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10月13日
稻香满径好“丰”光
——随县均川镇均河口村两千亩香稻抢收正酣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陈云、通讯员朱国勇、程方元摄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陈云 通讯员 朱国勇
  稻穗弯腰,机械轰鸣,“抢”字当头保归仓。自10月6日天气放晴,连日来,随县均川镇均河口村佳刚合作社的2200亩香稻抢收忙。
  “上午10点多露水干得差不多了,机械就进田,一直搞到晚上天黑。”10月12日,在均河口村成片成片的香稻田旁,王绍家望着田里忙碌的机械说。王绍家曾是当地农技推广人员,是合作社为这2000多亩水稻种植聘请的“职业经理人”。
  现场看到,机耕路一边的数百亩香稻已收割完,另一边的稻田里4台联合收割机来回轰鸣。机械过,连秆带穗“吃”进去,稻穗脱粒装车,秸秆粉碎还田。收割机满车后,农用三轮车“接力”转运,将稻谷运至合作社烘干厂。田边4台转运车满车去、空车回,与田里的联合收割机有序“打配合”。
  张家刚是佳刚合作社的负责人。返乡种田10多年来,他不断探索实践。一开始按照老一辈的经验,先育秧,再小田转大田,但耗时费工。2015年,他前往江苏连云港学习考察,将“旱直播”技术带回来,在旱地条件下进行直播,苗期旱长,中后期再灌溉。“节水,省去育秧移栽环节,适于机械化生产,但水稻植株不是整齐排列,不便除草,且植株有大有小,产量不稳定。”张家刚介绍。
  实行旱直播种水稻近10年后,今年合作社“对半”种植——一半继续旱直播,另一半改为传统种植方式,先集中育秧、再转大田插秧。“等收割完成后,再通过投入、产量等数据,好好做个对比,看到底哪种方式效益更好。”王绍家介绍。
  佳刚合作社先收割的是集中育秧后再插秧的田块。走近细看,水稻齐整,稻穗颗粒多而饱满。王绍家说:“这边明显长得更好。密得很,收割起来也相对慢一些,目前每天大概割100亩。”
  在佳刚合作社烘干厂,烘干设备轰鸣,张家刚正忙着指挥一辆满载22.5吨稻谷的大货车出厂,不时有从田里过来的稻谷转运车。今年香稻成熟时,碰上了连阴雨,烘干环节至关重要。张家刚说:“3台套设备,24小时作业,一天能烘3批次,每天共能烘270吨稻谷。”
  据了解,今年水稻种植“天公并不作美”,抽穗杨花时遇高温,灌浆时又干旱缺水。但佳刚合作社因为选种的随州香稻品种抗倒伏性强,且田管精细,延长了生长周期,目前每亩产量在1200斤左右。订单式种植,销路也不愁,每斤售价1.45元。
  “丰收了!现在就是趁晴好天气,抢收抢烘,确保颗粒归仓。再有个把星期,2200亩水稻应该都能收完。”张家刚一边忙活,一边憧憬着。
  “香”产业,“稻”路宽,稻浪千重好“丰”景。均川镇均河口村的秋收图景,是对种田人勤劳智慧的回馈,是随州香稻产业富民兴村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