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19日
他“盘”香菇“很有一手”
——记广水市郝店镇关店村党支部书记李绪强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陈云
  “建香菇外棚3.6万平”“菌棒去年每棒四块五毛六,今年每棒四块二毛五”“农户的接种成本,每棒一块二”“去年全村种了105万棒”……9月10日,在广水市郝店镇关店村,谈起村里的香菇产业,年近花甲的村党支部书记李绪强对相关大小数据脱口而出。
  这位业务熟练的老支书,是关店村村民致富、集体增收的定盘星。村民说,他“盘”香菇,“很有一手”。
  菇农感叹“种不动了”——
  标准化制棒车间建起来
  关店村地处广水北部,多丘陵岗地。因栎木丰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关店村就有群众种椴木香菇。40多年来,村里的香菇种植一直没有断过。
  近年来年轻人进城了,菇农年纪大了,感叹“种不动了”。尤其是制棒环节,耗时费工,需10多名劳动力合力,以往都是一个湾的菇农们一起完成。“后来村里菇农少了、年纪大了,做不了那么多棒,做的菌棒质量也没以前好了,出菇质量和数量无法保证。”李绪强说。
  带着村干部、党员、致富能手等多方考察,李绪强决定改变“散、弱、小”的种植模式,采取“集中制棒、分户种菇”和“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模式,走香菇种植标准化、规模化道路。
  2022年底,村党支部发动5名党员带头出资100万元当作启动资金,同时积极对接金融助农、集体经济扶持等项目资金,建厂房,装上标准化、自动化香菇菌棒生产线。
  “村里制香菇菌棒卖给村民,每棒村集体可以赚0.75元,村民可以节约1.2元。标准灭菌,质量也更有保障,出的菇又多又漂亮。”李绪强介绍。“降本增效,细算下来,现在每棒纯收入能有10块钱。”关店村种菇大户曹猛说。今年他家种菇2.6万棒。
  村集体只有负债、没有收入——
  盘活产业“发家致富”

  关店村创新做法:统一流转、平整村民房前屋后闲置土地,再搭建香菇标准化种植外棚,农户自建内棚享使用权,种菇场地有了;统一技术指导,农技专家常驻“菇学堂”,将接种孔从“四面四孔”升级为“三面九孔”,出菇更有保障。
  种菇有菌棒、有场地、有人指导技术,这套“组合拳”彻底激发了生产活力。2023年,66万棒;2024年,105万棒;2025年,120万棒,均被村民抢购一空。目前,全村约四分之三的村民从事香菇产业。
  王茂家的儿子10年前去世,儿媳拉扯着两个女儿。在村委会帮助下,去年他家种香菇1万棒,纯收入10余万元。今年种的1万棒香菇正在养菌阶段。
  李绪强介绍,土地流转、平整及搭建外棚由村集体整合涉农资金完成,再低价租给菇农。“完全不收钱,怕农户不重视。同时,村集体也能有收入。”他说。加上卖菌棒的收入,2024年,关店村村集体收入过百万元。
  村民有钱赚,种植规模扩大了,以前只有负债、没有收入的村集体也增收了,关店村的香菇产业彻底“盘活”了。
  好香菇想有更好“身价”——
  “招兵买马”触网直播

  现场看到,村里菇农们的种植棚内,菌棒摆满架,生机勃勃待丰收。
  2023年,李绪强带着40多斤香菇参加武汉东西湖年货节,产品摆出来一个多小时,被消费者抢购一空。去年,郝店花菇荣获第17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金奖。
  郝店花菇品质好,声名在外,有市场。
  这两年直播带货形势好,李绪强大胆尝试,正在“招兵买马”,准备上网直播卖香菇。郝店花菇的高品质,是他触网销售的底气。
  “以前我们主要是卖干菇,等今年的菇出来后,就会转为以卖鲜香菇为主。直播销售卖全国,避开中间商赚差价,让好香菇卖出更好的价格。”李绪强说。
  如何将村里香菇产业做大做强?除了转线上销售,他还盘算着建冷库、恒温接种车间。
  建冷库,便于储存鲜香菇。“菌棒接种要抢农时,同时为了避免高温烧菌,菇农往往凌晨1点多开始接种,一直忙到早上八九点,很熬人。”李绪强说,“村里建起恒温接种车间后,将会发挥和集中制棒厂一样的作用,为菇农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