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31日
消逝在时光里的童年精灵
● 刘冬梅
童年,宛如一首悠扬的歌,那些灵动的音符,是记忆深处闪烁的萤火虫,更是池塘中自在游弋的小蝌蚪。
儿时的夏夜,暑气还未完全消散,村子里的打谷场便成了我们的欢乐场。月光如水银般倾洒,给大地披上一层银纱。萤火虫像是从梦幻国度飞来的使者,星星点点地在草丛间、树梢头闪烁着幽蓝的光,似星河洒落灿烂的光点。
小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一场捉萤火虫比赛就此拉开帷幕。我们光着脚丫,在场地上轻快地奔跑,嬉笑声回荡在夜空中。我紧盯一只萤火虫,它轻盈地飞舞着,像个调皮的小精灵。我猫着腰,缓缓靠近,待它停留在草叶上时,猛地伸出手一合,小心翼翼地张开指缝,看到那微弱的光在掌心闪烁,心中满是欢喜。
我学着小伙伴们,将捉到的萤火虫放进玻璃瓶或者鸡蛋壳里。玻璃瓶里,萤火虫们像是被困在水晶宫里,幽幽的蓝绿光芒相互交织;鸡蛋壳里,黄光闪啊闪,朦胧又神秘。我们捧着这些“宝贝”,脚步轻轻,仿佛捧着整个星空。小心翼翼地将玻璃瓶和鸡蛋壳放在竹床的床头,躺在竹床上,微风轻拂,带着淡淡的青草香。望着那闪烁的微光,思绪渐渐飘远,沉入甜蜜的梦乡,梦里都是与萤火虫共舞的奇妙场景。
可等到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床头,却发现玻璃瓶不知何时碎了,玻璃碴子散落一地;鸡蛋壳也裂成了几瓣,萤火虫早已不见踪影。揉揉惺忪的睡眼,心中虽有一丝失落,但那些在夏夜闪烁的光芒,早已深深烙印在心底,成为童年最美的梦。
蝌蚪更是许多八零后童年的回忆。三四月份的时候只要在池塘边低头一看,黑压压一片小蝌蚪在脚下游动。于是池塘成为我们小孩子另一个探索的天地。我们找来玻璃瓶或塑料瓶,蹲在池塘边,眼睛紧紧盯着小蝌蚪的动向。看准了,迅速将瓶子伸过去,轻轻一舀,小蝌蚪便随着水草和池水进了瓶中。我们把装着小蝌蚪的瓶子放在教室的窗台上,阳光透过玻璃,洒在瓶中,小蝌蚪们的影子在桌面上摇曳。每天课间,我们都会围在瓶子前,仔细观察小蝌蚪的变化。有的同学还准备了精致的笔记本,为它们写观察日记。“今天小蝌蚪的尾巴好像短了一点”“又有一只长出后腿啦”……一字一句,都记录着我们对小蝌蚪的好奇与喜爱。我们共同感受着小蝌蚪带来的生命力,每一次细微的变化,都像是大自然给予的惊喜,点亮了我们的童年时光。待到蝌蚪们长出前后腿,小小的瓶子再不能困住它们了。于是大家把即将发育成青蛙的蝌蚪放生到了池塘里,看着它们从我们的生命中游走了。
每年清明节前后,总能看到小朋友们在神农公园的夜光池旁边,拿着网兜和小水桶在里面捕捞蝌蚪。尽管孩子们在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上就学过,青蛙是一种益虫。但是他们对于农事的经验是如此的缺乏,并不明白青蛙这种益虫对于农业和生态的重要性,在他们的眼中只是充满了好奇与喜爱。那些工整的汉字终究抵不过现实的鲜活。当孩子们蹲在神农公园的夜光池边,掌心传来蝌蚪滑腻的触感时,课本里的知识便化作了指尖跳动的生命。他们或许不太懂得蝌蚪会蜕变成捕虫能手,不明白这些黑色的小生命如何在稻田里守护丰收的希望,只知道网兜里晃动的黑影,是能让自己欢呼雀跃的奇妙存在。这份懵懂的喜爱背后,或许正藏着生态教育的契机——当孩子们眼中的好奇与自然的脉动相遇,或许某天,他们会真正读懂这些小生命与世界的羁绊。
小时候以为萤火虫在夜色中飞舞是司空见惯,没想到多年之后,它们竟悄无声息地从我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那池塘里欢快的小蝌蚪,也随着清澈池塘的减少而难觅踪迹。我们曾在时光里追逐萤火,等待蝌蚪长成青蛙。那些曾经陪伴我们度过无数欢乐时光的童年精灵,正慢慢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当我们回首童年,那些与萤火虫、小蝌蚪相伴的日子,宛如一场遥远而美好的梦,徒留下我们在回忆中深深怀念。我们怀念的,不仅仅是那些可爱的生物,更是那段无忧无虑、与自然亲密无间的童年岁月。
时光偷走了夏夜的流光,偷走了窗台边的观察日记,也偷走了我们赤足追光的勇气。当城市的车轮碾碎最后一片蛙鸣,我们终于懂得,消逝的何止是童年的精灵,更是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纯真岁月。那些留不住的萤火、等不到的蜕变,终究化作一声叹息,在心底酿成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我却依然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些童年的精灵能够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让新一代的孩子们也能领略到那份来自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让那蓝幽幽的萤火虫之光,能再次照亮孩子们的梦境;让那活泼的小蝌蚪,能再次在孩子们的手心里游动,延续这份大自然赋予的珍贵记忆,去感受那“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田间蝌蚪戏青莲,恰似黑珠浮碧泉”的自然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