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15日
文峰塔见证随城文脉传奇

长江云新闻记者 张燃
连日来,随州“塔树共生”奇观火了!
塔顶之上长出小树,述说着神奇的自然与顽强的生命力。依塔而生、塔树共生,你见到这样的景象了吗?
今天,一起走进随州文峰塔,来听一听“塔”的故事。
随州文峰塔,是在时光的浸染中仍屹立不倒的随州文脉地标。
文峰塔这个名字并不少见,查阅资料会发现很多地方都有文峰塔。
然而,每处文峰塔都含有浓郁的地方色彩,随州的文峰塔就呈现“随州味儿”。
随州人将文峰塔视为城市文脉,不只是因为这里承载着千年随城的古韵,更彰显着随州人的精神。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我想应该是“坚韧的、古朴的、良善的”。
当风掠过随州的街巷,总会在文峰塔的青砖上留下轻响,这座矗立在随州市曾都区东城街道的七层八面体古塔,像一位沉默的老友,守着汉东大地的晨昏,也藏着千年岁月里的故事与荣光。而它身上那些精心雕琢的建筑细节,更是把时光的印记刻得格外清晰。
“文峰塔”
把名字刻进随州的脉络
随州文峰塔的故事要从唐宋讲起,那时它还叫“文笔塔”,被百姓盼着能护佑随州“文运宏开、英才辈出”。后来战火让它归于尘土,直到清道光年间,随州知州吕恂望着这片曾走出欧阳修、陈寿的土地,心里总记挂着重建古塔的事。幸得士绅杨秀岩解囊,数百两白金点燃了重建的火种,乡邻们纷纷响应,从三月到九月,青砖一块块垒起,“文峰塔”的名字就此刻进随州的脉络,成了兴文运、昌科举的念想。
走近塔身,最先被触动的是它规整又独特的形制。塔高25米,不算高耸入云,却凭着七层递进的层次,透出中式建筑的韵律感;八面体的塔身用青砖砌就,每一块砖都带着岁月的包浆,雨水冲刷的痕迹在砖缝间晕开,成了天然的纹路。
最让人驻足的是每层塔身的设计:每一层都设有佛龛,龛前的额楣上细细雕刻着文昌、财神、神农、如来、杨将军、观音、罗汉、祖师等形象,线条虽历经风雨却依旧鲜活,仿佛能看到当年工匠一笔一画的虔诚;而从四层到七层,还开有圆形窗洞,阳光穿过圆窗时,会在塔内投下流动的光斑,风从窗洞穿过,又会送来满塔的清响,让这座砖石建筑多了几分灵动。
若再细究,会发现它暗合着中国传统塔建筑的规制——从地宫、塔基到塔身、塔顶、塔刹,虽如今我们难见地宫与塔刹的全貌,但仅从现存的塔身与塔基便能想见,当年建造时的严谨与用心。青砖的选择、八面体的平衡、佛龛与窗洞的布局,没有一处是随意为之,既考虑了建筑的稳固性,又融入了对文化与信仰的表达,让这座塔不只是“兴文运”的象征,更是一件凝固的建筑艺术品。
文峰塔
传承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
文峰塔的建筑里,藏着随州人“兴文重教”的执念。早在宋元时,随州的学堂、学宫就已遍布城乡;明永乐年间,“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学在这里落地;嘉靖年间,汉东书院经太守改建,成了读书人追逐理想的地方;到清同治时,随州学堂已有64米长、近20米宽,大成殿、崇圣祠与六间大教室,见证着无数人挑灯苦读的日夜。
韩愈曾写下《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把对学子的期许留在字里行间;明朝宰相何宗彦父子迁到随州,最终金榜题名;重臣杨士奇的《送刘朝宗随州学正》,满是对这片文化沃土的认可。《随州志》里那句“连镳累选,代不乏人”,道尽了随州的人才鼎盛——明代德安府下辖五县一州,共录取74名进士,随州就占了17名,远超平均水平。这一切,文峰塔的青砖与窗洞都看在眼里,它像一位见证者,用建筑的肌理默默守护着随州的文运,也传承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
千帆过尽,再看文峰塔,它早已不只是一座古塔,而是随州这座城市的精神文脉。
它立在华夏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守着青铜礼器的巅峰记忆,也藏着古代治理智慧的密码,更见证过鄂豫地区革命岁月的热血。
炎帝文化、曾随文化、詹王文化与革命文化在这里交织。
李白“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的赞叹,欧阳修“岂能忘情于随哉”的深情,黄庭坚“诗到随州更老成”的感慨,都成了它青砖佛龛旁最动人的诠释。
秋风再次拂过文峰塔,这一次,它掠过的不仅是塔身与窗洞,还有新时代随州的繁华。这座带着独特建筑印记的千年古塔,点亮着随州人的文化自信,也陪着这座城市在现代化的征程里,续写着属于“塔乡故知”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