巍 黄胜子
在随州市文帝学校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青年教师,每一天,她都像上了发条一样,一刻也不得闲。3年的育人时光,一路磕磕绊绊,也一路花香四溢。她,就是佘钦晴。
对佘钦晴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三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她从“萌新”渐入佳境。
“我还有很多不足,仍在不断努力学习”
三年前,当佘钦晴第一次踏入文帝学校的校门时,她满怀激情与憧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初来乍到,她需要同时教授5个班级的生物课,其中4个是九年级,1个是八年级。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复杂的学生情况,她一度感到焦虑和迷茫。
九年级是复习班,主要复习重难点,查漏补缺、巩固提升;八年级是新课班,学生们刚接触生物,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慢慢了解、掌握生物知识。
“刚开始上课时,我不清楚教学的重难点。虽然以前实习过一两年,但一下子要带这么多学生,我还是有些手忙脚乱,废话多、课堂管理不够……”佘钦晴回忆道,“同时还要兼顾学校的行政工作,好在有王兰华老师带我,她不仅个人能力强,带起徒弟来也很有一套。”
只要佘钦晴讲课,王老师基本全程跟课,一条条列举问题,课后和佘钦晴复盘、演练。慢慢地,佘钦晴逐渐找到了教学的节奏和方法。
“第一年压力是真大,好在最后学生们考得都不错。”她笑笑说。
第二年,佘钦晴仍需带4个班,新建成的学校各项事务更多了:“每天的事情烦琐细碎,经常要靠手机、本子记录待办事项才能完成各项任务。”
有压力就有动力。也正是因为时常感到忐忑与不安,时刻让佘钦晴督促自己加倍努力,提高教学能力。
“佘老师虽然年轻,但对教育事业充满活力和热情,我们常常能在办公室听到她激情授课的声音。”同事李老师接着说,“即使其他工作任务繁忙,只要上课铃声一响,她就能迅速调整好心态,全情投入课堂教学中,绝不会影响上课的情绪。”
3年的辛勤付出,她先后被评为“随州高新区优秀教育工作者”“随州好老师”。“这些荣誉像是一剂强心剂,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信心,也更加坚定了我躬耕教育事业的决心。”她说。
“你的变化,我看得到”
佘钦晴深知,教育是一场漫长的旅行,需要用心去体验、去感受、去创造。
学生小王(化名),有时候上课不认真听讲,还爱调皮捣乱。当遇到这种问题学生时,刚开始她也有过失去耐心的时候,但又不愿意放弃每一个学生。
这时,师傅王兰华总会给她“指点迷津”,同事们也会不遗余力地为她提供帮助。
“试试在课堂上表扬鼓励他,让他感到被重视。”“可以私下和学生沟通,听听他的想法。”
一次考试过后,佘钦晴注意到小王的分数虽然不高,但开始按时交作业了。于是,她特意在课堂上表扬了他的进步行为,并鼓励他在上课时多回答问题。当时,小王腼腆地笑了。
慢慢地,小王上课变得越来越认真,做题也很积极,还经常勇敢地提问。一段时间后佘钦晴再次肯定了他的进步:“小王同学,你最近作业做得不错,回答问题也积极,你要继续保持这种态度,我相信你还会有更大的进步。”果不其然,后来小王的成绩逐渐上升,人也变得乖巧听话,会主动维护课堂秩序,家长也十分惊喜孩子的变化。
后来,小王上九年级了,在学校“偶遇”时他总会主动和佘钦晴打招呼,那一声声问候就像温暖的阳光,照进佘钦晴的心里,让佘钦晴深深感受到教师这份职业独有的幸福与满足。
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就如同春日里的幼苗,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与可能。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成长节奏和发展轨迹。老师用发展的、尊重的眼光看待学生时,他们会感受到被理解、被关爱和被信任。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老师就是要陪伴学生走过他们成长的每一段旅程,见证他们的蜕变与辉煌。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先生’”
“我和学生之间,就好像是一面镜子,彼此映照,共同成长。”佘钦晴这样描述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在她看来,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师生间心灵的交流与碰撞。在挖掘学生潜力的同时,她也在不断发现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潜力,努力实现教学相长。
“我带八年级学生时,发现有些学生对生物学科没什么兴趣,后来想了很多方法让学生爱上这门学科、发现它的魅力。”佘钦晴说。
她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是,她开始安排各种有趣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亲身感受酵母菌的发酵过程,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这些实物展示让生物知识变得直观、有趣且易于理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晓雯(化名)便是其中的受益者。刚接触生物学科时,晓雯总是提不起兴趣,甚至有些抵触情绪。
然而,在佘钦晴的耐心引导和鼓励下,她逐渐成为课堂上的“小助手”,通过动手实践感受到了生物学的魅力。
如今,晓雯不仅喜欢上了生物,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她每天都会主动来找佘钦晴打卡背书,还会问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而佘钦晴总是耐心解答,鼓励她保持这种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佘钦晴还很关注他们的生活情况,发现他们面临困难时,她总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
学生小松(化名)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直徘徊在班级下游。佘钦晴在第一次家访时了解到他父母忙于生计,很少陪伴他,家中学习环境也相对简陋。
在第二次家访时,她特意带去了精挑细选的学习用品和课外读物,还与他的父母进行了深入沟通,共同探讨改善学习状态的方法。随后,她为小松制定了个性化的辅导计划,不仅在课后为他单独补课,还鼓励他参与班级的学习小组,逐步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一个学期过去,小松的成绩有了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他变得更加开朗自信,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主动与同学交流,还交到了不少朋友。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在教育这条道路上,佘钦晴虽然还是一名新手,但她相信,只要持之以恒,用心去爱每一个孩子,就一定能够收获满满的幸福与喜悦,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