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10月11日
母爱的力量
易先云
我每次离开母亲的时候,总是依依不舍。
我19岁离开母亲踏上从军之旅的那一天,是母亲40岁生日,我却在乡亲们欢送我当兵的那一刻忘记了母亲的生日。母亲过生日,我参军,母亲喜上眉梢,这是母亲在一生中过了一个特殊的生日。
母亲送我到县城武装部报到,武装部把我们新兵交给接兵部队,换上军装的时候,母亲给我扣好我当兵的第一粒纽扣,叮嘱我到了部队听党的话,当一个合格的解放军战士。在我走上运送新兵的大客车前,母亲把亲朋好友给我送的60元礼金塞到我的军用挎包里,48年前的60元现金当时是多么大的一笔“巨款”啊。
我们新兵到了部队后,吃的是军粮,穿的是军装,每个月还有6元士兵津贴费,买信封、邮票和肥皂、牙膏花不了多少钱。我把母亲塞到军用挎包里面的60元现金存起来,舍不得花。我们的津贴费每年每月从6元、7元涨到8元,我没有乱花一分钱,还给上高中的弟弟寄一点生活费。
那是1980年春节前,我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当兵时存下来的60元钱取出来,加上积攒的津贴费,手上200多元的探亲费基本够用。母亲把我带回家的钱都还给了我,叮嘱我回到部队后,再把那60元钱存起来。在我当兵的第五年,我入了党提了干,拿的是工资,不再拿士兵津贴费了。母亲口述,父亲执笔,在给我的回信中叮嘱我要节约。为了支持和鼓励我在部队安心工作,母亲在信中不提她住院的疾苦,从牙缝里挤出来几百元钱治病。一位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在信中告诉我:“你妈妈住院,你知道吗?”当我回到母亲身边的时候,母亲才告诉我她住院的事。正是母亲的支持和鼓励,使我能在部队安心工作,并受到中队党支部嘉奖。
从我当兵之日起,迄今已有48个年头,与亲人聚少离多。父亲去世后,母亲带着弟弟、妹妹们耕田种地,付出了极大的艰辛。
1987年5月底,我从3000余公里以外的部队调到离家只有近400公里的部队,探望母亲的机会更多了。每当我快要走出家门离开母亲的时候,母亲都要不声不响地给我的行李包里“藏”着我在路上吃的食品和饮料,担心我在六、七个小时长途汽车的行程中饿肚子。我上车后,才发现母亲把自己舍不得吃的蛋糕、发糕和橘子以及舍不得喝的饮料悄无声息地放在我的行李包里。我在车上打开行李包瞅了瞅,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
每当母亲知道我回家消息的时候,就提前给我烧好开水,把我穿的鞋子放到家门口,给我铺上床铺,做可口的饭菜。母亲在家里种植的蜜桔、草地里长出来的马齿苋、果树上的蜜桃、菜地里长出来的南瓜、冬瓜应有尽有,母亲吃不完。逢年过节的时候,母亲把存放在屋内的南瓜和冬瓜放在女儿驾驶的小轿车的后备箱里,女儿说:“奶奶,我们在楼顶上种了很多蔬菜,这是你种的辛苦菜,我们不能带走。”母亲对孙女说:“经常回来看我啊,你是在我身边长大,六岁多才跟妈妈随军到部队的。你在城市里上了大学,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奶奶很高兴。”
每当我和爱人、女儿、女婿还有外孙女离开老家的时候,母亲都要想尽千方百计给我们准备一些“礼物”,把她自己吃的、喝的营养品“藏”在我的行李包里,搬到车上。
我每年一个人回去看望母亲好几次,89岁的母亲像招待客人一样,耐心细致。我在电脑上写新闻稿子和文学作品的时候,母亲叫我下楼吃完饭了再写。晚上我在“开夜车”的时候,母亲把面包、饮料送到我的身边,叮嘱我不要饿肚子。母亲知道我是个热爱写作的儿子,有时候问我:“稿子写完了没有?发表了没有?”我说:“写完了,今日头条很快就出来了。”老母亲成了我事业上的大帮手,我在部队新闻报道成绩突出,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转业到地方继续做新闻宣传,被市直机关评为优秀公务员,我的功劳也有母亲的一半。
我每次离开母亲的时候,母亲看到我的行李包里只有几件衣服,非要把我的行李包挤得鼓起来,她总是说:“你坐车五、六个小时,不要饿肚子,妈妈疼爱你。”
在车上,我的眼泪像泉水一样,哗哗地流了出来,是母爱的力量让我在军队在地方成长起来,我感谢生我养我的母亲。母亲养我小,我养母亲到老,必须做一个有孝心的儿子。
(作者原籍随州,武汉市城管委退休干部)
我每次离开母亲的时候,总是依依不舍。
我19岁离开母亲踏上从军之旅的那一天,是母亲40岁生日,我却在乡亲们欢送我当兵的那一刻忘记了母亲的生日。母亲过生日,我参军,母亲喜上眉梢,这是母亲在一生中过了一个特殊的生日。
母亲送我到县城武装部报到,武装部把我们新兵交给接兵部队,换上军装的时候,母亲给我扣好我当兵的第一粒纽扣,叮嘱我到了部队听党的话,当一个合格的解放军战士。在我走上运送新兵的大客车前,母亲把亲朋好友给我送的60元礼金塞到我的军用挎包里,48年前的60元现金当时是多么大的一笔“巨款”啊。
我们新兵到了部队后,吃的是军粮,穿的是军装,每个月还有6元士兵津贴费,买信封、邮票和肥皂、牙膏花不了多少钱。我把母亲塞到军用挎包里面的60元现金存起来,舍不得花。我们的津贴费每年每月从6元、7元涨到8元,我没有乱花一分钱,还给上高中的弟弟寄一点生活费。
那是1980年春节前,我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当兵时存下来的60元钱取出来,加上积攒的津贴费,手上200多元的探亲费基本够用。母亲把我带回家的钱都还给了我,叮嘱我回到部队后,再把那60元钱存起来。在我当兵的第五年,我入了党提了干,拿的是工资,不再拿士兵津贴费了。母亲口述,父亲执笔,在给我的回信中叮嘱我要节约。为了支持和鼓励我在部队安心工作,母亲在信中不提她住院的疾苦,从牙缝里挤出来几百元钱治病。一位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在信中告诉我:“你妈妈住院,你知道吗?”当我回到母亲身边的时候,母亲才告诉我她住院的事。正是母亲的支持和鼓励,使我能在部队安心工作,并受到中队党支部嘉奖。
从我当兵之日起,迄今已有48个年头,与亲人聚少离多。父亲去世后,母亲带着弟弟、妹妹们耕田种地,付出了极大的艰辛。
1987年5月底,我从3000余公里以外的部队调到离家只有近400公里的部队,探望母亲的机会更多了。每当我快要走出家门离开母亲的时候,母亲都要不声不响地给我的行李包里“藏”着我在路上吃的食品和饮料,担心我在六、七个小时长途汽车的行程中饿肚子。我上车后,才发现母亲把自己舍不得吃的蛋糕、发糕和橘子以及舍不得喝的饮料悄无声息地放在我的行李包里。我在车上打开行李包瞅了瞅,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
每当母亲知道我回家消息的时候,就提前给我烧好开水,把我穿的鞋子放到家门口,给我铺上床铺,做可口的饭菜。母亲在家里种植的蜜桔、草地里长出来的马齿苋、果树上的蜜桃、菜地里长出来的南瓜、冬瓜应有尽有,母亲吃不完。逢年过节的时候,母亲把存放在屋内的南瓜和冬瓜放在女儿驾驶的小轿车的后备箱里,女儿说:“奶奶,我们在楼顶上种了很多蔬菜,这是你种的辛苦菜,我们不能带走。”母亲对孙女说:“经常回来看我啊,你是在我身边长大,六岁多才跟妈妈随军到部队的。你在城市里上了大学,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奶奶很高兴。”
每当我和爱人、女儿、女婿还有外孙女离开老家的时候,母亲都要想尽千方百计给我们准备一些“礼物”,把她自己吃的、喝的营养品“藏”在我的行李包里,搬到车上。
我每年一个人回去看望母亲好几次,89岁的母亲像招待客人一样,耐心细致。我在电脑上写新闻稿子和文学作品的时候,母亲叫我下楼吃完饭了再写。晚上我在“开夜车”的时候,母亲把面包、饮料送到我的身边,叮嘱我不要饿肚子。母亲知道我是个热爱写作的儿子,有时候问我:“稿子写完了没有?发表了没有?”我说:“写完了,今日头条很快就出来了。”老母亲成了我事业上的大帮手,我在部队新闻报道成绩突出,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转业到地方继续做新闻宣传,被市直机关评为优秀公务员,我的功劳也有母亲的一半。
我每次离开母亲的时候,母亲看到我的行李包里只有几件衣服,非要把我的行李包挤得鼓起来,她总是说:“你坐车五、六个小时,不要饿肚子,妈妈疼爱你。”
在车上,我的眼泪像泉水一样,哗哗地流了出来,是母爱的力量让我在军队在地方成长起来,我感谢生我养我的母亲。母亲养我小,我养母亲到老,必须做一个有孝心的儿子。
(作者原籍随州,武汉市城管委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