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2月22日
炎帝故里气象新
张明刚
从军游子总是梦回家乡。对于故乡的情思千丝万缕,梦萦魂牵,刻骨铭心。作为一个从军40载的老兵,自多年前父母相继离世之后,我就很少回老家了。蛇年春节前夕,我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故乡——湖北随州。
车过厉山镇,我摇下车窗,凛冽的寒风裹着泥土气息扑面而来,远处烈山轮廓依旧,山脚下却多了几道蜿蜒的步道,如银链般缀在苍翠树木间。记忆中的泥泞村道被柏油路替代,路旁银杏成行,枝干遒劲,仿佛在无声诉说岁月的更迭。
曾记得有一年我回家探亲,母亲对我说:“烈山脚下正在建谒祖广场,你抽空去看看吧。”可因时间仓促,未能如母所愿。这次,我特意来到谒祖广场,仔细驻足观看,只见青石铺就的广场上,八根功绩柱巍然矗立,炎帝神农石像高逾十丈,眉眼低垂,似在俯瞰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广场两侧,农耕文化长廊以青铜浮雕重现“神农尝百草”“教民稼穑”等场景;几个孩童踮起脚触摸浮雕上的稻穗……
大年初一,炎帝故里景区免票迎客。晨光熹微时,我随人流涌入景区。年货集市沿街铺开,腊肉挂如赤霞,麻花金黄酥脆,石花粉的清凉甜香与香菇炖鸡的醇厚交织升腾。一位摊主操着乡音吆喝:“随州香菇,美味健康!”蒸笼揭开,雾气氤氲中,千层香菇饺玲珑剔透,咬一口,汁水漫溢,是儿时的灶台上母亲做的那种滋味,却又多了一分精细。我随口赞美摊主老乡的厨艺,他热情地邀请我明早来吃泡泡青、拐子饭。
十时三刻,谒祖广场钟鼓齐鸣,拜祖大典举行。九宾之礼重现,八佾舞生广袖翻飞,主祭官诵读《颂炎帝文》:“赫赫始祖,圣德无极……文明中华,举世瞻仰。”人群中,一位台胞老人泪湿衣襟,喃喃道:“两岸同根,拜的是同一个祖啊!”不远处,汉服少年手持云纹灯笼穿行,衣袂飘飘,恍若古画中人。年轻导游举着直播设备,向屏幕另一端介绍:“这是国家非遗‘炎帝祭典’,全球300万网友在线观看!”传统与现代,在此刻碰撞出奇妙的和谐。
这天上午,我乘车游览随州新城大街小巷,惊奇所到之处干净整洁。滴滴司机老王对我说,新来的市领导不但抓经济上项目,还特别注重环境卫生,在全市开展“清洁家园”行动,打造优美的城乡环境。
午后,我独自行至白云湖畔。记忆中的污水沟早已无影无踪,湖面碧波如镜,倒映着对岸的高楼大厦。湖畔步道旁,市民围炉煮茶,炭火哔剥声中,笑声与茶香随风散入柳荫。一位老者指着湖心岛说:“那儿新建了编钟音乐广场,晚上有光影秀,很热闹呢!”
乘车穿城,新火车站广场如展开的扇面,玻璃穹顶下人流如织;编钟大道两侧,青铜纹饰的路灯与银杏金叶相映成趣。司机老陈感慨:“10年前这儿还是棚户区,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如今厂房连着产业园,工人们下班都爱去文化公园遛弯呢!”行至城南新区,吊塔林立,脚手架托起朝阳,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路过编钟大道延长线,一座占地500亩的现代化工厂令我眼前一亮,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湖北金龙集团。曾记得40年前我参军时,它的主人还是一个沿着铁路线推销篷布的小伙子,如今,他将这块篷布推向了全世界。
下午,我走进随州博物馆。曾侯乙编钟精美复制品静立展厅,青铜冷光流转。忽闻钟磬声起,仿古乐团奏响《东方红》,64件编钟音域横跨五个八度,金石之音如从天河倾泻。年轻乐手小刘告诉我:“这套复制品用了3D扫描技术,但专家说,2400年前的铸造奥秘,至今没完全破解。”窗外,一群学生正在临摹编钟纹样,笔记本上写满“云雷纹”“蟠龙纹”——古老图腾成为课堂教材,文化传承悄然生根。
归途经过一所小学,鼓声铿锵传来。省级非遗“义阳大鼓”传承人韩淑娴正指导孩子们排练:“擂鼓要像神农开荒,一锤定音!”孩子们红绸系腰,竹板清脆,唱词新编:“炎帝精神代代传,随州旧貌换新颜……”
夜色初降,我踏入草甸子街。青石板路依旧,但两侧老宅已改作文创小店。一家猪油饼铺前排起长队,店主老李边擀面边笑道:“现在我们的小吃注册了商标,游客们都想来尝尝,网上订单多到做不完!”隔壁茶馆里,抖音主播“小明正能量”架起手机直播:“老铁们看这葛粉,大洪山野生!”弹幕飞滚间,山货走出深山。
转角遇见旧邻王婶,她拉着我去看自家的新居。电梯升至18楼,阳台正对着万家灯火,她指着一片霓虹说:“那是新建的香菇产业园,我儿子搞电商,去年卖出500吨干菇!”窗外,无人机编队腾空而起,光影勾勒出“炎帝故里,随州欢迎您”的字样,夜空瞬间灿若星河。
离开故乡前,我登上大洪山。山顶游人如织,天南海北的乡音在此交汇。那些洋溢着喜悦的面孔,都在为眼前的美景沉醉。
如今,随州不再是那个蜷缩在历史角落里的小城。她将炎帝的开拓精神熔铸进基因:编钟奏响的不只是古调,更是创新强音;香菇畅销的不只是山珍,更是富民蓝图;高楼崛起的不只是水泥森林,更是时代答卷。
五千年了,烈山的风依旧在吹,淮河的水依旧在流,只是这风这水有了新的气象,多了几分生机与活力。五千年前,神农在此点燃华夏农耕文明的火种;五千年后,他的子孙们正以实干为笔,以梦想为墨,在故土续写新的传奇。
从故乡返回京城的路上,回想起随州的沧桑巨变,我既欣慰又激动,不禁几度泪水潸然……这正是从军游子的心愿啊!
(作者系随州籍将军、军旅作家,代表作《军履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