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0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18日
勇立潮头敢争先 砥砺奋进谱新篇
——随州市科技工作者风采展示
  随州日报特约记者 吴财荣 通讯员 叶珍珍 张晓霞
  【 阅读提示】随州,这片被誉为“鄂北明珠”的土地,既浸润着“崇山峻岭成群出,秀水环绕分河流”的灵秀诗意,更激荡着科技工作者扎根沃土、勇攀高峰的磅礴力量。在这里,人文底蕴与科技锋芒交相辉映,共同谱写着区域发展的时代华章。
  一个地区的现代化,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进程中,科技恰是劈开迷雾、照亮前路的“星火”。近五年来,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随州大地上——他们中,有扎根乡村的农技专家,在田埂间破解作物增产难题;有深耕企业车间的工程师,在机床旁啃下技术攻关硬骨头;有专注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园丁,在课堂与实验室里点燃孩子们的科学梦想;有奋战医疗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在实验室与病房间穿梭,攻克疑难病症;有奔走社区的科普达人,用通俗语言架起科学与大众的桥梁。
  这群科技追梦人始终践行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淡泊名利、扎根基层,在各自领域攻坚克难、潜心研究,无私奉献、勇攀高峰,敢为人先、开拓创新,让科技成果在随州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本期集中展示我市26位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以飨读者。

  创新奉献 报国为民
  ——记随州市科技工作者朱春东

  朱春东,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专注金属塑性成形与汽车轻量化研究。他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曾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
  随着我国第四代核电的发展,核反应封头成为核电四大关键零部件之一,其整体成形制造需要大直径薄壁金属圆盘。为攻克这一难题,朱春东及其团队倾力研究大直径薄壁金属圆盘的整体成形装备及方法,制造出国内外第一台500吨双辊摆辗成形设备,有效推动了国家核电事业前行。
  在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任职期间,他牵头与企业共建创新中心,对抑尘车等产品进行轻量化设计,优化车辆系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相关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助力产业升级。
  作为教育者,他悉心培养人才,全力支持学生科研,让科研火种代代相传。朱春东是一位真正的科研探险者、技术创新家和人才领路人,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科研的精彩故事。

  默默耕耘 方在始终
  ——记随州市科技工作者刘毓

  刘毓,随州市珍稀食用菌学会会长,46年扎根食用菌产业,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他带领学会依托企业平台组建专家团队,建立专家工作站与科技小院,为随州食用菌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他潜心钻研食用菌核心技术。先后参与完成“香菇对重金属镉的富集试验”等国家、省级科研项目,推动本土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实现随州自主研发香菇品种“零的突破”。
  他以示范基地为支点撬动产业振兴。在湖北宝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兴办香菇、大球盖菇、羊肚菌、竹荪、灵芝等珍稀食用菌试验示范推广种植基地;在安居镇兴办200亩羊肚菌种植示范推广基地,带动群众发展羊肚菌500多亩,亩收入3万元。近年来,帮扶13家企业成长,培育26名青年带头人,助力96户脱贫,吸引39名大学生返乡创业。
  他组织完成制定珍稀食用菌地方标准任务,更探索出口新路,推动企业获出口资质,为菌业创汇开辟通道。从田间试验到标准制定,从技术培训到市场开拓,刘毓以数十年坚守,让小菌菇成为农民致富、乡村振兴的大产业,赢得群众交口称赞。

  反哺家乡带民富
  ——记随州市科技工作者刘永德

  刘永德,随州市炎顺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用智慧和勤劳带领公司发展成为全国屋面瓦行业的领跑者、建筑复合材料的行业翘楚。他致富不忘桑梓情,反哺家乡助发展,先后荣获“随县十大最美新乡贤”“随县劳动模范”等称号。
  2017年,刘永德回乡成立随州市炎顺建材有限公司,生产FRP采光瓦、FRP防腐瓦、FRP阻燃瓦、防腐 C形钢等屋面材料。他坚持以高科技锻造高质量产品,引进国际先进全自动化FRP采光板生产线,产品远销日本、意大利、安哥拉等亚欧非地区,获评“中国防水建材行业优秀企业”“中国绿色环保产品”“防腐瓦全国十大知名品牌”。
  为带领乡亲们致富,他建设规模化香菇生产基地,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带动就业。引进精深加工生产线,创新制棒养菌模式,建设智能化车间,降本增效,年生产能力达300万袋以上,公司成为多个高校、科研院所的试验基地,助力随县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

  百尺竿头再创科技辉煌
  ——记随州市科技工作者邱国成

  邱国成,随县澴潭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多年来,他积极开展农业新技术试验、农业新模式示范和科技新成果应用,其“秸秆腐熟剂应用及技术研究”获得“随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为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技术,他带领澴潭镇农技中心开展了冬种油菜绿色高质高效生产、优质稻一专二控三优保优栽培等试验示范项目。其中湖北省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牧渔丰收成果一等奖”。
  良好的农业种植模式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益,他带领技术人员建成“羊肚菌—随州香稻”“玉米—大豆”轮作及“节水抗旱稻”示范基地,效益显著,并带动农民采纳新模式。
  牵头成立随县首家镇级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形成全镇“一盘棋”服务体系,开展土地托管、植保服务、技术指导等多项社会化服务,累计开展社会化服务种植小麦、油菜、香稻8.4万亩次,公司获评“随州市五一劳动奖状”“随州市市级龙头企业”等称号。

  食用菌行业的“发明达人”
  ——记随州市科技工作者李逵

  李逵,随州菇鲜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他刻苦钻研科技知识,不断探索创新食用菌种植技术,促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
  在深入钻研食用菌种植技术的基础上,李逵带领团队研发食用菌机械设备,取得了38本专利证书并实现了成果转化,成为名副其实的“发明达人”。创办随州市三龙食用菌机械有限公司,自主生产制造智能化封口机、装袋机、智能烘干机等10余种设备,年产香菇机械设备1100余台(套),被列入湖北省第一批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为探索香菇种植新模式,李逵又创办了菇鲜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现代化、智能化、周年制棒生产线及恒温养菌车间,年制棒能力达500万棒,实现从食用菌机械研发、制造到香菇工厂化生产与产品加工的全产业链发展。

  志存高远 醉心科研
  ——记随州市科技工作者黄琴

  黄琴,湖北三峰透平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科研带头人。她勤奋务实,默默无闻地奉献在科研工作中,先后获得“随州五一劳动奖章”“广水市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她致力于科技创新,参与研发的C(N)系列高压氮气循环风机和D(M)系列焦炉煤气风机获得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磁悬浮高速三元流离心鼓风机获得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项目。个人还取得内部审核员资格,为规范研发流程、提升成果质量注入动力。
  在她与团队的推动下,三峰透平公司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示范企业行列,获得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奖项,建立了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完整业务和研发体系,建有“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湖北省工程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和平台,年均推进20余项研发项目,在风机领域取得重大创新与成果。
  她既聚焦技术攻坚,也心系团队成长,通过开展女职工技能培训,推动职工专业素养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黄琴以科技赋能产业,以温情凝聚团队,用实干诠释着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记随州市科技工作者黄文博

  黄文博,湖北省科技特派员,高级经济师、物流师、供应链管理师,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产业导师。
  其创办成立随州市博裕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先后获得“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优秀团队”“湖北省科技星创天地”“随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
  作为科技特派员,黄文博带领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开展深度合作,获批省级专家工作站,陈顺友、刘榜专家团队为基地提供技术支撑,建立项目技术支撑平台,以合作研发、共同研发作为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逐步实现猪种选育与繁殖、猪的营养配方和防疫保健等技术方面的突破,共取得2项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为促进优质黑猪养殖及构树利用产业化乡村振兴项目顺利开展作出积极贡献。

  科技甘霖润幼苗
  ——记随州市科技工作者平静

  平静,曾都区东关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从教25年来,她积极投身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科技馆、博物馆、气象站等场所,亲身感受科技的魅力,激发孩子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在担任曾都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主任期间,她多方筹措资金、争取政策,创建了曾都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科技馆,开设地震知识、生命安全、科普展示等多个板块,每年接待 中小学 生 5000 人次。 自2018年以来,她推动“科技文化节”成为校园品牌,鼓励学生们自己动手进行科技小制作、画科幻画、种植太空种子、撰写科技小论文,并用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装点校园,形成学校浓厚的科技氛围。
  有耕耘就有收获。2022年,曾都区东关小学被评为“湖北省科普教育学校”。平静个人也先后获得“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湖北省优秀科技教师”“随州市优秀校长”“曾都区师德标兵”等荣誉。

  筑牢科普基石
  ——记随州市科技工作者马超

  马超,随州市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主任。他扎根基层气象业务,以饱满热情和钻研精神,创新气象科普模式,让气象知识与科技传遍社会角落。
  马超争取多方力量,联合打造大洪山气象科普研学基地与气象文化公园,形成科创与科普两翼齐飞的“大洪山”模式。借“强基工程”建成广水气象科普馆等阵地,助力广水市气象局、随县净明小学获评“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依托重要节点,他推动气象科普进校园、进社区及气象科普馆开放日等活动,每年接待公众2000余人次;牵头组织市级气象科普比赛,吸引400多所中小学参与;开展全省首个气象特色研学活动,承担课件开发及部分教学任务,近两年接待学生超10000名。
  他带头参与多项气象科普赛事,开发的课件、创作的视频屡获大奖。负责运营“随州天气”“随州气象”等多个新媒体账号,制作发布短视频100余部,播放量超200万次,让气象知识以更鲜活的方式触达大众。此外,他在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中表现突出,获多项技能竞赛奖励,被授予“湖北省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等称号。

  医者仁心 科普达人
  ——记随州市科技工作者陈鹏飞

  陈鹏飞,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兼耳鼻咽喉科主任,投身临床25年,既是患者信赖的临床专家,更是医学科普的积极传播者。
  他发挥专业优势,凭借对科普工作的热忱,带队深入社区、乡村开展科普义诊,用宣传册、现场演示等方式普及健康知识;在医院公众号专栏发布健康宣传知识,普及儿童扁桃体、腺样体手术知识的相关文章点击量破千,让专业知识触手可及;开展一系列“科普进校园”活动,为学生及家长详解儿童耳鼻喉保健要点,赢得师生与家长的认可。
  他撰写并发表《耳鼻喉科诊断指南》《感染期和非感染期耳前瘘管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对照分析》等多篇高质量论文,获得了国家级、湖北省和随州市多项科研成果奖励。同时,他着力培养科普人才,为医院科普志愿者培训科普技巧,传授经验,让科普队伍持续壮大。
  他以医者的专业与热忱,让科学的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在科普工作道路上努力前行。

  让科技创新扬帆远航
  ——记随州市科技工作者梁勇

  梁勇,随州一中党委书记,中学正高级教师,随州市“十佳校长”。他积极探索科学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新路径,推动学校成为培养科技人才的沃土。
  他聚焦科技教育软硬件提升,升级改造理化生实验室,建成数字化实验室,依托智慧校园建设,推动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为学生搭建了高标准科技平台。打造出一支业务精良的科技工作者队伍,学校教师30余篇科技类论文荣获省级奖励,40余名教师在省市级科技教学比赛中获奖,有5个省级科技类课题在研。
  结合科学类科目教学实情,积极拓展科技“第二课堂”。定期开展机器人竞赛、编程比赛、物理实验创新大赛、生物发酵大赛等科技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科技才华。畅通对外科技交流新渠道,每年组织学生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科技活动,武汉大学与随州一中合作开办武汉大学随州一中“大中衔接先修课程”班,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热情。
  在他的推动下,学校获评“湖北省科学教育实验学校”,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多名学生在数、理、化、生等学科竞赛中荣获国家级和省级奖项,充分展现了他在科学教育领域的深远影响力。

  执著的追求 无私的奉献
  ——记随州市科技工作者黄天骥

  黄天骥,湖北长久菌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他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来到随县从事香菇培育种植,为随州香菇产业发展壮大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提升随州香菇科研水平,黄天骥牵线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边银丙教授团队、上海市农科院谭琦研究员团队合作,建成随州市三里岗食用菌科研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专家工作站和随县食用菌科技小院。参与多个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选育和示范推广了“久香秋7”“秋香607”等多个我国自主知识产权香菇新品种。
  此外,黄天骥积极开展香菇栽培技术、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香菇烂袋防控技术等培训。近年来,累计开展培训80余场,培训菇农超过5000人次,带动农户栽培食用菌超过8000万袋,创收10亿元以上。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随州市青年科技创新奖”等多项荣誉。

  在校园里播下科技种子
  ——记随州市科技工作者文敖

  文敖,曾都区五丰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近年来,他扎实落实“双减”政策中科学教育加法要求,打造三项特色科学活动,让“双减”提质增效。
  他在课后服务中做“特色加法”,开设机器人编程、科技制作课程,15个社团班覆盖800余名学生。在常规活动中做“赛事加法”,举办校园科技节,收集作品超600件,选送的《智能农作物生长管理系统》等作品获省级奖项,学校获评“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做“阵地加法”,因地制宜打造学校科学特色阵地“科苑”,创设科普阅读区、科学实验区、科技创新区三个主题板块,并建成劳动科普教育基地“五谷丰登园”,开展二十四节气农业科普教育实践活动。
  文敖以对科学教育的执着,在“双减”政策下为学生搭建探索平台,用扎实的实践播撒科技种子,坚守着教育者的初心。

  杏林里的璀璨明星
  ——记随州市科技工作者陆春丽

  陆春丽,随州市中心医院内分泌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她不仅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卓越的医术,更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014年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毕业后,陆春丽便投身内分泌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她坚守“以患者为中心”,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经验为患者解除病痛,深受好评。
  在学术领域,她担任湖北省微循环学会内分泌代谢与免疫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随州市内分泌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委员等多项职务,积极推动学科发展。在科研上,她主持多个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中青年人才项目、湖北卫生健康委员会面上项目等,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学术期刊上,为内分泌领域的进步贡献了宝贵的智慧和力量。
  凭借临床与科研的双重突破,陆春丽先后荣获“随州市第二届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随州好医生”等称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科技工作者的执着与热情。

  向科技要效益
  ——记随州市科技工作者杨云辉

  杨云辉,湖北大洋塑胶有限公司检测中心副主任。他主导公司新产品的研发与改进,针对检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和改进方法,推动新产品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其参与研究的智能电磁感应双热熔连接钢塑复合压力管道技术,通过自主创新推出一种具备数据采集分析、自动优化控制与故障预警等多功能集成的电磁熔接智能控制系统与设备,实现管道连接的智能化控制,解决了钢塑复合管的连接难题,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虹吸管道领域,杨云辉参与制定和审核《建筑排水用改性丙烯酸共聚聚 氯 乙 烯(AGR+)管道工程技术规程》,在该产品的研发过程中,通过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试验方法,保证产品的高性能与稳定性。面对大口径复合管材研发难题,他深度参与多重缠绕增强复合压力管(RTP)团体标准制定,创新轴向钢丝数量计算方法,解决管材轴向偏软易弯曲问题,推动产品应用于多场景输送。
  他以专业洞察联动研发与生产,用科学方法破解技术瓶颈,推动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从优秀迈向卓越
  ——记随州市科技工作者梁杰

  梁杰,湖北凯力专用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带领团队深耕新能源、园林绿化、消防应急等七大系列专用车研发,成为专汽行业智能化转型的先锋。
  他锚定科技兴企,每年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4%的研发资金,引进行业领先的洒水车整装生产线、机器人焊接线等200 多台套先进设备,启动PLM数字化项目,助推专汽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技术攻关中,他主导研发的电气化单发动力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让发动机维护成本节约30%,车辆节油35%-40%、减排超50%;以压缩式垃圾车、抑尘车等代表产品为分析对象,提出轻量化设计方案,使车辆减重20%-30%;自主研发的90余款新能源专用车,兼顾效率与成本优势。
  他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省级专家工作站,联合武汉理工大学团队攻坚。目前公司拥有60余项知识产权,参与多项国家、团体标准制定,“凯力风”商标跻身湖北优势商标名录。
  从智能化产线到新能源产品,梁杰以持续创新为专用汽车产业注入科技动能,彰显着新时代企业家的科创担当。

  把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记随州市科技工作者汪军

  汪军,湖北毅兴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副总。他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不断将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推动了公司科技成果转化。
  他专注数控机床研发,主导的高速精密卧式双移动主轴五轴数控复合机床,融合多学科知识,先后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随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企业带来显著效益。
  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习,在双主轴走心车床、排刀车床、刀塔车床及轴类零件加工工艺及结构分析上,先后获得5项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外观专利、2项企业标准、1项国家标准。2023年,作为公司主要研发人员参与研发高速高精走心式数控复合机床再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凭借突出贡献,汪军先后获得“湖北省荆楚工匠”“广水市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他以实干笃行的精神,在数控机床研发领域持续突破,成为推动企业技术升级与行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为学生搭建科创的舞台
  ——记随州市科技工作者尚卫成

  尚卫成,广水市永阳学校校长。他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工作,不断强化实践教学,倾力为学生搭建快乐的科技实践舞台,放飞科技创新梦想。
  他牵头组建了学校科普工作团队,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红领巾广播站等多种渠道开展科普宣传,营造出浓厚的科学氛围,并于2024年成功申报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
  他重视科教硬件建设,每年投入一定科普活动经费,建成了功能齐全的实验室、创客教室等设施,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创新的平台。同时,他推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机器人、发明创造、科学小魔方等兴趣小组活动,邀请专家开展科普讲座,开辟劳动实践基地种植太空种子,连续举办三届科技节,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科学的种子在校园生根发芽。

  坚守初心铸忠诚
  ——记随州市科技工作者朱海

  朱海,随州市消防救援支队指挥中心工程师。他主动对标应急救援主力军定位,以技术创新推动消防指挥现代化。
  以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朱海抓实抓好“两项改革”。充分发挥随州改装车产业基地优势,务实谋划本级配备应急通信模块车,推动作战指挥向“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转型升级。在广水市“7·14”宝林隧道突水突泥事故救援中,他第一时间赶赴灾害事故现场,亲自架设通信设备,历时6个小时,成功将通信光纤架设在2600米处,确保了音视频及时保质高效的传输。
  其主导研制了应急通信模块车和快反先导车。在增援河南“7·20”抗洪抢险救援中,他带领通信分队1辆动中通方舱指挥车,积极协助总队前指做好双备份通信保障,零差错完成会议保障26次,288小时畅通不中断,558公里通信无盲区,连续保障135小时,实时确保前方指挥部与上级指挥部的音视频通信联络畅通。
  从业二十九年来,他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多次获总队嘉奖,是消防指挥领域科技应用与实战结合的典范。

  根植于广袤的土地
  ——记随州市科技工作者夏治慧

  夏治慧,随州市艾草产业协会会长,以艾草为媒,在乡村振兴与民生服务中彰显担当。
  2019年,她响应乡村振兴号召,回到家乡流转100多亩坡荒地种植艾草,创新“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村民发展艾草产业,助力23户贫困户脱贫。新冠疫情期间,她为随州市中心医院、曾都区南郊街道等单位无偿捐赠艾粉2吨,还向村民免费提供艾产品用于消毒防疫,并普及艾草防疫知识,用实际行动守护家乡。
  作为协会会长,她积极为会员排忧解难,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全链条赋能,推动全市艾草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2021年,她创办炎黄灸火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培养600多名艾灸保健按摩师,带动330多人就业、50余人创业。同时,牵头成立“义灸团”,开展“人人学中医,全民会艾灸”活动180余次,让中医文化惠及更多群众。

  科技逐梦启新程
  ——记随州市科技工作者李娟

  李娟,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坚守教育教学一线20年,是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热忱推动者。
  她深耕高职教学,将前沿科技与行业案例融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常年优秀,主持6项省级课题,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教材6部,获多项教学奖项,被评为“最美随州教师”。
  她积极投身科普,走进社区和中小学,策划开展“AI智能生活探秘”“计算机编程奇幻之旅”等系列活动,通过 Scratch图形化编程教学,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动画小游戏,点燃青少年对科技的向往。在科创竞赛指导中成绩斐然,带领学生用伺服舵机、编程控制和电路控制组装了一个要抱抱的小机器人,获得随州市青少年科技节一等奖、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在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大赛中,面对“无碳小车”赛项高难度挑战,助力学生从机械结构设计绘图、智能控制模块编程等方面测试改进,成功打造节能高效无碳小车,在省赛中获得第一名,斩获国赛一等奖,为青少年科技梦想插上翅膀。

  托起乡村孩子的科技梦
  ——记随州市科技工作者汪家望

  汪家望,随县尚市镇净明小学副校长。扎根乡村教育三十余载,他用坚持不懈的精神和认真勤劳的态度浇灌着孩子们的科技梦想,以科普之路生动诠释了对乡村科普教育的不懈追求。
  汪家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一个同学为了减轻父母每天给鸡苗上水的负担,想发明一种自动上水装置,他指导该生利用大气压强原理反复试验,最终用矿泉水瓶与导管制作出简易装置,这件作品在随州市第一届青少年科技节上获得一等奖。近年来,在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竞赛活动中,他辅导的学生多次获得省级奖项,3件创新作品获得国家专利。
  为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科普课程,他推动建设种子馆、校园气象站等阵地,精心打磨“种子课程”内容,研发出《神奇的种子》《气象探秘》十多类科普课程。牵头成立随县科普教育联合体,带动20所县内中小学,且辐射至六省,多次在国家级平台分享经验,成功打造出科普教育的“净明模式”。

  在希望的田野上
  ——记随州市科技工作者何建国

  何建国,随县洪山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他长期投身于农业工作,先后获得“湖北省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奉献岗位计划人员”“随州五一劳动奖章”“第五轮县管拔尖人才”等荣誉。
  何建国牵头成立了随县洪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集育秧、烘干、秸秆综合利用等于一体的社会化服务基地,上线了北斗农机管理系统和数字乡村系统,吸纳全镇260余名机手携带500余台套大型农机具加入公司,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7.8万亩,实现秸秆综合利用1万余吨,粮食烘干8600余吨,为全镇农业节本增效2100余万元。
  洪山镇是“随州香菇”“随州香稻”主产区,何建国在三神庙村和双凤村分别组建了以香菇种植为主的随县爱国爱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以香稻种植为主的随县双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年种植袋料香菇12万袋,流转抛荒土地1100余亩种植香稻,年带动50余人就业,为集体增收21万余元,为助力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

  乡村振兴的巾帼力量
  ——记随州市科技工作者刘家翠

  刘家翠,广水市单亲母亲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以畜牧技术为桥,用爱心与实干铺就农户致富路,荣获“中国好人榜”“全国女性创业之星”“荆楚楷模”等称号。
  2004年创办合作社以来,她坚守“帮助一个单亲,挽救一个家庭”初心,20余年致力于公益与养殖技术推广,帮扶100多个单亲母亲脱贫,助力30多个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她充分发挥自己畜牧中级师技术优势,每年开展10场养殖技术讲座,惠及1600余人,免费发放科技资料2万余份,风雨无阻为广水及周边县市养殖户提供免费上门诊疗服务。她以技术带动产业,为48个建档立卡困难户免费提供仔猪、饲料,跟踪技术服务,带动3000多户农民从事畜禽养殖致富。
  时代发展中,她勇拓新路,2022年建百亩蔬菜大棚,引进冰翡翠甜宝、有机高架草莓;2023年发展跑山生态猪、鸡,推动种养循环模式;2024年建农产品展销中心与育秧工厂,持续带领农户拓宽致富渠道,书写乡村振兴的巾帼篇章。

  科技之光 点亮梦想
  ——记随州市科技工作者钟立

  钟立,一位热衷青少年无人机科普教育的科技志愿者,以热忱与执着点亮孩子们的科学梦想。作为蒲公英科技志愿服务队队长,他带领10名队员在两年间开展40余课时无人机科普教育活动,惠及600余名青少年。
  在青年之家阵地,他从无人机发展史讲起,用图文、实物演示拆解无人机的构造原理,设趣味问答激发思考;实践课上,手把手指导操控,孩子们眼中的兴奋与成就感,是他最大的动力。在曾都区五丰学校,他主导的无人机社团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从理论到实操,从基础飞行动作到团队协作障碍赛,他悉心培育,助力社团成员在科技赛事中崭露头角。在社区活动中,他组织亲子共同参与无人机科普体验,让科技知识走进家庭。
  钟立将无人机的魅力散播到每个角落,让更多的青少年有机会接触前沿科技,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为培养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创新攻难关
  ——记随州市科技工作者李丽娟

  李丽娟,健民集团叶开泰国药(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专注制药领域多年,她以技术攻关破解生产难题,以创新思维激活工艺革新,拿下1项发明专利,获2次随州市科技进步奖,多次获得企业技术创新奖。
  在工艺攻关中,她主导夏桑菊颗粒等多个项目优化,破解颗粒含量不达标等难题;通过改进提取工艺,提高蒲地蓝消炎片黄芩苷转移率;引进转移涂布法,解决了橡胶膏剂多年来渗油及舒适度问题,提高溶剂法橡胶膏剂的收率2%。
  在技术革新中,她以巧思创效,将橡胶膏剂生产周期从7天缩至3天,节约工时3.6万元;通过一步制粒技术改进,为风热感冒颗粒等产品创效464.4万元,相关项目获“华立青年微创新大赛总决赛银奖”;精细化管理让颗粒剂蔗糖损耗率下降,年省32.4万元。
  作为技术领路人,她言传身教带队伍,用专业展现制药工程师的匠心,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技术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