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27日
广水市“保护生态环境 守护绿水青山”新闻发布会(摘要)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滕锐整理

   广水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广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吴军
  一、多措并举,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有序。推进蓝天保卫战,督促城区21处建筑工地全部落实扬尘管控“六化”措施。聚焦碧水保卫战,组织实施了流域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督办整改问题71个。推动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将54个地块纳入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系统。
  (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成效明显。全力配合保障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成立领导小组和专项保障组,有力保障了督察期间各项工作高效运转。全力推动第二轮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严格落实定期调度、通报、现场督办机制,交办的9件信访件已办结销号7件。
  (三)小流域综合治理快速推进。目前,龙泉河、芦家河2条流域内自然、人力、市场、产业、服务、文化“六类资源”情况现状调查已完成,《龙泉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
  (四)环境执法监管不断加强。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560人次,检查企业596家,实施行政处罚25起,处罚金额15.65万元。
  二、对症下药,矿山修复有序推进
  一是争取支持加速度,成立领导小组,多部门协作,强力推进。二是分类施策抓修复,对在生产的矿山,按照“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严格落实生态修复主体责任。三是科学决策解难题,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活用政策。四是专项整治见实效,目前4个点位均进入生态修复冲刺阶段,其中1点位拟于近期组织专家进行验收。
  三、提档升级,污水治理成效明显
  广水市建成城区、乡镇污水处理厂16座、管网210多公里,累计处理生活污水4亿立方米。广水、应山两座污水处理厂出厂水质达到一级A。在老城区,先后投入24亿元,完成城区大部分地下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城区污水收集率达到60%以上。
  四、源头管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得力
  通过推动农药减量、化肥增效、农膜回收、畜禽粪污“资源化”等举措,实行源头管控,实现农业投入品“减量化”。

   答记者问
  1、广水市在污水处理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
   广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王伯安:
  一是大投入、大建设、大治理。2011年以来,广水累计投入10多亿元,先后建成城区污水处理厂3座、城区污水收集管网160余公里。二是提标准、提档次、提质效。投入1.2亿元,应山、广水两座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档升级,出厂水质从一级B提升到一级A。三是抓重点、解难题、惠民生。广水12个建制镇的管网覆盖率、污水收集率都达到90%以上。

  2、广水市是如何开展矿山修复,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通道的?
   广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刘永强:
  一、打造绿水青山,为转变金山银山打下坚实基础。确保修复资金来源,签订修复基金“三方”监管协议,落实生态修复资金保障;加强生态修复监督,严格落实2024年7月1日出台的《随州市矿山生态修复条例》;提供强劲技术支撑,聘请专业技术机构,加强现场技术指导。
  二、完善资源利用,提升矿山生态修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地势相对平坦、合符耕地开垦条件的地块,申报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补充耕地指标、增加耕地面积;深入市场,全面了解需求,引导就地转型;积极引导村级组织利用工矿废弃地办理加工厂等村级企业,支持乡村振兴,增加村级组织造血功能。

  3、近年来国控王店断面水质实现持续改善,请问在提升水环境质量方面,主要做法是什么?
   广水市生态环境分局局长马运强:
  一、知弱图强背“水”一战。坚持党委挂帅,高位推动,成立由广水市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的重点流域水质量达标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大员上阵,高频促动,广水市“四大家”领导包保镇办断面水质,对24个镇办河流考核断面实行定期研判、问题交办、一线督办;坚持各方发力,高效联动,成立工作专班。
  二、知难而进滴“水”不漏。突出系统性规划,委托省环科院编制了《王店断面水质达标方案》;强化精准性摸排,3年来,共排查并督办整改污水排放、河道内源污染等问题459个;注重综合性施策,平整疏浚应山河河道22公里,拆除镇办拦河坝10座,生态改造10座。
  三、知责重行绿“水”长流。建立责任落实机制,设立市级河长17名,镇级河长50名,村级管理员349名,库长203名,河道警长18名;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推行流域水质“定时监测、及时通报、按时整改”工作机制;建立考核督办机制,把镇办断面水质达标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4、广水市在精准管控农业面源污染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广水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罗鑫:
  一、源头管控,实现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生物农药和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2.6%以上;推动地膜回收,目前推广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1万亩、加厚高强度地膜15万亩。
  二、管治并举,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加强源头管控,推广清洁养殖技术,加强养殖场环境监管;推进资源化利用,已建成沼液还田示范基地25个,有机肥生产企业3家;强化政策扶持,争取上级资金48万元,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三、绿色发展,实现水产养殖“生态化”。加强尾水治理,已建设养殖尾水标准化治理示范点21处,治理面积6665亩;打击投肥养鱼。加强徐家河湿地公园禁肥养殖巡查,出动执法车17车次;广泛宣传引导。印制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法规、健康养殖模式宣传手册和禁止投肥(粪)养殖的通告2800余份。
  四、循环利用,实现秸秆综合利用“一体化”。坚持全覆盖收储运体系建设,已逐步形成18个镇办(开发区)有万吨规模规范收储中心1处;坚持“五化同步”综合利用,目前秸秆还田面积达20万亩;坚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建设2个以上的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坚持推广科学还田,积极推行低茬收割,倡导科学配用氮源、发酵菌剂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