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2月27日
汉味十足的户部巷
鲁钟鸣
那天从黄鹤楼下来,已经是晌午。崔顥的诗句依然在脑际萦绕,登临远眺的景色还在传导着美的愉悦,但辘辘饥肠却提醒我该去解决温饱了。于是,向路边执勤的民警打听附近就餐地点,民警向西一指,说:“喏,户部巷。”
户部巷,原系武昌城内一条150米长的古巷。清代时,小巷因毗邻户部下属的藩台衙门而得名。
在那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此巷因紧靠水路码头,舟车往来,人声鼎沸,加之小巷人家心灵手巧,勤勉为业,制作的各种小吃,以鲜、香、快、热著称,一些原先挑担叫卖的流动摊贩也陆续落户小巷营生,其中不乏身怀绝技的摊主。花色品种繁多的小吃,大大满足了熙来攘往有在早市“过早”(吃早餐)习惯的武汉市民。户部巷一时名声鹊起,繁华异常,历久不衰。这里汇集了众多的武汉小吃,孕育了陈记牛肉面、徐嫂糊汤粉、李桃烧麦、今楚汤包、多乎斋豆皮馆等数十个武汉本地小吃品牌,也吸引了一批武汉的老牌小吃企业来此扎堆,如近年驰名全国的武汉精武鸭脖、周黑鸭、大中华酒楼、蔡林记热干面等,成为了外地游客品尝武汉小吃的必游之地。2003年,武昌区政府将户部巷改造为明清风格的建筑,荆楚古韵,市井特色,淳朴犹存,食者交口称赞,观者慕名前往,每天外来人口流量数以万计,“汉味小吃第一巷”因此声名远扬。如今的户部巷已经是武汉一张靓丽的名片,是一处品尝汉味美食的绝佳去处,也是领略武汉饮食文化的著名景点。
沿人行道向西不远处,下一台阶,向东上一座高架桥,再从西面下来,一条古色古香、典雅别致的街道出现在眼前。一抬头,巷口的廊檐上方黑底牌匾上“户部巷”三个古铜色大字赫然入目,两侧的对联十分醒目,上联曰:小食得大道人说此乃好吃佬福地,下联曰:陋巷焕新颜我敬他为创业者洞天。巷口人头攒动,出出进进,十分热闹。
进了巷子,果然别有洞天。两侧经营的小吃店鳞次栉比,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响彻云宵,经久不息。各家的店铺上方挂着响当当的招牌。锅里煎的,罐中煨的,架上烤的,笼里蒸的,盘里盛的,冒着热气,飘着香味,让你食欲大增。在这里,据说最有名的是老通城的三鲜豆皮、蔡林记的热干面、小桃园的煨汤、四季美的汤包、谈炎记的水饺、顺香居的烧麦、五芳斋的汤圆、福庆和的牛肉米粉、鲁源兴的米酒、田启恒的糊汤粉、谢荣德的面窝等等,都是口碑不错的经典小吃。
没走多远,来到另一个摊位,只见不锈钢盘里冒热气泡泡,一问摊主,说这是藕片炖血块粉丝汤,食欲大增,买了一份尝尝。藕片烂熟、血块嫩爽、汤汁鲜浓,真是好味道,吃得我上下直冒热汗,感觉特别地爽。
出了巷子,左右两边沿路都是小吃店门面,左侧一面是约10多米长,3米高的文化墙,上面绘有武昌的名胜古迹和白雉山先生所作的《武昌览胜图》序石刻碑文:“武昌左郡,华夏名城,江腾汉江,人杰地灵,历史长河,载多少奇闻似锦,楚天画卷,绘无数胜达如林……”荆楚人文画卷尽现其中。
边走边吃边听边看,眼见为实,感慨万千。户部巷真是一处海纳百川、包容共存、芸萃各地风味小吃之胜地。武汉是鱼米之乡,本地小吃以米为主,如米粉、发糕、面窝、烧麦等等,但又不囿于本地特色,北方的大饼、油条,南方的云吞、汤包,甚至川味、湘味、京津风味都可以在这里寻到踪影。在户部巷,武汉的小吃兼收并蓄,融会改进,演变出诸多适合本地人的口味。最值得称道的是这里的小吃现做现卖,讲究干稀、甜咸、软硬等搭配,人们都说武汉的人会吃,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来到户部巷南门,有一座典雅的蔡林记面馆。据说这里是最具有武汉特色的热干面,热干面是武汉人的传统小吃,位列“汉味小吃”之首。上早班的人流中,随处可见托着纸碗边走边吃热干面的场景,足见武汉人对热干面是多么钟爱。店里所有的桌子已坐满食客,我交了钱,捏着票耐着性子跟着队伍缓慢地向前挪动,十分钟后,我终于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热干面。将佐料拌匀,开始吃起来。不尝不知道,一尝才知道这与自己平时在别处吃的热干面大不相同。蔡林记的热干面入口劲道、干爽有味、香气扑鼻,果然名不虚传。记得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生活资料供应紧张,好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只能靠吃面包、喝矿泉水来维持生活,是热干面这种速食早点帮了武汉人的大忙。热干面因操作简单、味道咸香、营养丰富,被诸多外地驰援医护人员所喜爱,众多的驰援医护人员因热干面记住了这座城市,他们汲取武汉热干面的营养,冒着生命危险,顶住各种困难,与武汉人民一道风雨同舟,共抗疫魔,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黄鹤楼上观光客,户部巷里好吃佬”,在这里,你能够真正体验观景的愉悦和美食享受是共存的。
那天从黄鹤楼下来,已经是晌午。崔顥的诗句依然在脑际萦绕,登临远眺的景色还在传导着美的愉悦,但辘辘饥肠却提醒我该去解决温饱了。于是,向路边执勤的民警打听附近就餐地点,民警向西一指,说:“喏,户部巷。”
户部巷,原系武昌城内一条150米长的古巷。清代时,小巷因毗邻户部下属的藩台衙门而得名。
在那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此巷因紧靠水路码头,舟车往来,人声鼎沸,加之小巷人家心灵手巧,勤勉为业,制作的各种小吃,以鲜、香、快、热著称,一些原先挑担叫卖的流动摊贩也陆续落户小巷营生,其中不乏身怀绝技的摊主。花色品种繁多的小吃,大大满足了熙来攘往有在早市“过早”(吃早餐)习惯的武汉市民。户部巷一时名声鹊起,繁华异常,历久不衰。这里汇集了众多的武汉小吃,孕育了陈记牛肉面、徐嫂糊汤粉、李桃烧麦、今楚汤包、多乎斋豆皮馆等数十个武汉本地小吃品牌,也吸引了一批武汉的老牌小吃企业来此扎堆,如近年驰名全国的武汉精武鸭脖、周黑鸭、大中华酒楼、蔡林记热干面等,成为了外地游客品尝武汉小吃的必游之地。2003年,武昌区政府将户部巷改造为明清风格的建筑,荆楚古韵,市井特色,淳朴犹存,食者交口称赞,观者慕名前往,每天外来人口流量数以万计,“汉味小吃第一巷”因此声名远扬。如今的户部巷已经是武汉一张靓丽的名片,是一处品尝汉味美食的绝佳去处,也是领略武汉饮食文化的著名景点。
沿人行道向西不远处,下一台阶,向东上一座高架桥,再从西面下来,一条古色古香、典雅别致的街道出现在眼前。一抬头,巷口的廊檐上方黑底牌匾上“户部巷”三个古铜色大字赫然入目,两侧的对联十分醒目,上联曰:小食得大道人说此乃好吃佬福地,下联曰:陋巷焕新颜我敬他为创业者洞天。巷口人头攒动,出出进进,十分热闹。
进了巷子,果然别有洞天。两侧经营的小吃店鳞次栉比,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响彻云宵,经久不息。各家的店铺上方挂着响当当的招牌。锅里煎的,罐中煨的,架上烤的,笼里蒸的,盘里盛的,冒着热气,飘着香味,让你食欲大增。在这里,据说最有名的是老通城的三鲜豆皮、蔡林记的热干面、小桃园的煨汤、四季美的汤包、谈炎记的水饺、顺香居的烧麦、五芳斋的汤圆、福庆和的牛肉米粉、鲁源兴的米酒、田启恒的糊汤粉、谢荣德的面窝等等,都是口碑不错的经典小吃。
没走多远,来到另一个摊位,只见不锈钢盘里冒热气泡泡,一问摊主,说这是藕片炖血块粉丝汤,食欲大增,买了一份尝尝。藕片烂熟、血块嫩爽、汤汁鲜浓,真是好味道,吃得我上下直冒热汗,感觉特别地爽。
出了巷子,左右两边沿路都是小吃店门面,左侧一面是约10多米长,3米高的文化墙,上面绘有武昌的名胜古迹和白雉山先生所作的《武昌览胜图》序石刻碑文:“武昌左郡,华夏名城,江腾汉江,人杰地灵,历史长河,载多少奇闻似锦,楚天画卷,绘无数胜达如林……”荆楚人文画卷尽现其中。
边走边吃边听边看,眼见为实,感慨万千。户部巷真是一处海纳百川、包容共存、芸萃各地风味小吃之胜地。武汉是鱼米之乡,本地小吃以米为主,如米粉、发糕、面窝、烧麦等等,但又不囿于本地特色,北方的大饼、油条,南方的云吞、汤包,甚至川味、湘味、京津风味都可以在这里寻到踪影。在户部巷,武汉的小吃兼收并蓄,融会改进,演变出诸多适合本地人的口味。最值得称道的是这里的小吃现做现卖,讲究干稀、甜咸、软硬等搭配,人们都说武汉的人会吃,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来到户部巷南门,有一座典雅的蔡林记面馆。据说这里是最具有武汉特色的热干面,热干面是武汉人的传统小吃,位列“汉味小吃”之首。上早班的人流中,随处可见托着纸碗边走边吃热干面的场景,足见武汉人对热干面是多么钟爱。店里所有的桌子已坐满食客,我交了钱,捏着票耐着性子跟着队伍缓慢地向前挪动,十分钟后,我终于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热干面。将佐料拌匀,开始吃起来。不尝不知道,一尝才知道这与自己平时在别处吃的热干面大不相同。蔡林记的热干面入口劲道、干爽有味、香气扑鼻,果然名不虚传。记得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生活资料供应紧张,好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只能靠吃面包、喝矿泉水来维持生活,是热干面这种速食早点帮了武汉人的大忙。热干面因操作简单、味道咸香、营养丰富,被诸多外地驰援医护人员所喜爱,众多的驰援医护人员因热干面记住了这座城市,他们汲取武汉热干面的营养,冒着生命危险,顶住各种困难,与武汉人民一道风雨同舟,共抗疫魔,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黄鹤楼上观光客,户部巷里好吃佬”,在这里,你能够真正体验观景的愉悦和美食享受是共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