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24日
筑牢和谐基石 彰显仲裁担当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赵慧林 通讯员 閤浩 顾三权
春寒料峭时,曾都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的调解室里却暖意融融。山东务工人员李某对着手机屏幕连连鞠躬:“隔着千里能把工资要回来,你们真是把我们农民工的事放在心上!”这温情一幕,是该院获评全国“2024年度工作突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的生动注脚。
三年来,曾都区仲裁院以100%的结案率、91%的综合调解成功率,在695件劳动争议、涉案金额4389万余元的案件中践行“为民维权”初心,用法治温度筑牢社会和谐基石,成为全省劳动人事争议化解的标杆。
建强专业队伍
织密基层维权网络
“调解不是简单劝和,得懂法律、通人心、接地气。”这是曾都区仲裁院院长、“真心调解劳模工作室”调解员屈真江常挂在嘴边的话。
2025年2月,他接到山东务工人员诉说与随州企业的工资纠纷时,对方在电话里情绪激动。屈真江先聊起农民工在外打拼的不易,用“出门在外都图个安稳”的家常话平复其情绪。
考虑到当事人远在山东,他采用“电话+微信”远程调解,数次沟通后,企业负责人主动微信转账,李某发来的语音里带着哽咽:“没想到您比亲人还上心。”
这样的温情调解,源于过硬的队伍支撑。该院打造专业调解队伍,8名专兼职仲裁员深耕专业领域,200余人次基层调解员经6期专题培训练就“绣花功夫”;构建起覆盖11个镇(街道)、47个社区及122家企业的三级调解网络,3家行业(商会)调解组织同步发力,让劳动争议在基层“有人管、能解决”。
投资80余万元建成的“一站式”仲裁服务大厅和标准化仲裁庭,实现网上开庭、云上直播及无接触庭审,让“田间地头的纠纷”即时连线“调解专家库”。正如仲裁员刘小艳所说:“我们多跑一公里,群众就能少走十里路。”
创新服务模式
提升仲裁办案效能
“屈院长,这20多条修改建议太细致了!谢谢您帮我们规避了法律风险。”湖北重汽华威公司人资经理拿着修改后的《考勤管理办法》感慨道。
原来,该公司拟推行的新规中,少量条款涉嫌违法,屈真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一一标注,明确产检时间计入劳动时间、以绩效管理替代罚款等。这样的“法治体检”,该院借“千万服务”行动已为100家企业开展120余次,避免多起潜在纠纷。
效率革新背后是制度创新。曾都区仲裁院推行的“要素式”庭审,将传统庭审“瘦身”,从申请到庭审最快20分钟完成,通过“提前梳理争议焦点+当庭聚焦核心证据”,让双方直奔主题。
北京某公司与随州员工的纠纷中,仲裁员启动“云端仲裁”应急预案,确保48小时内完成跨省庭审,为当事人节省差旅成本超万元。目前,“互联网+仲裁”模式已处理11起案件,电子送达覆盖率达100%。
凝聚多方合力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我妻子走了,但你们让我感受到了温暖。”杨女士家属何先生捧着8万元补偿款,向调解专班深深鞠躬。2024年5月,杨女士在工位突发疾病,高额医疗费让家庭陷入困境。2025年初,其家属申请仲裁时,杨女士突然离世,仲裁程序面临终止。
仲裁院当即联合曾都区总工会、区法院组成专班,三天内六次沟通:法官详解相关条款,律师核算工伤待遇,仲裁员则带着双方回忆杨女士工作时的勤勉——“她曾为赶工期连续加班,这份付出不该被辜负”。最终,企业自愿补偿8万元,家属主动放弃部分诉求,双方和解。
这样的“多元共治”已成为常态:“一站式”维权中心整合五部门力量,183件案件为劳动者挽回238万元损失;“人社+工会+法院”工作室化解96起纠纷,207.4万元补偿款背后是“1+1+1>3”的合力;“真心劳模调解工作室”50余起案件100%成功,37.8万元涉及的不仅是金钱,更是“和气生财”的处世智慧。
“仲裁不是冰冷的裁决,而是让法律长出牙齿,更让正义带着温度。”屈真江说。从远程调解的“千里同心”到“要素式”庭审的“分秒必争”,从企业合规的“未雨绸缪”到多方联动的“合力攻坚”,曾都区仲裁院以“案结事了人和”为追求,让每一起纠纷的化解都成为一次法治精神的传递、一次民生温度的传递。
春寒料峭时,曾都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的调解室里却暖意融融。山东务工人员李某对着手机屏幕连连鞠躬:“隔着千里能把工资要回来,你们真是把我们农民工的事放在心上!”这温情一幕,是该院获评全国“2024年度工作突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的生动注脚。
三年来,曾都区仲裁院以100%的结案率、91%的综合调解成功率,在695件劳动争议、涉案金额4389万余元的案件中践行“为民维权”初心,用法治温度筑牢社会和谐基石,成为全省劳动人事争议化解的标杆。
建强专业队伍
织密基层维权网络
“调解不是简单劝和,得懂法律、通人心、接地气。”这是曾都区仲裁院院长、“真心调解劳模工作室”调解员屈真江常挂在嘴边的话。
2025年2月,他接到山东务工人员诉说与随州企业的工资纠纷时,对方在电话里情绪激动。屈真江先聊起农民工在外打拼的不易,用“出门在外都图个安稳”的家常话平复其情绪。
考虑到当事人远在山东,他采用“电话+微信”远程调解,数次沟通后,企业负责人主动微信转账,李某发来的语音里带着哽咽:“没想到您比亲人还上心。”
这样的温情调解,源于过硬的队伍支撑。该院打造专业调解队伍,8名专兼职仲裁员深耕专业领域,200余人次基层调解员经6期专题培训练就“绣花功夫”;构建起覆盖11个镇(街道)、47个社区及122家企业的三级调解网络,3家行业(商会)调解组织同步发力,让劳动争议在基层“有人管、能解决”。
投资80余万元建成的“一站式”仲裁服务大厅和标准化仲裁庭,实现网上开庭、云上直播及无接触庭审,让“田间地头的纠纷”即时连线“调解专家库”。正如仲裁员刘小艳所说:“我们多跑一公里,群众就能少走十里路。”
创新服务模式
提升仲裁办案效能
“屈院长,这20多条修改建议太细致了!谢谢您帮我们规避了法律风险。”湖北重汽华威公司人资经理拿着修改后的《考勤管理办法》感慨道。
原来,该公司拟推行的新规中,少量条款涉嫌违法,屈真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一一标注,明确产检时间计入劳动时间、以绩效管理替代罚款等。这样的“法治体检”,该院借“千万服务”行动已为100家企业开展120余次,避免多起潜在纠纷。
效率革新背后是制度创新。曾都区仲裁院推行的“要素式”庭审,将传统庭审“瘦身”,从申请到庭审最快20分钟完成,通过“提前梳理争议焦点+当庭聚焦核心证据”,让双方直奔主题。
北京某公司与随州员工的纠纷中,仲裁员启动“云端仲裁”应急预案,确保48小时内完成跨省庭审,为当事人节省差旅成本超万元。目前,“互联网+仲裁”模式已处理11起案件,电子送达覆盖率达100%。
凝聚多方合力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我妻子走了,但你们让我感受到了温暖。”杨女士家属何先生捧着8万元补偿款,向调解专班深深鞠躬。2024年5月,杨女士在工位突发疾病,高额医疗费让家庭陷入困境。2025年初,其家属申请仲裁时,杨女士突然离世,仲裁程序面临终止。
仲裁院当即联合曾都区总工会、区法院组成专班,三天内六次沟通:法官详解相关条款,律师核算工伤待遇,仲裁员则带着双方回忆杨女士工作时的勤勉——“她曾为赶工期连续加班,这份付出不该被辜负”。最终,企业自愿补偿8万元,家属主动放弃部分诉求,双方和解。
这样的“多元共治”已成为常态:“一站式”维权中心整合五部门力量,183件案件为劳动者挽回238万元损失;“人社+工会+法院”工作室化解96起纠纷,207.4万元补偿款背后是“1+1+1>3”的合力;“真心劳模调解工作室”50余起案件100%成功,37.8万元涉及的不仅是金钱,更是“和气生财”的处世智慧。
“仲裁不是冰冷的裁决,而是让法律长出牙齿,更让正义带着温度。”屈真江说。从远程调解的“千里同心”到“要素式”庭审的“分秒必争”,从企业合规的“未雨绸缪”到多方联动的“合力攻坚”,曾都区仲裁院以“案结事了人和”为追求,让每一起纠纷的化解都成为一次法治精神的传递、一次民生温度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