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09日
守正创新行致远 融合共生向未来
轮岗教师座谈会
新春送春联活动
阅读分享活动
班主任论坛活动
音乐同步课堂
云龙小学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
学雷锋志愿活动
绳操比赛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张清 通讯员 叶主望 张清广
【阅读提示】
国家要强盛、民族要振兴,基础在教育,关键靠教育。近年来,随州市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先后研究出台多项支持教联体建设的文件,以教联体建设为战略支点,撬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杠杆,奋力书写教育现代化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强弱结对、齐头并进,如今如火如荼的随州各教联体建设已经持续三年多,为总结经验、交流做法,进一步提高标杆、找准目标、集中力量、创出特色,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随州日报重磅推出“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走进教联体”专题宣传活动。
今日本报展示的是曾都区淅河第二小学推进教联体试点工作纪实,敬请读者关注。
在“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时代呼唤中,一场关乎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深刻变革正在曾都大地蓬勃生长。今年1月,伴随原淅河镇云龙小学教联体的升级蜕变,“曾都区淅河第二小学”正式启航——以云龙主校区为引领,光化、十岗、大堰坡三校区协同共进,构建起高度融合的教联体新格局。
作为湖北省第二批教联体试点中的先锋力量,这所扎根乡野的学校正以“守正创新”为笔,以组织联建、师资联育、资源联动为墨,绘就一幅城乡教育优质均衡的生动画卷:从“结对帮扶”的初探到“全面融合”的深化,从“三大课程体系”的构建到“教联体内涵发展”的攀登,淅河二小用实践诠释着“独行快、众行远”的教育真谛,悄然书写着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崭新篇章。
守正创新,以精耕常规赋能提升教学质量
“守正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曾都区淅河第二小学坚持以抓常规为核心,通过制度化建设、课堂实效提升、教师梯队培养与教研深度赋能,系统性地推动教育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
重制度,以人为本细化管理。学校坚持制度建设和人文管理相结合,广泛吸纳教职工意见,制定了《教学常规管理办法》《教师交流轮岗办法》《教师积分制度》及《单列性绩效工资发放方案》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并汇编成册。这些制度将教学常规检查、学生成绩测评、工作量、班级管理、教师获奖等多项指标与年度考核、绩效分配紧密结合,实现“用制度管人、流程管事”,有效激发教师关注质量、主动作为的积极性。
抓质量,聚焦课堂实效提升。为系统性提升教学质量,学校推动各教研组开学即制定提质计划,分步推进、精准施策。语文组组织“诗词大会”、软硬笔书法比赛,强化阅读与书写能力;数学组推广师生错题集使用,提升举一反三的能力;英语组开展“英语讲故事比赛”增强学习动力;综合组依托社团广泛开展创新实践类活动。这些举措既活跃了校园文化,也切实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重培训,构建教师成长支持体系。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实施“青蓝工程”结对计划,严格落实“6+1”培养机制,实行周通报、半年总结。通过“一师一书一体会”活动,为教师购书并组织交流分享;开展数字化技能AI培训,适应教育新趋势;依托本地资源,定期开展书法、跳绳等专项训练,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同时,通过“云龙论坛”学术沙龙,聚焦真实教育问题,提升教师的班级管理与教学应对能力。
重教研,多元平台助推专业成长。学校构建“六维课堂”教研体系,涵盖校级公开课、年级常态课、新教师汇报课、教研节竞赛课、教联体送课与空中云课堂,实现全层级、多形式的教师展示与互助平台。在课题研究方面,已有两项省级课题结题,目前正推进《书法教育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和《数字化赋能教联体研究》两项省级课题。多学科、广覆盖的课题研究显著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与专业水平。
淅河二小以常规抓质量、以制度促规范、以培训强师资、以教研助成长,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真正实现了在守正中创新、在常规中提质。
云动心灵,以云特动色心灵课程点亮学生成长之路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这句话,深深植根于曾都区淅河第二小学的教育实践之中。自2022年起,学校以养成教育、心理健康、书法、跳绳、国防教育为特色,构建起“云行”德育、“云知”学科与“云美”校本三大课程体系,推动教联体走向内涵式发展。
“云行”德育课程,以行动育心灵。学校坚持以细微处见精神,通过常规训练、主题活动、家校协同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与道德品质。从一年级入学周到班级量化评比,从升旗仪式到清明祭英烈,孩子们在教师引领与同伴互动中,逐步理解规则、尊重与责任。家校携手,共筑德育网络,真正实现“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育人愿景。
“云知”学科体系和“云美”校本课程体系,则以团队教研与特色课程为双翼,推动教学相长。学校通过团队教研、“云龙论坛”学术沙龙,实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激发教师专业活力。同时,依托跳绳、书法、心理健康与国学等社团课程,全面关注学生品格与能力发展。学校以书法课堂为主阵地,以师生社团和日常晨写午练为延伸,以书法大赛、春节送春联等活动为展示平台,构建起课堂、社团、展赛“三位一体”的推进模式。教联体各校区协同实施,成效显著,学校被评为“湖北省书法教育实验学校”。创新开展“两活动+两群体”跳绳推广模式:每日大课间普及绳操,每年举办趣味运动会;组建师生专业跳绳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主校派驻体育教师驻点指导,已连续承办五届教联体跳绳运动会,分校跳绳活动覆盖率达到100%。依托随州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的资源平台,开展多层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设常规心理健康课,举办“防欺凌”“防性侵”等专题讲座,实施“心理魔法壶”团体辅导,跨校区开展“积极心态,面向未来”主题讲座。创新学科融合路径,语文课融入情绪管理,数学课开展思维运动会,道法课传递积极心理知识,录制“情绪小课堂”微视频,让心理教育融入日常。2024年,校园心理剧《放下手机陪我成长》获湖北省首届校园心理剧一等奖。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教育哲学的无声体现。以“云文化”为脉络,学校将道路、楼宇赋予“祥云”“凌云”“云起龙骧”等意涵深厚的名称,营造出书香弥漫、人文盎然的成长空间。云柯楼、云骥楼、云翰楼、云飨楼和云稚楼,不仅是建筑之名,更承载着学校希望孩子志存高远、踏实前行的殷切期望。
教育是唤醒,是推动,是一场温暖的相遇。课程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对话。学校愿以云为媒,以文化为舟,载着每一个孩子走向辽阔的未来。
联学联研,以融合共享助推区域均衡发展
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时代要求下,曾都区淅河第二小学作为湖北省第二批教联体试点学校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路径,逐步走出了一条从“结对帮扶”到“复合型教联体”,再到“全面融合”的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特色之路。
管理一体,协同共进。学校构建起“四同四联”管理体系,实现干部例会同开、制度同用、课程同建、考核同评,真正形成管理共同体。主校校长每周赴分校驻校办公一天,实施联合巡查,实现管理闭环。干部跨校交流成常态,累计已有一名校级干部和两名中层干部赴分校轮岗。成立教联体联合党支部,每月开展四校联合主题党日,以党建引领教育融合,凝聚发展合力。
教学研训“五统一”,推动优质资源全域覆盖。为实现教学高质量协同,教联体坚持“五统一”原则:统一制定教研计划、统一开展学业监测、统一整合校园文化、统一组织教师培训、统一管理与调配教学资源。这一机制打破了校际壁垒,实现了课程共建、质量共评、教师共育,显著提升了整体教育水平。
学校构建“长短结合”的教师交流机制。2024年全年,与教联体内分校及城区学校实现双向交流61人次,占教师总人数的33%。创新实施“二次交流”模式,鼓励优秀教师持续流动。组建音体美教师长期走教团队,实现艺术体育学科薄弱校区全覆盖,切实推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
“青蓝”四维计划,助力教师梯队成长。先后投入22万元建设教联体远程互通设备,依托“空中课堂”开展实时互动教学和联合教研,已完成云端集体备课30余次,实现四校同步、资源共享;艺术同步课堂,推进教育公平,开展“1+N”音乐、美术同步课堂教学,通过“一师带多校”有效缓解乡村学校艺术师资不足问题,推动美育走向深入;建立四校骨干教师智库,实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举办联合教学比武6场,形成“以赛促教、以优带新”教师发展长效机制;劳动实践全域覆盖,共建“乐耕园”基地。在光化校区建成1000余平方米“乐耕园”劳动实践基地,设置班级责任田和科学观察园,种植太空椒、时令蔬菜和花卉,定期组织四校学生参与播种、采摘与观察,融合劳动教育与科学探究,实现以劳育心、全域共育。
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丰硕,捷报频传。十岗小学王杨、魏瑶老师在随州市好课堂评比中获一等奖;陈力、聂博澜、黄涵彬老师分别在随州市第三、第四届教研月科学、劳动、音乐学科竞赛中荣获一等奖;汪香君、王彬等教师的精品课获省一、二等奖;何小双老师班主任基本功展示获省一等奖;另有10余名教师的论文荣获省级奖项。万梓扬、魏紫涵等同学在市级科技实验展评中获一等奖;罗茹菡、蔡子涵等8名学生在省硬笔书法比赛中获一等奖;舞蹈《我心向党》获区文艺比赛一等奖;袁铭熙同学获市思维运动会“智慧之星”称号。师生齐奋进,共绽芳华,彰显了学校教育的卓越成效。
未来,曾都区淅河第二小学将继续坚持“共享、共建、共进”理念,持续深化合作内涵,不断创新联动机制,将教联体打造成激发教育活力、提升育人质量的强大引擎,构建起更加均衡优质的教育新生态,让每一所学校都焕发精彩,让每一位教师都实现价值,让每一个孩子沐浴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