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23日
李先念和他的战友们——
在随州的故事

▲ 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兼政委李先念


▲ 新四军第五师副政委陈少敏



▲ 黄春庭烈士


李先念率部南下途中


团结抗战救国


随南军民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随州市档案馆(随州市史志研究中心) 陈 瑾 杨晓艳  
  李先念同志于1939年1月,从河南竹沟率部南下进入湖北。其率领部队的首脑机关和主力先后三次进驻随州境内。1939年2月至5月,进驻应山县(今广水)浆溪店,开辟四望山革命根据地;1939年12月至1942年6月,进驻随南九口堰,开辟白兆山革命根据地,1941年4月新四军第五师建军;1945年4月至12月,恢复四望山革命根据地和白兆山革命根据地并在浆溪店作反内战准备。  
  新四军第五师从南下时的160余人发展到中原突围前的5万余人,在和鄂豫边区军民独立坚持的抗战中,抗击了15万名日军和8万名伪军。对日伪作战的主要战斗达1260次,对顽军自卫作战870余次。在斗争中,形成了跨越五省的鄂豫皖湘赣解放区,解放了9万平方公里国土和1300余万人口。从战略上配合了华北、华东解放区战场,支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直至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成为中原抗战的中流砥柱。  
  从1939年到1945年,李先念及其率领的部队在随州生活战斗三年半之久,在炎帝故里这片热土地上留下了很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李先念除夕破庙讲故事  
  1939年2月18日,农历除夕。李先念等一行从随县天河口直奔应山浆溪店。随行人员征得李先念的同意,决定就地宿营。有人提议到老乡家去住,李先念摇摇头说:“我们不要去打扰老乡啦。自从日军入侵,国民党军队及地方政府搜刮民脂民膏,土匪也趁火打劫,他们已经够苦的了,难得过一个团圆年,我们就到那个破庙去宿营吧。”  
  随着李先念的手指方向,大家来到净明铺一破庙,生起了火,围坐火旁吃干粮。为了活跃气氛,有人提议要李司令员讲故事。李先念说,给大家讲什么呢?有人说:“就讲司令员长征的故事吧。”李先念愉快地接受了。他深情地叙说着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同志们听得十分专注,渐渐忘记了饥饿和寒冷。李先念除夕破庙讲故事,让大家度过了一个难忘的除夕之夜。  
  余家店战斗  
  1939年2月27日,部队到达浆溪店后,李先念命令参谋长周志坚率部去联络应山地方党组织和抗日游击队,进行统战和筹款工作,途中部队进驻余家店附近。大约10点钟,一队日本侵略军从应山城出发,奔余家店而来。驻在余家店附近的国民党军桂军一个营及应山县抗敌自卫团均不战而逃。忽然,几十发炮弹呼啸而至,落在新四军豫鄂游击大队驻地不远的地方。周志坚在回忆录《八易春秋》中记述道:“大概是我的望远镜反光,让敌人发现了目标,‘嘘’的一声,一颗炮弹落在土地庙后爆炸了。我伸手抱住司号员,两人一翻身,滚到一个土坎下。在同一瞬间,又一发炮弹飞来,把我们刚才用以隐蔽的油梓树拦腰炸断。我和司号员的身上都盖上了一层泥土,可见当时的凶险。”炮弹声后,周志坚急忙察看敌情,只见日伪军正向西“扫荡”,他果断指挥部队迅速展开迎敌作战。在新四军猛烈攻击下,日军在死伤20余人后,仓皇而逃。  
  这场战斗当时虽然只消灭了20多个日军,但是它的意义却非常重大。武汉会战之后,日军非常猖獗,当时在武汉外围地区,国民党军队和老百姓谈日色变,把日本人说成是“神兵”。在这种情况下,余家店战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战胜日军的信心。  
  李先念和九口堰的乡亲们  
  1940年6月,李先念率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进军随南,开辟白兆山敌后抗日根据地。那时,老百姓避兵如避瘟疫,或投亲友、或钻山林,惟恐抓丁拉夫。然而,他们很快发现这支军队和从前见过的不一样,他们纪律严明、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物送还、损失赔偿,在每日仅维持半饱甚至是饿着肚子的艰苦条件下,依然能做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反而为群众挑水扫地,修盖房屋。就连纵队司令员李先念,也和百姓亲如一家。  
  时值农忙插秧季节,农民方中高在耕田时脚被划破,流血不止。李先念发现后,立即叫警卫员扶方中高去部队医疗所包扎,他自己却卷起裤管下到水田里,操着方中高使的耖子帮着平起田来,看那姿势竟是做农活的老把式。老百姓按当地习俗,请他喝“歇客”酒,他婉言谢绝了。主人塞给他4个咸鸭蛋,他饶有风趣地说:“我不能搞特殊啊,但是可以和乡亲们一样,接受一个,入乡随俗嘛,也算军爱民,民拥军!”当拉起家常,大家才知道,眼前这位普通军人,竟是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红军军长、司令员李先念,而且他还是一个木匠出身。当时一个乡亲和李先念聊得太兴奋,完全忘了是在同一个司令谈话,追问道:“你是什么木匠?是盖房子还是做桌椅?”“学做棺材!”李司令很肯定地说,在场的乡亲们听了感到惊奇。李司令见大伙显得很窘迫,又正正经经做着刨刨子的姿势,说:“喏!这么一下子把木头刨平,破的洞补起来。做好榫头、榫眼,几块这么一对,就成了。”大家都笑了起来,李司令兴致也高了,继续说:“我做木匠学徒年纪还小,没有出师就参加了革命军。现在不做木活儿了,要做,我还可以动手。”  
  1941年,随南遭受严重旱灾,粮食歉收,农民生活极苦。五师官兵和边区党委在大力实行减租减息、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还组织群众兴修水利,烧石灰、烧碳,采收农副产品,帮助农民生产自救,度过灾年。老百姓十分爱戴自己的军队,自己吃糠咽菜,却给部队送去募捐的粮食300石,借来的粮食1000石,维持了五师领导机关及十三旅等部队的4个月伙食。当时边区党委决定以1942年秋季田赋做抵,但第二年因国民党军队进攻,五师退出随南,一些群众借出的粮食一直未结账。为此,李先念和其他原五师老干部都念念不忘随南人民对子弟兵的无私支援。  
  新中国成立后,李先念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依然没有忘记随南人民。1979年,李先念路过随州时,详细询问了随南洛阳店一带的情况。1982年,他在武汉又询问洛阳店九口堰的建设,一再指示,要把洛阳店九口堰建设好,把根据地人民生活水平尽快提高起来。1984年,李先念还专门为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政治部旧址题词。  
  李先念和警卫员  
  土地革命时期,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与警卫员巴方庭情同手足。因巴方庭黝黑机灵,李先念总唤他“黑皮”。抗战时巴方庭得知老首长任新四军五师师长,他连夜给李先念写信,表示想再到首长身边工作,并腼腆提出想要两件“宝物”——钢笔和手表。当初他同政委是有啥说啥,心窝窝里的秘密也能掏出来,巴方庭想:“管他呢!反正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主要还是同首长通通讯息!”这次写的信,李先念还真收到了。巴方庭要的两件东西,他一直放在心里。  
  抗战末期,当两人在信阳重逢时,李先念老远就看到了巴方庭,他乐得像个小孩似的高喊:“黑皮,你写的信我收到了!”李先念说:“你要的东西,能搞到的我就搞。手表,哪里有啊!笔嘛,也很困难!”话虽这么说,李先念的手却摸到了内衣口袋,掏出一支大号金星笔。肖参谋长佯装争抢:“师长就这一支笔,该给我!”李先念笑道:“你看黑皮急得转圈,先给他解馋。”巴方庭捧着金笔如获至宝,这支穿越战火的钢笔很快成为全军美谈,映照出烽火岁月里特殊的战友情。  
  烈士黄春庭的故事  
  1942年2月18日,敌军800多人进攻柳林店,抗大十分校学员奉命反击,击毙击伤敌人120余人,缴获步枪百余条。但过程中,副政委黄春庭不幸牺牲。  
  黄春庭,湖北仙桃人,1933年春投奔红军,于反“围剿”战斗中立功受表彰。后被送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学习,同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黄春庭的大女儿黄延安,于1939年出生在延安,为了让女儿记住她出生在红色圣地,黄春庭就给她取名“黄延安”。在从中原局到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赴任途中,为了全身心投入战斗,黄春庭和妻子吴敏将出生才几个月大的女儿黄延安,送给了河南的一个贫苦的农家。黄延安从此便与亲生父母骨肉分离。长大后,黄延安出嫁到广水市吴店镇定居。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李先念为“黄春庭烈士墓”碑名题字。  
  陈大姐借锹  
  1941年8月中旬,随南县委、县政府在洛阳区召开“开展千塘百坝动员大会”,发出“有田出米,无田出力,以工代赈,救灾恤邻,兴修水利,消灭旱情”的号召,宣传“宜未雨而谋水,勿临渴而掘井”的哲理,动员民众积极参加“千塘百坝”活动。当时,群众修水利劲头很足,就是工具不管用,锄头、铁锹少,老百姓手头困难,无钱添置,影响了工程进度。为此,陈少敏想出找日本鬼子“借”工具的妙招。原来,最近一段时间,新四军游击队不断破坏敌人交通,从花园到随县,从应山到随县的公路多处被挖断,敌人不能及时运送武器弹药,日军各据点向“维持会”强派民夫,沿线抢修公路。经过周密布置,随南县派出洛阳、阁家河、府河武工队员100多人,越过府河,伺机行动,同时派出部分队员混进民夫中间修公路,里应外合,将鬼子运往工地的铁铣、铁镐等工具搞得一干二净。此后,武工队的勇敢、陈大姐的计谋就像神话般到处传诵:诸葛亮草船借箭,陈大姐神机妙算,武工队摇摆一趟,洋鬼子送来镐铣。水利工地一下增添了几百件“洋镐”“洋铣”,工程进度大大加快。从1941年8月到1942年春,随南修堰挖塘600多口,从洛阳区的石板河到清水河地段内,筑坝70余处。1942年秋,农业获得好收成,民众高兴地唱道:“河也满,塘也满,引水好灌田;仓里满,心里甜,再不过荒年;陈大姐,新四军,修水利,为人民。”  
  刘店自卫反击战  
  1941年初,皖南事变阴云未散,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笼罩在国共摩擦的危机中。1月16日,顽军3万余人,向随南及鄂中地区进攻,矛头直指边区党委和纵队首脑机关所在地随南白兆山。其先头部队先后占领柳林店、刘店、古城畈、圣场、洛阳店等地,所到之处耀武扬威,肆意破坏抗日根据地。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出于自卫,以游击战术节节阻击,为保存实力,主力部队转移到京山、安陆地区伺机反击。1月27日,纵队决定集中二、三团及随南、京安、京应的地方武装,反击顽军对随南根据地的“进剿”。  
  2月1日,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三团从安陆赵家棚出发,经九口堰、枣树垭、青林寨、白林寨等地,黄昏时到达刘店。此时刘店驻守着顽军新二军预备15师一个团,正沉醉在春节酒宴中。三团神不知鬼不觉地实施迂回包围。首先将守在刘店河东的顽军警卫班消灭,然后扑向街内,街内顽军的一个连措手不及全部被歼灭,三团乘势向街内猛插,顽军全团人马顿时大乱,仓促间退至西南山上应战。二团和随南独立营迅速配合发起攻势,经半小时激战,歼灭该团大部,击溃顽军第六纵队的两个支队,计俘顽军官兵500多人,其中副团长、营长各1名。顽军新二军预备第15师遭受重创后退走。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二、三团乘势攻下永兴店、洛阳店、柳林店、何店、贯庄店等地,顽军退至均川一带。随南县武装配合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五团,收复了圣场、古城畈、谢家店等地,歼灭顽军百余人,缴枪百余支。随南抗日根据地被强占的地域大部分得到恢复。  
  刘店自卫战斗中,随南县委、各级政府组织民众支援前线,出动农救会员500多人、担架100多副,确保伤员能迅速转运。古城区、刘店乡民众为新四军作向导,抬担架,送饭送水,军民一心保卫根据地。随南县独立营配合主力部队作战,警戒外围,占领要道,掩护群众转运伤员。在警戒中,他们在永兴店活捉了安陆县日伪县长王定邦,就地镇压。  
  刘店自卫战,是“皖南事变”后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在随南地区反击顽军的第一仗,对于打退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反共高潮,扭转随南白兆山地区的局势,起到了重要作用。  
  圣场战斗  
  1942年3月,蒋介石令第五战区对新四军第五师进行分区“围剿”,在豫鄂边区发动新的反共高潮。4月8日和29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连续下达密令,以第45军军长陈鼎勋为“清剿”司令,出动约3万人马,再次大举进攻随南白兆山抗日根据地。4月16日起,第五战区分三路对随南白兆山根据地进行“清剿”。洛阳店、永兴店、古城、圣场等地相继陷落。这时,新四军第五师主力部队集结于白兆山以南地区,李先念师长决定选择反共积极的顽军新编第二军暂编第一师进行反击。  
  6月4日夜,新四军第五师十三旅冒雨出发,5日拂晓抵达根据地西边的古城畈时,部分顽军闻讯已撤离。部队急转南下,于熊家垭歼灭顽军一个运输队,从俘虏口供中证实顽军第二团仍在圣场,街内为三营据守,一营守栗塆、杨荆冲,团部及二营驻守宁家垄。十三旅分数路直扑圣场。李先念、陈少敏各率一部于圣场河西北之宋家冲、岳家畈指挥战斗,师指挥所设在宋家冲里面的万家塆。5日上午7时,十三旅三十八团、三十九团完成了对圣场的包围,首歼两个警卫排,突进圣场街区,经激烈巷战,全歼暂一师二团三营七、九连。此时,顽军团部令其一营向圣场东新四军阵地攻击,企图接应其三营突围,又被新四军五师十三旅围歼一部,残敌溃退至东南山地据守。新四军五师十三旅乘势收复圣场街,继而挥兵攻击栗塆和宁家垄顽军。  
  宁家垄为随南地霸杨共南宅院,房屋、院墙全为砖石结构,村前有两座炮楼,村后有暗堡,顽军凭借坚固工事固守。十三旅冒雨数次强攻,都未能成功。此时山洪暴发,后续部队拉绳索抢渡,顽军以机枪封锁渡口,营长杨兴贵中弹牺牲。这时,驻三里岗的一二五师三七五团奉命向圣场移动作增援。李先念果断决定不打僵持之战,命令四十三团和随南游击支队继续占领阵地,牵制敌人,主力于6日晨撤出战斗。6日下午4时,顽军援军赶到圣场,十三旅已转移到坪坝店以南山地休整。  
  圣场战斗,新四军第五师歼灭暂一师二团近两个营,歼敌700多人,其中连以上军官11人,缴获一批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在战斗中,古城区委发动和组织群众近千人,担架400多副,为部队运送伤员、送饭送水,从而保证了战斗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