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23日
从荒山到梨园:残疾果农李运学的十余年坚守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李文军摄)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黄芳芳 赵慧林 通讯员 张煜婕
  7月14日,随县澴潭镇观音岩村的山坳里,54岁的李运学一瘸一跛地穿行在梨园中。他蹒跚的步履与梨子的清甜交织,枝头金黄的硕果压弯枝桠,耀眼夺目。
  这片生机盎然的梨园,藏着一位残疾农民的半生倔强。12岁那年,李运学患上重度风湿性关节炎,多年病痛让全身关节严重变形。最严重时,他连站立都难,全靠双拐支撑;如今虽能勉强行走,却始终带着深入骨髓的跛态。而这片山坳里的果林,正是他以十余年血汗与不屈意志,在病痛中一点点打造的“花果山”。
  2014年,听闻高城镇付本发“一镐一锹一草垫”绿了300余亩荒山的事迹,拄着双拐的李运学心里燃起了火苗:“别人能把荒山变绿,我为啥不行?”他倾尽全部积蓄,买下800棵梨树苗,向着眼前的荒山发出了挑战。
  创业的难,常人难以想象。荒山遍布荆棘乱石,整地、挖坑、栽苗,对健全人已是不易,对李运学更是难如登天。剧痛让他站不住,就跪着、甚至匍匐在地,一寸寸清杂草,一锹锹翻板结的土。汗水浸透衣衫,泥土糊满脸庞,关节的剧痛时刻撕扯着他,但布满厚茧的手和那副拐杖,从未停下。直到最后一棵梨苗扎根,他瘫坐在山坡上,望着初具雏形的果园,疲惫的脸上终于绽开希望的光。
  种梨是门学问。缺技术,他拖着病腿辗转多地拜师,长途跋涉对脆弱的关节是煎熬,他却咬牙坚持,如饥似渴地学,三本笔记记满了技术要点,也写满改变命运的渴望。品种选择更耗心血,最初的品种要么水土不服,要么不受市场认可,收效甚微。但他没气馁,像科学家般反复试验、嫁接、观察,整整6年,终于选定黄金梨和圆黄梨。“黄金梨酥脆多汁,圆黄梨个大味甜,关键成熟期差20天,能避开销售高峰!”说起这些,他眼里闪着智慧的光。
  挫折接踵而至。前两年试种的4亩早熟梨因水土不服失败,投入打了水漂。今年开春,他又拖着不便的身子,给10多亩老树嫁接“超圆梨”新品种。为拉长收益链,他顶着酷暑搞西瓜套种,6000多斤收成成了新盼头。“腿脚不灵活,脑子得活络,得跟着市场走!”他抹把汗笑了,“种梨子不光能致富,还让我身体慢慢好起来了。”这份韧劲,让他在2019年荣获“随县楷模”,这份荣誉,是对他多年坚守的最好见证。
  家人是他最稳的后盾。智力障碍的妻子总在他晚归时递上凉茶,大学毕业的女儿李紫阳放弃城市工作回乡,帮助打理果园并用自媒体帮他拓销路。“爸爸拄着双拐供我读完大学,我要陪他守好梨园。”
  2023年,3万多斤梨子滞销,李运学咬着牙开货车跑遍周边县市,残腿磨出厚茧。好在经媒体报道后,爱心人士和企业伸手相助,滞销梨终于售罄,这份温暖他一直记在心里。更让他振奋的是,后来市、县残联和澴潭镇政府帮着把通往梨园的700米坑洼土路,修成了平整的水泥路——这路,连着果园,更暖了心窝。
  如今又是丰收季,李运学一瘸一跛地穿行梨园,指尖摩挲着饱满的果实,眼里满是期盼,也藏着一丝忧虑。“梨子熟了,心就悬着。就盼着今年果子顺顺当当卖出去,能有8万多元收入。”
  他望向远山,目光里有过往的艰辛,更有对这片用生命浇灌的土地的眷恋与守望。这片被双拐丈量、汗水浸润的梨园,装着一个残疾农民的自强梦,更唱着一首回荡山坳的生命赞歌。
  若您愿意尝尝这份带着韧劲的甘甜,帮帮这位坚韧的农人,可联系:18672231615(微信同号)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