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08日
党建领航五色路 凤凰焕彩启新程
——探寻“凤凰山”模式的成功密码


凤凰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潘祥树

大学生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凤凰山村

乡风文明宣讲

游泳池

黄桃喜获丰收

开展问卷调查

和美乡村优美画卷

体育运动中心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王松 通讯员 何凤姣 邹州阳
   阅读提示
  2023年6月起,市委组织部从现任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评选认定了两批共80名市级兴村治社“明星书记”,推行导师帮带制,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和典型引路作用,促进了全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综合素质整体提升。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收官之年,也是地级随州市成立25周年。为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记录、讴歌兴村治社“明星书记”带领村(社区)在高质量发展中取得的新成果新成就,进一步激发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激励主动担当作为,锻造坚强有力的“头雁方阵”,随州日报重磅推出“与兴村治社‘明星书记’面对面”专题访谈宣传活动,今天刊发的是随县万福店农场凤凰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潘祥树专题访谈。

  这里,曾经是远近闻名的“旱包子”、“乱岗子”、“穷窝子”,如今,已经华丽转身为“粮袋子”、“美寨子”、“金窝子”,实现浴火重生、凤凰涅槃。
  近年来,凤凰山村在党建引领下,通过“五色兴村”的创新实践,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与政治环境、生态环境、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同频共振,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焕发出勃勃生机,吸引着四方目光。
   红色领航 筑牢战斗堡垒
  凤凰山村聚焦把班子建设好、把党员作用发挥好、把优秀人才储备好,全力打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为乡村振兴凝聚强大合力。
  “三联”工作法是该村锻造坚强班子的有力武器。村党支部书记定期带领村“两委”干部开展政策理论联学、重点任务联干、能力作风联促,推动“两委”班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党员是村庄发展的先锋力量。该村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积极开展党员“五事争当”标兵活动。党员们积极响应,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村民家中,都能看到党员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担当,成为村民们心中的榜样。
  “明星书记”工作室则为村庄培育了一批骨干人才。省人大代表、市级“兴村治社”明星书记潘祥树担任导师,通过“四个一”帮带机制,助力后备力量成长,为村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金色产业 激活发展引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凤凰山村立足本地资源,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构建起多元化的产业格局,为村民增收致富打开了大门。
  传统产业在集群化发展中焕发出新活力。建成苗圃种植基地800亩,种植无絮法国梧桐和垂柳10万株;培育智能化蛋鸡养殖专业户9户,年存栏蛋鸡30万只。规模化的生产模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新兴产业为村庄发展带来新机遇。凤凰山村利用土地高度集中的优势,整合坡岗地2100亩,先后引进江苏爱康与国能长源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村集体成立福翔劳务公司承接光伏电站日常运维和板下农业种植项目,实现了引进一个项目、培植一个财源、惠及一方百姓。目前,全村光伏电站装机总容量达100MW,带动3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更是为村庄增添了新魅力。依托优美的田园风光,投资180万元,建成8000平方米文化活动广场、1300平米万福店农垦展览馆、容纳300人餐饮住宿酒店等,积极承接市内外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小学生研学体验、农产品展销带货、公司团建等,实现以旅强农、以旅促农、农文旅融合。2024年,全村累计接待游客超50批次18000余人,拉动餐饮住宿消费160万元。
   绿色生态 描绘美丽底色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凤凰山村聚焦“夯基础、抓整治、建机制”三措并举,大力开展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清洁家园”行动和常态化管护,推动村庄环境从“一时美”向“持久美”的蝶变。
  基础补短夯基底。针对基础设施痛点,投资60万元铺设污水管网8公里,建成垃圾分类收集点13处、污水处理站2座,配备洒水车2辆、垃圾车1辆、垃圾桶40个,聘请专职保洁员14名,实现农户卫生厕所、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全覆盖,村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全域整治提颜值。按照“党员领衔、全民参与”的思路,开展治污攻坚、植绿增彩、景观再造三大攻坚行动。拆除违建棚舍23处,改造农房立面1.2万平方米;划定党员责任林区6片,种植女贞、桂花等苗木3.6万株,荒山复绿1200亩;利用废弃石磨、砖瓦打造“乡愁记忆”微景观18处,建成环村绿道6公里。修复水系2.3公里,建成“凤凰花溪”生态廊道。
  长效管护激活力。按照“责在日常,重在管护”原则,推行“责任网格化、激励积分化、价值长效化”“三化”管护模式。划分32个生态管护网格,13名党员包保沟渠、道路、林区,实行“周巡查、月通报、季评比”;制定《凤凰山村保洁责任及标准》,将村民参与环境整治情况进行积分,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蓝色智治 提升治理效能
  基层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凤凰山村积极探索自治、德治、法治、智治融合的治理模式,让乡村治理更加精细化、科学化。
  创新治理模式是凤凰山村的一大亮点。“1234”工作模式,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成立两大理事会、开展三大评选活动、组建四支志愿服务队伍,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村规民约弘扬优良风尚,两大理事会规范村民行为,三大评选活动树立道德标杆,四支志愿服务队伍活跃在村庄各个角落。同时,《凤凰山村积分制管理细则》的出台,将村民参与村级治理情况与积分挂钩,形成了良性循环闭环。
  完善的硬件支撑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投资建设的法治文化广场、改建的村级综治中心、建设的平安乡村智慧管理平台,让乡村治理更加智能化。43个探头接入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对重点区域的实时监控;法治文化广场将法治宣传融入日常生活,提升村民法治观念;村级综治中心的多个功能室,为村民提供便捷的服务和调解纠纷的场所。
  健全的治理队伍是乡村治理的坚实力量。由党员网格员、村民组成的治安巡逻队、“十户联防”队、辅警协查队、乡贤调解队,常态化开展巡防调解活动。专职法律顾问的聘请,培育了一批“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为乡村治理提供专业的法律支持。
   古色文化 厚植精神根基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凤凰山村深挖“农耕、农垦、农场”文化特色,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高起点规划为文化发展指明方向。聘请专业设计院对村庄进行全方位勘察,编制乡村整体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充分体现本地建筑风格、民俗风情、历史特色,为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科学指导。
  高质量建设让文化落地生根。2015年以来,整合项目资金,将29个自然湾合并成11个居民点,改造531套民居,腾退1000余亩农田,建设“四好公路”21公里。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保留乡村特色和田园风貌,让村民们记得住乡愁。
  高标准提升为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以“三基地一景区”为定位,谋划启动凤凰人家二期、随枣会战纪念馆等项目。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农垦文化、红色文化内涵,全力创建各类教育基地和旅游景区,让凤凰山村的文化品牌更加响亮。
  凤凰山村在党建引领下,通过“五色兴村”的生动实践,实现了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治理有效、文化繁荣。凤凰山村将持续加强党建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高村干部与党员为民服务本领与责任担当意识,因地制宜积极发展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积极争创全国和美乡村建设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