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10日
“百年名校”的“科技范儿”
——曾都区东关小学“全场景科学教育”探索与实践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下乡交流轮岗教师经验分享会

班主任论坛

思维运动会

举办运动会

学生绘画作品展

经典诵读课

“庆六一”汇演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张清 通讯员 万东旭 王珍珍
  【阅读提示】
  国家要强盛、民族要振兴,基础在教育,关键靠教育。近年来,随州市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先后研究出台多项支持教联体建设的文件,以教联体建设为战略支点,撬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杠杆,奋力书写教育现代化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强弱结对、齐头并进,如今如火如荼的随州各教联体建设已经持续三年多,为总结经验、交流做法,进一步提高标杆、找准目标、集中力量、创出特色,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随州日报重磅推出“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走进教联体”专题宣传活动。
  今日本报展示的是曾都区东关小学“全场景科学教育”探索与实践,敬请读者关注。

  在随州中心城区,有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小学,她以科技教育为支点,系统构建起“课内+课外、实验+实践、思维+创造”的全场景科学教育体系,凭借科学教育的卓越成果,成功获评“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
  不仅如此,她更以“教联体”为纽带,撬动着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格局,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至多所成员学校,探索出一条“资源共享、课程共建、教师共育、学生共成长”的科学教育协同发展新路径——这就是曾都区东关小学。2025年秋季学期伊始,记者走进这所“百年名校”,探寻其“全场景科学教育”背后的故事。
  环境赋能,让科学触手可及
  科学知识介绍、场景模拟体验、科学活动社团……走进曾都区东关小学,浓郁的科学气息扑面而来。从教学楼的科普长廊到户外的红领巾气象站,从充满现代感的创客教室到生机勃勃的种植基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科学教育的“活课堂”。
  “校园环境,润物无声。我们希望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科学实验室。”东关小学校长平静如是说。
  东关小学创立于1905年,是一所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近年来,学校先后获评“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实验校”“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湖北整省试点学校”,并于2024年荣获“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称号。
  学校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着力打造富有科技感的校园氛围,为百年校园注入了发展新的动能。不仅建成5间总面积达260平方米的标准化实验室,还因地制宜利用楼道、户外等空间,设置科普展板和趣味科学装置,让科学融入学生的日常。
  2024年7月,学校新建的科普长廊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该科普长廊贯穿校园,设置了多种科学体验器材和科普展板,如哈哈镜、传声筒、脚踏发电机等,为学生们构筑了一个遨游科学海洋、探寻知识宝藏的乐园。这些装置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汲取知识的甘泉。
  社校联动,引入优质科技资源入校,厚植科技教育沃土。东关小学积极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联系本校毕业或本地区在外地工作的工程师、教授,到校进行科技科普方面的讲座、指导和交流等活动;讲解科学前沿与研究方法,拓宽学生视野,激发科学兴趣,营造了科学育人的良好环境。
  课程创新,让学习回归实践
  科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东关小学对科学课程进行全面升级,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科学课程体系,秉持“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理念,推动科学学习从书本走向生活。
  学校各年级每周安排了符合国家要求的课时量,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科学知识的机会。以课后服务为抓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发出多样化校本课程,实施差异化教学。
  自2017年起,学校在一、二年级开设“魔尺、魔方创客教育”校本课程,学生们在玩转魔尺魔方中培养空间思维;2024年9月,学校在三、四年级开设“科学种植”校本课程,学生通过种植活动了解植物生长规律;五年级开设“气象观测”校本课程等,学生则化身“小小气象员”,学习气象观测和数据记录。这些校本课程极大地丰富了科学课程体系的内容,精准地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深受欢迎。
  学校还将科学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设立智慧、艺术、劳动、科学、运动五大“成长营”,打造科学+劳动、科学+阅读、科学+艺术等跨学科课程,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拓展科学教育外延。
  学校持续投入更新设备,配备全套实验器材及《小学科学实验器材包》,专供教师演示使用。为了拉进学生与科学的“距离”,还专门配备了8套高清摄像头,与教学大屏一体机相连,教师进行科学实验操作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大屏上清晰呈现,极大地提升实验演示的清晰度和教学效果。同时,方便教师录制科学教学视频,为开展“云端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此外,学校成立电子积木、开源机器人、虚拟编程、植物种植、气象观测等多个科学社团,激发学生探索欲和创造力。在机器人社团中,学生通过编程与组装打造机器人,锻炼动手与逻辑思维能力,为未来科学梦想奠基。
  实践引领,让知识鲜活起来
  播种、浇水、施肥,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东关小学的科学种植基地里一片忙碌的身影。学生们在这里种下新一季的希望,浇灌着成长的梦想。
  2024年9月,东关小学利用有限空间建立科学种植基地,设立38个种植池,四周布置气象知识、蔬菜种植历史与二十四节气展板。10月,投资建设自动浇灌系统,完善基础设施。种植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平台,更是他们进行科学实验、探索生命奥秘的宝贵资源。学生们在此播种、灌溉、施肥,亲眼见证植物的茁壮成长,深刻体会劳动的汗水与丰收的欢笑。
  “科学教育不是简单的课本宣教。我们创造条件搭建实践平台和场景,推动科学教育从实验走向实践,鼓励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科学奥秘。”平静表示。
  2024年9月,学校与气象部门携手合作,投资17万余元建立校园气象站,配备了先进的观测设备,打造成为连接课堂与现实的重要纽带。学校成立气象观测活动小组,组织学生们学习如何使用各种气象仪器进行观测和数据记录,了解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和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培养其对天气变化的敏锐洞察力和分析能力。与随州市气象局携手,共同开发了气象特色课程,将气象观测巧妙融入教学实践,极大拓宽了学生的科学实践视野。
  举办校园科技节,为学生创新实践搭建平台。每年5月东关小学都会组织举办校园科技节,设置了科技作品展示区,连续9届的校园科技节备受学生追捧,参与人数众多,活动涵盖科幻画创作、科技小发明、3D打印、立体构造及科学小实验等,内容丰富多彩。在科技节期间,学生们积极参与并发挥创意,将自己的科学想法转化为实际作品,机器人、航模、小发明等,每一件作品都犹如璀璨星辰,映照出学生们的智慧之光。
  科技节不仅是展示成果的舞台,更成为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平台。每年的校园科技节后,学校都会遴选优秀作品轮换展示,持续营造科学氛围。
  教联体建设,让优质资源流动起来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曾都区教育局指导下,东关小学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主动牵头组建成立教联体,联合曾都区府河高小、鹿鹤小学、淅河镇小等多所学校,开展科学教育深度合作。通过“送课上门”“联合教研”“空中课堂”等形式,辐射优质课程、社团活动和教学资源,为更多孩子打开科学之门,让科学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学校将自编的《魔尺魔方》《科学种植》《气象观测》等校本教材与课程资源通过教联体平台共享,并组织骨干教师定期赴成员校开展示范教学与教研指导,提升课堂实效。
  教联体注重实践活动联动,东关小学开放“红领巾种植园”“校园气象站”“科普长廊”等实践基地,组织跨校种植观察、气象数据合作采集、科技节联合展演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乐趣。与气象局合作开发的气象课程也通过教联体机制推广至多校,形成“一校牵头、多校参与、资源共享、活动联动”的区域科学教育新样态。
  教师是科学教育的关键。东关小学通过教联体建立“骨干引领、跨校教研、共同成长”的教师发展机制,定期组织联合备课、课例研讨、专题讲座,推动教学深度交流。积极引入校外专家,邀请工程师、教授、科技工作者进校开展科普讲座与技术指导,提升师生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
  通过科技教联体的持续运作,东关小学及成员校在科学教育方面成效显著。2024年,东关小学师生在科学类竞赛中累计获奖37人次,多个科技社团和实践活动形成区域品牌。成员校学生接触更丰富的科学课程与活动,兴趣与实践能力明显提升。
  平静表示,东关小学将继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竞争力强的科学课程体系;持续提升师资队伍素养,培育一批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科学教师;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力度,完善教学设施设备、丰富教学资源;深化与校外单位的交流合作,拓宽学生科学实践路径;不断完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着力提升科学教育质量;放大教联体工作成效,让科学教育润泽更多学子,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更多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