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31日
深耕炎帝文化沃土 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省民宗委领导在学校“红石榴之家”调研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红石榴志愿服务队赴炎帝故里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拜谒炎帝始祖,赏鉴编钟国乐”民族一家亲手拉手活动

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詹金灿一行来校调研

邀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师生来随州参加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

“玉见·红石榴”思政工作室教师团队带领学生寻根铸魂传文脉

“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植石榴树”植树活动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王松 通讯员 肖新俊 李思玉 摄影 王强 刘景玉
  随州作为炎帝神农故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近年来,随州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地域文化优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构建“理论—情感—秩序—榜样—文化—实践”六维育人体系,探索形成“一‘炎’穿珠、八绩耦合、‘N课’赋能”教育新模式,将炎帝文化精神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之路,先后获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为高职院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
   传承弘扬炎帝精神 构建文化育人主线
  炎帝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不仅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品格,更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精神动力。随州职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从顶层设计与育人闭环两大维度持续发力,精心打造出一套独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为培养德才兼备、心怀家国的时代新人筑牢根基。
  强化顶层设计。以炎帝精神为核心,以“传承+弘扬”为主线,构建“一‘炎’穿珠”的“1234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1个核心:以炎帝精神为核心,提炼其“开拓创新、厚德奉献、团结奋进”文化内核,凝炼“厚德重能、求特创新”的校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始终。2线贯通:构建“知(理论认知)—行(实践践行)合一”双主线育人逻辑。3层覆盖:从认知认同(知识输入)、情感共鸣(文化浸润)到行为自觉(实践养成)逐层深化。4维协同:贯通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平台四大载体,形成全场景育人生态。5个目标: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文化传承、实践创新的有机统一。
  构建育人闭环。打造“六个炎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理论—情感—秩序—榜样—文化—实践”育人闭环。“炎之有理”,以理论铸魂,让炎帝精神成为课堂的“思想灯塔”,每年举办“同心讲堂”等理论宣讲20多场;“炎之有情”,以情感聚力,用民族情怀与师生团结编织校园的“温情纽带”,收集整理数百个反映师生团结友爱的故事,新疆内派辅导员被学生亲切称为“卢妈妈”;“炎之有序”,以民本立心,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中践行“和合共生”的育人逻辑,获“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和全省平安校园称号;“炎之有物”,以榜样引航,让师生典型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涌现出获“中国最年轻的百次献血者”“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最美职校生”的回族毕业生金昕、高铁上救人医学生周淦等流量超过百万+的先进典型;“炎之有文”,以文化润心,借校园民族团结进步文化长廊“同心园”景观和社团活动构筑“看得见”的精神家园,各类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每周上演,邀请新疆博尔塔拉职院各民族师生15人到校举办“拜谒炎帝始祖 赏鉴编钟国乐”民族一家亲手拉手活动,网络关注量破千万;“炎之有行”,以实践筑基,通过社会服务与职业行动诠释“知行合一”的价值追求,红石榴志愿服务队作为宣传炎帝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轻骑兵,服务超5000人次,连续15年组织师生参与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志愿服务。
   融合炎帝八大功绩 打造思政特色品牌
  随州职院紧扣时代脉搏,深度挖掘炎帝八大功绩的丰富内涵,以其为基石,全方位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匠心打造思政特色品牌,实现了专业融合与平台共建的双重突破。
  推进专业融合。将炎帝功绩与职教特色对接,形成“八大功绩+专业集群”模式,打造具有炎帝文化特色的“一院一(多)品”铸牢教育思政品牌,让炎帝“八大功绩”成为二级学院的育人密码。护理学院以“尝百草”精神强化医德教育,毕业生回校设立“红石榴·金昕无偿献血奉献奖”;医学院以炎帝“疗民疾”精神厚植医者仁心,开办6年来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千名医学毕业生;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传承炎帝“居台榭”营造智慧,致力打造建筑行业的“黄浦军校”。专用汽车与应急产业学院以“作耒耜”工匠精神为魂,入选全省高水平专业群,近千名毕业生扎根随州汽车产业,参与研发制造的防爆消防车入选国家应急装备名录;香菇学院赓续炎帝“植五谷”农耕文明,牵头成立全国首个现代食用菌产教融合共同体助力乡村振兴。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借“制衣裳”传承非遗技艺,师生作品亮相省级展演;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依托“日中市”理念深化产教融合,与炎帝故里景区及相关企业共建实践基地23个。
  共建平台矩阵:打造“八共”实践平台矩阵。开展共学,实现学习全覆盖;开展共研,成立炎帝文化研究中心,提炼“五心十进五到位”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方法;开展共创,全校各单位分工协作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校园;开展共演,师生联袂打造炎帝文化艺术节;开展共践,定期组织师生开展“寻根之旅”“红色之旅”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共融,“红石榴之家”成为学校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窗口,种植56棵石榴树象征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开展共进,与炎帝神农故里景区等单位共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交流合作;开展共享,总结推广项目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模式,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
   创新五维育人课堂 拓展教育覆盖网络
  该校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以“创新+化人”为核心理念,实施“N课赋能”计划,精心构建“五维课堂”育人体系,从理论教学到实践锻炼,从线下课堂到网络云端,从专业知识传授到文化基因传承,全方位拓展教育覆盖网络,为学生厚植家国情怀,赋能成长成才。
  主渠道课堂固本。思政课创新“主渠道”,“学懂”理论知识,实现“入脑化人”,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必修课,开发30余个教学案例与微课资源。
  专业课堂提质。专业课守好“一段渠”,“弄通”要点和难点,实现“入心化人”,将炎帝精神融入200余门课程,如《人文英华》课程开篇讲随州文化,《机械设计基础》嵌入“耒耜创新思维”模块,培养学生“守正创新”的职业素养。全课程体系培育兼具“工匠精神”与“随州情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实践课堂强基。实践课挖掘实践“大田野”,“做实”观点和主张,实现“笃行化人”,延伸至炎帝故里景区、乡村学校和随州支柱企业等50个基地,年均开展“炎行思政课”超百场。
  网络课堂增效。网络课紧贴网络“云平台”,实现“网络化人”,结合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在线课程,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教学、互动交流,与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同上一堂1+6云上民族团结进步思政课,依托“玉见·红石榴”思政工作室先后带领团队拍摄制作《奏响民族团结进步的新时代强音》《共画和协红石榴》《卢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最美职校生金昕》等反映学校民族团结进步的视频30余个,并获湖北省首届“疆湖dou有好故事”视频大赛疆湖风采传奇奖。
  文化课堂铸魂。文化课传承文化“红基因”,实现“以文化人”,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成“红石榴之家”“知联万家·墨香润心”书法工作室,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义务指导各民族学生练习毛笔书法,并赠送学生毛笔书法作品千余幅。通过指导学生书法、留青竹刻等非遗课程,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活力,非遗传承人席宏文以竹刻炎帝肖像斩获湖北省绝技绝活奖项。
  随州职院传承炎帝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开辟了地域文化育人的新路径,为高职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炎帝模式”,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鲜活案例”,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随州方案”,该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测评优秀率达92%,“技术报国”成为主流职业观。其成果在新疆博尔塔拉职院、辽宁职业学院等数所高职院校推广应用,被《中国教育报》、国家民宗网等数十家媒体平台报道,《中国民族报》称赞该校“以青年学生为重点,系牢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成果丰硕,2023年获评“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2024年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024年获湖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精品案例。
  随州职院将继续以炎帝精神为根脉,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有意义”走向“有意思”,从“有深度”迈向“有温度”,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职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