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10月09日
法治春风拂乡野“三治”融合绘新篇
随州日报通讯员 余佳颖 杨柳
清晨的阳光洒在随县安居镇安南山
村的稻田上,村民李大爷揣着刚打印好的土地流转合同,脚步轻快地走向村党群服务中心——“以前遇到事儿慌慌张张,现在先找‘法律明白人’问问,心里踏实!”这个版图12平方公里、住着565户1879人的村庄,正用“法治为基、民主为魂、德治润心”的治理密码,让乡村治理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法治筑基
从“遇事犯愁”到“依法办事”
“大家看这个案例,邻里宅基地纠纷可不能靠吵架解决……”月初,安南山村党群服务中心的“法治讲堂”总是坐得满满当当。镇法律顾问吴光才拿着图文并茂的宣传册,用“土话”解读法律条文,台下村民不时举手提问。这样的场景,已在村里上演了20余场,1000多名常住村民都成了“法治课堂”的常客。
为了让法律真正走进村民生活,村里创新推出“法律明白人+网格员”模式。村民口中的“小魏”魏长林,既是网格员,也是村里的“法律明白人”,他的口袋里总装着一本《村民的民法典》,谁家有矛盾、有疑问,他第一时间上门解答。“以前村民闹矛盾,要么闷在心里,要么吵到村办公室,现在有了‘小魏’,小事在组里就化解了。”村党支部书记罗克全笑着说。
截至目前,村里通过“人民调解+道德评议”机制,成功调解矛盾纠纷40余起。今年3月,两户村民因无人机喷洒农药时操作失误,导致农田受损起争执,调解员联合乡贤上门,既讲法律规定,又说邻里情分,最终双方握手言和,并主动承担了农田损失——这正是安南山村“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生动写照。
德治润心
用“乡贤温度”解“邻里难题”
“咱们老祖宗就讲‘和为贵’,这点小事犯不着红脸……”在安南山村的“逢四说事”现场,72岁的乡贤何大爷正耐心劝说闹别扭的两户村民。每月四号,村里的老党员、退休教师、德高望重的长辈会齐聚村综治工作站,用“拉家常”的方式化解矛盾,这样的“土办法”,却让不少“硬疙瘩”问题迎刃而解。
除了调解矛盾,村里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志愿者们带着漫画版宣传册走进农家小院,给老人孩子讲法律故事,让法治理念与文明新风融入日常。同时,村里的“一约四会”也成了移风易俗的“助推器”:红白理事会规范婚丧嫁娶流程,避免铺张浪费;道德评议会定期评选“十星级文明户”,督促整改乱堆乱放等不文明行为20余例。去年,村民刘大妈家因干净整洁、孝亲敬老,获评“十星级文明户”,门前的星级牌匾让她成了村里的“红人”,她笑着说:“现在大家都比着做文明事,村里风气越来越好!”
自治聚力
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大家一起干”
“咱们村环山路过于狭窄,到咱们环山路走路游玩的人多,有时候错车不方便,容易导致事故!”“我觉得可以把村办公室后面闲置的空地利用起来,将它改造以后进行出租,可以增加集体收入!”在安南山村的“村民说事日”上,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热烈讨论着村里的大小事。对于道路修缮、农田灌溉、集体增收等“三重一大”事项,村里总会邀请村民代表、党员、乡贤共同商议,用“一事一议”的方式找到最优解。
为了让村务更透明,村里推行“阳光村务”双渠道:村务公开栏定期更新财务收支、项目进展,三资监管平台随时可查明细,村民扫码就能了解村里的“家底”。去年,通过三资清理,清理出到期合同7份,收回合同款20000余元,同时鼓励农户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实现增收。“以前总觉得村里的事是干部的事,现在才知道,我们也是村里的‘当家人’!”参与议事的村民杨大哥感慨道。
如今的安南山村,法治意识深入人心,文明新风随处可见,村民们主动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越来越高。稻田里的灌溉渠畅通无阻,文化广场上的笑声此起彼伏,农家小院的墙壁上画满了法治与文明的彩绘——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正以“三治融合”的生动实践,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幸福答卷。
清晨的阳光洒在随县安居镇安南山
村的稻田上,村民李大爷揣着刚打印好的土地流转合同,脚步轻快地走向村党群服务中心——“以前遇到事儿慌慌张张,现在先找‘法律明白人’问问,心里踏实!”这个版图12平方公里、住着565户1879人的村庄,正用“法治为基、民主为魂、德治润心”的治理密码,让乡村治理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法治筑基
从“遇事犯愁”到“依法办事”
“大家看这个案例,邻里宅基地纠纷可不能靠吵架解决……”月初,安南山村党群服务中心的“法治讲堂”总是坐得满满当当。镇法律顾问吴光才拿着图文并茂的宣传册,用“土话”解读法律条文,台下村民不时举手提问。这样的场景,已在村里上演了20余场,1000多名常住村民都成了“法治课堂”的常客。
为了让法律真正走进村民生活,村里创新推出“法律明白人+网格员”模式。村民口中的“小魏”魏长林,既是网格员,也是村里的“法律明白人”,他的口袋里总装着一本《村民的民法典》,谁家有矛盾、有疑问,他第一时间上门解答。“以前村民闹矛盾,要么闷在心里,要么吵到村办公室,现在有了‘小魏’,小事在组里就化解了。”村党支部书记罗克全笑着说。
截至目前,村里通过“人民调解+道德评议”机制,成功调解矛盾纠纷40余起。今年3月,两户村民因无人机喷洒农药时操作失误,导致农田受损起争执,调解员联合乡贤上门,既讲法律规定,又说邻里情分,最终双方握手言和,并主动承担了农田损失——这正是安南山村“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生动写照。
德治润心
用“乡贤温度”解“邻里难题”
“咱们老祖宗就讲‘和为贵’,这点小事犯不着红脸……”在安南山村的“逢四说事”现场,72岁的乡贤何大爷正耐心劝说闹别扭的两户村民。每月四号,村里的老党员、退休教师、德高望重的长辈会齐聚村综治工作站,用“拉家常”的方式化解矛盾,这样的“土办法”,却让不少“硬疙瘩”问题迎刃而解。
除了调解矛盾,村里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志愿者们带着漫画版宣传册走进农家小院,给老人孩子讲法律故事,让法治理念与文明新风融入日常。同时,村里的“一约四会”也成了移风易俗的“助推器”:红白理事会规范婚丧嫁娶流程,避免铺张浪费;道德评议会定期评选“十星级文明户”,督促整改乱堆乱放等不文明行为20余例。去年,村民刘大妈家因干净整洁、孝亲敬老,获评“十星级文明户”,门前的星级牌匾让她成了村里的“红人”,她笑着说:“现在大家都比着做文明事,村里风气越来越好!”
自治聚力
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大家一起干”
“咱们村环山路过于狭窄,到咱们环山路走路游玩的人多,有时候错车不方便,容易导致事故!”“我觉得可以把村办公室后面闲置的空地利用起来,将它改造以后进行出租,可以增加集体收入!”在安南山村的“村民说事日”上,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热烈讨论着村里的大小事。对于道路修缮、农田灌溉、集体增收等“三重一大”事项,村里总会邀请村民代表、党员、乡贤共同商议,用“一事一议”的方式找到最优解。
为了让村务更透明,村里推行“阳光村务”双渠道:村务公开栏定期更新财务收支、项目进展,三资监管平台随时可查明细,村民扫码就能了解村里的“家底”。去年,通过三资清理,清理出到期合同7份,收回合同款20000余元,同时鼓励农户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实现增收。“以前总觉得村里的事是干部的事,现在才知道,我们也是村里的‘当家人’!”参与议事的村民杨大哥感慨道。
如今的安南山村,法治意识深入人心,文明新风随处可见,村民们主动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越来越高。稻田里的灌溉渠畅通无阻,文化广场上的笑声此起彼伏,农家小院的墙壁上画满了法治与文明的彩绘——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正以“三治融合”的生动实践,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幸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