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13日
代表履职“沉下去”荒地生金“活起来”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赵慧林 通讯员 张丽斯 张煜婕
初秋时节,风里裹着瓜果的清香。沿着蜿蜒的乡村道路走进随县澴潭镇二浪山村吊瓜种植示范基地,浓郁的绿色瞬间铺满视野。连绵的藤蔓攀援成绿海,累累青果垂挂枝头,丰收在望。
谁曾想,这片生机盎然的产业热土,昔日竟是闲置低效的“沉睡资产”。这一切的转变,源于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的精准履职与用心耕耘。2023年,在市人大代表、澴潭镇党委书记金琼的带领下,镇人大第五代表小组走出办公室,将联络站搬到田间地头,常态化走访农户、倾听民声、收集民意,真正让联络站成为服务乡村发展的“前沿哨所”。
一次次实地勘察、一场场座谈研讨,代表们摸清了二浪山村的“家底”——既有周家湾80余亩长期闲置的坑塘荒地,又有村四组近山林区域80余亩耕地流出整改地。在代表联络站会议上,站长江加国提出“向荒地要效益、向整改地要收入”的建议,将低效坑塘和流失耕地纳入统一规划,为村庄发展找准了方向。
这一建议精准戳中村里发展的“痛点”,获得代表一致通过并形成正式意见。经联络站持续跟踪督办,代表们一次次与村“两委”对接方案,一遍遍协调解决土地整理、种苗采购等难题。最终,周家湾废弃坑塘被改造成高标准吊瓜种植基地,闲置整改地则种上了玉米。
代表们的“金点子”,化作了产业发展的“金钥匙”。基地创新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大户+农户”的经营模式,让曾经的“负资产”焕发新生:吊瓜项目年收益预计达45万元,玉米种植收益超10万元,为村集体贡献年度总收入超55万元,同时带动40余名村民就地就业,实现集体经济壮大与村民增收的“双赢”。
不仅二浪山村“点荒成金”,庞家岩村1300余亩流失耕地也全部复耕,由流转大户种植水稻、玉米、中草药和贝贝南瓜,年产值超350万元;许庙村1300亩耕地由200多户农户复种玉米、小麦等作物,亩均增收300元。在代表建议推动下,昔日低效的白杨树地被整改还耕,种上高粱、芝麻、南瓜等多种农作物,成为群众交口称赞的“致富田”“增收地”。
秋风拂过澴潭镇连绵的田野,作物摇香,机耕路通畅平整,灌溉渠连贯成网。三级人大代表仍继续奔走在田埂之上,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诠释担当,在一片片“再生”的土地上,写下了履职为民、兴产富民的生动篇章。
初秋时节,风里裹着瓜果的清香。沿着蜿蜒的乡村道路走进随县澴潭镇二浪山村吊瓜种植示范基地,浓郁的绿色瞬间铺满视野。连绵的藤蔓攀援成绿海,累累青果垂挂枝头,丰收在望。
谁曾想,这片生机盎然的产业热土,昔日竟是闲置低效的“沉睡资产”。这一切的转变,源于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的精准履职与用心耕耘。2023年,在市人大代表、澴潭镇党委书记金琼的带领下,镇人大第五代表小组走出办公室,将联络站搬到田间地头,常态化走访农户、倾听民声、收集民意,真正让联络站成为服务乡村发展的“前沿哨所”。
一次次实地勘察、一场场座谈研讨,代表们摸清了二浪山村的“家底”——既有周家湾80余亩长期闲置的坑塘荒地,又有村四组近山林区域80余亩耕地流出整改地。在代表联络站会议上,站长江加国提出“向荒地要效益、向整改地要收入”的建议,将低效坑塘和流失耕地纳入统一规划,为村庄发展找准了方向。
这一建议精准戳中村里发展的“痛点”,获得代表一致通过并形成正式意见。经联络站持续跟踪督办,代表们一次次与村“两委”对接方案,一遍遍协调解决土地整理、种苗采购等难题。最终,周家湾废弃坑塘被改造成高标准吊瓜种植基地,闲置整改地则种上了玉米。
代表们的“金点子”,化作了产业发展的“金钥匙”。基地创新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大户+农户”的经营模式,让曾经的“负资产”焕发新生:吊瓜项目年收益预计达45万元,玉米种植收益超10万元,为村集体贡献年度总收入超55万元,同时带动40余名村民就地就业,实现集体经济壮大与村民增收的“双赢”。
不仅二浪山村“点荒成金”,庞家岩村1300余亩流失耕地也全部复耕,由流转大户种植水稻、玉米、中草药和贝贝南瓜,年产值超350万元;许庙村1300亩耕地由200多户农户复种玉米、小麦等作物,亩均增收300元。在代表建议推动下,昔日低效的白杨树地被整改还耕,种上高粱、芝麻、南瓜等多种农作物,成为群众交口称赞的“致富田”“增收地”。
秋风拂过澴潭镇连绵的田野,作物摇香,机耕路通畅平整,灌溉渠连贯成网。三级人大代表仍继续奔走在田埂之上,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诠释担当,在一片片“再生”的土地上,写下了履职为民、兴产富民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