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31日
曾侯乙编钟,走向世界的文化特使
扫码看H5详情
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024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的讲话
1978年,考古工作人员打开曾侯乙墓室的第一块盖板,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浑水。突然,一只“小木鸭”(彩漆木雕鸳鸯形盒)浮出水面,就像是古人派来的“小信使”。积水抽干后,沉睡地下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显露出来。
让我们先听听她的“自我介绍”吧——
我是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我2400多岁了,是来自战国早期的乐器。别看我年纪大,我的音律与现代的钢琴相差无几,至今仍可以演奏。我的出现,改写了世界音乐史,也展现了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
作为古代人类文明的璀璨明珠,曾侯乙编钟在人类文化史、音乐史、科技史等领域占有重要
地位。现如今,这穿越千年的“国家宝藏”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增进中外友谊、促进世界文化交流的特使。
礼乐重器 匠心不朽
一代代接续的工匠精神,让文脉得以绵延不息。
——2024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古文化街考察时的讲话
编钟是中国古代礼乐重器,为历代宴饮、朝聘和祭祀活动所必备。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说:“曾侯乙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古代青铜铸造技艺的巅峰。”
曾侯乙编钟的制作工艺,堪称古代科技与艺术的双重奇迹。每件钟体都是由青铜浇铸而成,大小不一,按照音阶顺序排列。
曾侯乙编钟钟体和钟架的装饰,取有人、兽、龙、花、几何形等多种题材,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雕绘、线描等多种技法,极其精美。
令人称奇的是,古人已经掌握了“一钟双音”的技术,即每口钟上都能敲出两个不同的音,而且音色纯正,音律准确。
这背后,是对材料配比、模具设计、浇铸温度的精准把控,以及对声学原理的深刻理解,表明当时的青铜制造技术已经炉火纯青。
曾侯乙编钟是如何铸造出来的?文献资料少之又少。编钟爱好者苦心钻研,摸索出一套复制编钟的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荆楚工匠”项绍清就是其一。
项绍清的青铜编钟制作技艺包含冶炼、铸造、美工等160多项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绝对是当时的高科技,不亚于今天的航天航空科技。”项绍清说。
千年清音 金振玉声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16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文物工作的批示
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三层悬挂,钟体重达2.5吨,因数量之多、音律之全、技艺之精、气势之大,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全球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为国家一级文物,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并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曾侯乙编钟的钟体、钟架、挂钟构件上自带了3755字的“说明书”,这些错金铭文详细介绍了钟的悬挂方式、演奏方式。
全套编钟音域宽广,可跨五个半八度,十二声齐备,且一个钟能发两种不同的音,至今仍可演绎古今中外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乐曲,与现代钢琴相差无几,却比钢琴的出现早2100多年。
曾侯乙墓发掘亲历者、音乐考古专家、湖北省博物馆原副馆长冯光生说:“‘一钟双音’及‘十二律’的发现,将中国古代音乐文明推向了登峰造极,是中国人在公元前五世纪为人类的音乐文化作出的伟大贡献。”
2021年,“曾侯墓群”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与编钟一同出土的音乐文物,有编磬、建鼓、琴、瑟、篪、排箫、笙等,总计125件。这是一个相当规模的宫廷乐队,在世界古代音乐史上实为罕见。
曾侯乙编钟与曾侯乙编磬等乐器合奏,金声玉振,余音袅袅,绕梁不绝,展现了古代中国音乐的和谐之美。
华夏正音 和合之美
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2021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出土40多年间,曾侯乙编钟以其恢宏气势、浑厚音色,不仅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事件,也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成为文化传播的符号和对外交流的使者。
1978年8月1日,一场史无前例的曾侯乙编钟原件演奏音乐会在随州举行,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演奏了《东方红》等乐曲,重新向世人发出千古绝响。
1984年国庆,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曾侯乙编钟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奏响,演奏了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世界名曲《欢乐颂》等,各国驻华大使为之倾倒。
1997年香港回归,经中央特批,破例使用曾侯乙编钟原件采音录制了大型交响乐《1997:天·地·人》,雄浑的乐声奏出泱泱大国的气度。
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仪式的音乐,就是以曾侯乙编钟原声、现代玉磬和交响乐融合演奏的民歌《茉莉花》。编钟的造型为“合瓦形”,代表了礼乐文明的核心理念“和”。作为中国文化使者,曾侯乙编钟多次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传递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和合”理念。
2016年1月,在埃及卢克索神庙广场,习近平主席和埃及总统塞西共同出席中埃建交60周年庆祝活动暨2016中埃文化年开幕式,2400多年历史的编钟与3400多年历史的卢克索神庙石柱“金石和鸣”,惊艳全场。
2017年7月,习近平主席赴德国汉堡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二次峰会。当地时间7月5日晚,大型古典乐舞《编钟乐舞》在柏林亮相,观众掌声经久不息。
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武汉会见来华进行非正式会晤的印度总理莫迪,在湖北省博物馆共同欣赏曾侯乙编钟之美。
近年来,曾侯乙编钟复制件以展览、展演和艺术交流等形式,频频现身国际舞台,仿制的曾侯乙编钟被作为国礼赠与众多国家元首和国际友人。
据不完全统计,曾侯乙编钟复制件出访和出演已涉足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6亿多人次通过各种途径领略了曾侯乙编钟的风采,曾侯乙编钟已成为文化交流的“金色名片”。
总策划:桂运东
策划/文案:刘诗诗
视觉策划/设计制作:李发兵、张元媛(实习生)
出品:随州日报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