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22日
炎帝大道“绣”新颜
田园诗画串起全球华人寻根乡愁路

  炎帝大道与迎宾大道交叉路口小游园(随州日报全媒记者赵慧琳摄)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陈巧巧 通讯员 汪俊勇
  乙巳年寻根节将近,作为连接历史文脉与全球华人情感的核心纽带,随州炎帝大道正以“田园诗意+人文温度”的全新面貌迎接全球炎黄子孙。
  承担大道全线4/5路段整治任务的曾都区南郊街道,以“绣花功夫”串联生态之美、人文之韵,让这条寻根之路成为展示随州魅力的“生态走廊”和“乡愁画卷”。
  全域美颜
  从“杂乱沿线”到“流动画卷”

  驱车驶入炎帝大道南郊段,随城山公园南大门的百日菊与孔雀草花带率先映入眼帘,与“中国蕙兰之乡”文化标识相映成趣,勾勒出“车行画中”的开篇图景。
  沿道深入,曾经杂乱的民房外墙换上素雅“新装”,堰塘硬化后倒映红叶石楠,一幅“水绿岸美”的乡村水墨画徐徐展开。
  在羊子山村,废弃荒地变身“城市微空间”:村民无偿让出集体土地,共同参与清除杂草、铺设草皮,建成集休闲与观赏于一体的精致小游园。
  涢水二桥下,24块“共享菜园”整齐排列,桥下静谧田园与桥上穿梭车流构成“动静相宜”的生活场景,既保留农耕记忆,又赋予现代审美,成为城乡融合的生动注脚。
  行至邓家老塆村,格桑花与向日葵花海簇拥着盛亩生态园——这个集采摘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文旅项目,正是南郊街道践行“炎帝精神当代传承”的生动实践。
  “我们以拆违治乱、绿化美化、生态修复为抓手,精雕细琢沿线12个村(社区),全段整治重点点位200余个,新增绿化面积5500平方米,修复坡面2500平方米,推动沿线环境实现品质与颜值的双重跃升。”南郊街道党工委负责人说。
  共建共享
  群众“点单”绘就共治图景

  “这个小游园是咱们村民自己‘话’出来的!”响水桥村村民李彩凤的感慨,道出南郊街道“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共建共享”的治理密码:
  通过召开10余场湾组会,响水桥村将规划图纸变成“民生清单”,村民全程参与公共空间设计,让村口空地变身“村民会客厅”与游客打卡点;
  羊子山村村民无偿让出集体土地,村民自发清除杂草、平整场地,曾经的卫生死角蜕变为村民晨练休闲、游客驻足打卡的“口袋公园”;
  沿线28处锈蚀围挡变身白墙彩绘,6处乡间小游园记录着村民的“金点子”,200余个整治点位见证着“干部群众一条心”的治理合力。
  “过去是‘政府干、群众看’,现在是‘大家想、一起干’。”街道负责人说,“整治行动不仅改善了环境,更凝聚了民心。”
  文化赋能
  寻根路上的精神共鸣与时代表达

  以“烈山问祖・华夏铸魂”为主题的乙巳年寻根节,不仅是一场文化溯源之旅,更是情感共鸣之约。炎帝大道南郊段的全域改造,将炎帝精神融入山水肌理——
  生态为笔:花草清香与田园画卷交织,让嘉宾在行进中感受“看得见山水”的自然之美;
  乡愁为墨:共享菜园、乡间游园保留的烟火气息,传递“留得住乡愁”的家园温情;
  发展为魂:盛亩生态园农文旅项目的布局,既是对炎帝“农耕文明”的当代诠释,更以“共建共享”理念续写“团结凝聚”的文化内涵。
  当全球华人沿着这条充满田园诗意的通道走向寻根节主会场,扑面而来的不仅是草木葱茏的生机,更是随州以“绣花功夫”绣出的文化自信与家园情怀 ——这既是对炎帝精神的当代致敬,亦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温情脉动。
  如今,这条兼具生态之美、人文之韵、治理之智的寻根通道,正以“家”的姿态,向世界展示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与新时代乡村的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