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11日
儒雅润校 融合共进
——曾都区万店小学教联体深度融合纪实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王松 通讯员 宫春笋
  【阅读提示】
  国家要强盛、民族要振兴,基础在教育,关键靠教育。近年来,随州市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先后研究出台多项支持教联体建设的文件,以教联体建设为战略支点,撬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杠杆,奋力书写教育现代化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强弱结对、齐头并进,如今如火如荼的随州各教联体建设已经持续三年多,为总结经验、交流做法,进一步提高标杆、找准目标、集中力量、创出特色,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随州日报重磅推出“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走进教联体”专题宣传活动。
  今日本报展示的是曾都区万店小学教联体深度融合纪实,敬请读者关注。

  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教联体则是连接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桥梁。
  近年来,曾都区万店小学教联体以“同根共生”为初心,以“融合创新”为路径,串联起主校区与塔湾校区的教育力量,在校园文化建设、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心灵守护等方面深耕细作,用智慧与汗水浇灌教育之花,用责任与担当书写育人篇章,让“儒雅校园”的底色愈发鲜明,让“融合共进”的步伐愈发坚定。
  蓝图共绘 以科学规划锚定融合方向
  “教联体不是简单的‘1+1’组合,而是要通过统一的顶层设计,让两校资源拧成一股绳,实现‘1+1>2’的育人效果。”在万店小学教联体工作会议上,校长廖明的话语为教联体发展定下了清晰基调。
  为避免融合流于形式,教联体从成立之初便将“蓝图共绘”作为首要任务,组建由两校行政班子、骨干教师共同参与的规划团队,围绕“融合什么、怎么融合、如何评价”三大核心问题,反复研讨、细化方案,最终构建起一套科学完善的运行体系。
  在管理模式上,教联体创新推出“四位一体、五个中心”管理模式。“四位一体”即发展、管理、考核、绩效一体化,打破校区壁垒,实现两校在办学目标、管理制度、评价标准、绩效分配上的高度统一;“五个中心”则分别对应教学管理、德育管理、后勤管理、安全管理、综合管理,依据《教联体工作方案》分工分线分头落实具体内容,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各项工作“统一计划、统一部署、统一标准、统一落实”。
  以教学管理中心为例,其不仅负责制定两校统一的教学进度与教研计划,还建立了“周调度、月总结、季评估”机制,每周通过线上会议同步两校教学动态,每月组织线下视导检查,每季度开展教学质量分析,让教学管理真正实现“无差别、全覆盖”。
  文化共情 以儒雅教育滋养成长沃土
  走进万店小学主校区,“胸蕴儒雅,心存天下”的校训映入眼帘,走廊里悬挂的学生书法作品、教室里摆放的经典书籍,无不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而在塔湾校区,“建设品质校园,打造魅力塔小”的标语与篮球韵律操的活力身影相得益彰,形成了“儒雅”与“活力”共生的文化氛围。
  万店小学以“儒雅”为核心文化,大力推行“儒雅教育”,构建了一整套具有儒雅特色的育人体系。通过营造儒雅文化、树立儒雅价值观、培训儒雅教师品质教师、开发儒雅课程、打造儒雅课堂品质课堂、培育儒雅学生等多种途径,让每一个万小人都“胸蕴儒雅,心存天下”。
  在教师方面,教联体开办儒雅讲堂,包括校长讲堂、班主任讲堂、教师讲堂、家长讲堂等,积极开展跨校区交流活动。在学生方面,教联体常态化推行“星牌梯级管理 争做儒雅明星”梯级管理模式和红绿卡激励机制,分期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和红绿卡颁奖仪式,由校长亲自向“儒雅明星”“最佳学子”和“优秀家长”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并与他们签名合影留恋,同时在学校“星光大道”栏目中进行影像宣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文化的融合还体现在课程建设上。教联体组织两校教师共同编写了《飞旋的空竹》《静待花开》等校本教材,学校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堂互动中的生成性教学策略研究》,并获得省级一等奖。中国教育报以《绽放文明之花 培育礼仪之邦》为题推广该校的儒雅教育实践,该校先后被授予“湖北省综合阅读基地”“随州市空竹特色学校”“随州市清廉学校示范校”“随州市心理健康示范校”等荣誉。
  党建共建 以红色基因凝聚发展合力
  党建是教联体融合的“红色引擎”,只有把党组织建强,才能让教联体发展更有方向、更有力量。万店小学教联体成立后,迅速组建了联合党支部,将两校党员纳入统一管理,通过“党建共建”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红色基因凝聚起教联体发展的强大合力。
  教联体以“党建+教育”深度融合为主线,每季度开展教联体联合主题党日活动,通过组织党员教师示范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宣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组织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学习等形式,强化校际党建交流,激发队伍活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联体还充分挖掘学校教育资源,让红色教育真正“活”起来。上好党史课,培育时代新人,万店小学把党史教育引进课堂,学校党支部书记带头讲党史课《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从党史事件、党史人物、党史会议、党的建设四个方面较为系统地给大家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三史”教育课,各班由品德教师负责上好党史课。读红色经典,做强国少年,根据学生不同学段,学校推荐《写给青少年的党史》《铁道游击队》《星星之火》《中共党史青少年读本》等书籍,各班级设置“红色书籍大家读”专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在班级组织读书交流会。学党史知识,传承红色基因,利用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校园播送等专题教育时间,针对学生特点,系统深入地引导学生学党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资源共享 以教研联动提升教学质量
  教联体成立后,始终将“资源共享”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整合两校的师资、课程、设施等资源,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教研联动体系,让优质资源真正流动起来。
  在师资资源共享方面,教联体实施“骨干教师走教”制度,主校区的骨干教师与塔湾校区的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到塔湾校区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推行“主备初案-集体研讨-个性修改-课后反思”四步集体备课法。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们共同研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同时,集体备课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让教师们在研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经过集体备课的打磨,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教联体推行“双轨教研机制”,即教研大组与小组结合。各校区设教研小组,各级名师、骨干教师组成教研大组发挥引领作用。大组活动时,各学校轮流主持,变单向输出为协作互动,推动优质资源在城乡间流动。通过学科竞赛、教学竞赛等活动,加强校际互动,助力教师成长。
  教联体还打破校区界限,实现了实验室、图书室、音乐室等功能室的开放共享。主校区的心理健康室、微机室向塔湾校区学生开放,塔湾校区的篮球场馆也为两校学生的体育活动提供支持。
  平台共搭 以多元活动搭建成长舞台
  教联体始终坚持“以生为本”,通过搭建多元活动平台,为两校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交流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互动中进步。
  教联体统筹规划两校的德育活动,实现“活动同步、资源共享”。今年3月,教联体共同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两校学生分组前往万店居委会、塔湾居委会,开展垃圾分类宣传、社区环境清理等志愿服务;4月,结合清明节,组织两校学生共同前往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缅怀革命先烈;5月,举办“劳动最美”主题活动,两校学生分别在校园农场、社区菜地开展劳动实践,还通过线上平台分享劳动成果,交流劳动心得。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让两校学生在共同参与中培养了责任感与合作意识。
  在家校共育方面,教联体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讲堂等形式,推动家校协同育人。举办首届“家长开放日”,邀请两校家长走进校园,观摩课堂教学、参与文化活动;开展“家长讲堂”活动,邀请两校的优秀家长代表分享家庭教育经验。此外,教联体还组织教师开展跨校区家访,主校区教师走访塔湾校区学生家庭,塔湾校区教师走访主校区学生家庭,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为家校共育提供精准指导。
  特色共创 以品牌建设擦亮教育名片
  空竹飞舞,转出灵动身姿;篮球跳跃,展现活力风采。在万店小学教联体,空竹与篮球不仅是两校的特色项目,更是教联体融合发展的“金字招牌”。教联体以“特色共创”为目标,整合两校的特色资源,推动空竹教育与篮球教育的融合创新,让特色项目成为教联体的亮丽名片。
  在空竹特色建设方面,教联体依托主校区“随州市空竹特色学校”的优势,组建了跨校区空竹社团,由主校区的空竹教练担任指导教师,两校学生共同参与训练。社团每周开展两次集中训练,还利用课余时间编排空竹表演节目。校本教材《飞旋的空竹》在“湖北省首届校本课程精品评选”活动中荣获精品二等奖,在上级组织的各类演出或竞赛活动中也收获了颇多荣誉。此外,教联体还将空竹操纳入两校的“两操”体系,主校区的空竹操与塔湾校区的篮球韵律操相结合,形成了“一静一动”的特色体育活动模式,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塔湾校区立足本校实际开发了篮球韵律操活动并坚持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每周利用周三课外活动时间进行篮球韵律操集体训练,每天课间操进行展示,实行年级评比、校级评比,不断提高学生身体协调性。
  从蓝图共绘到特色共创,从文化共情到资源共享,万店小学教联体以“同根共生”为理念,在深度融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突破。如今,两校的管理更加协同、文化更加交融、教学更加优质、学生更加阳光,真正实现了“一起成长、一起成熟、一起成功”的目标。未来,万店小学教联体将继续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融合内涵,为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