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2025年11月11日
随县新街镇——
锻造群众工作行家里手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刘诗诗 通讯员 程晨
  在随县新街镇,一场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载体的年轻干部培养实践正展现出蓬勃生机。该镇通过沉浸式培育、实战化练兵与系统性赋能,推动年轻干部把群众冷暖装进心里,将基层实践当作课堂,淬炼“懂政策、会沟通、善调解”的硬核本领。
  今年以来,全镇已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80余项,民生诉求响应率达到100%,乡村治理满意度显著提升至98.6%。
  破壁连心,“零距离”服务矩阵建起来
  “曾经以为多下村就是联系群众,直到参与‘上岗即下乡’实践才明白,只有走出办公室、坐热群众板凳,才能听见最真实的心声。”青年干部陈波在日记中写下的这段话,道出了不少年轻干部的共鸣。
  如何真正走进群众心里?这是新入职干部张文昊一度面临的困惑。酷暑七月,他第三次叩响姚庙村余启平的家门。“怎样才能让群众认可我?”他攥紧手中的宣传单,心里打着鼓。门开后,迎接他的是带着戒备的方言:“防溺水?我家没娃!”
  张文昊没有气馁,他默默弯腰帮老人提起水桶,并提醒道:“您家屋顶漏雨的事,我记下了,已经向村里反映,两天内就来修。”第四次登门时,余启平终于递来凉茶:“小张,谢谢你,屋顶修好了。”从被拒之门外到赢得信任,张文昊用行动诠释了群众工作的真谛——关键在于“干”。
  在此基础上,新街镇系统构建村民代表联户制度,按照“就近便访、就熟易通”原则,确保每户群众都有代表联系、有诉求通道、有回应机制。制度运行半年来,已建立民情台账10余本,实现民生诉求24小时响应。
  淬火成钢,“场景化”练兵体系练出来
  每月15日,河源店村文化广场的“村湾夜话”如期而至。没有主席台,不念发言稿,干部与群众围坐老槐树下,通过“听诉求、找症结、谋对策”三步闭环,将闲谈家常转化为15项民生项目清单。这种沉浸式场景,让年轻干部快速掌握了农村工作要领。
  面对苏湾村黄焕德的家禽散养难题,包村干部万陈伟、汪紫薇初时碰壁。在老干部王世刚“疏堵结合解难题工作法”指导下,他们转变思路:带着皮尺丈量院落,绘制规划图;联系设计可移动鸡舍,组织回收闲置物品;最后发动村民开展“美丽庭院”评选。72小时内,黄焕德从抵触者变为义务宣传员。
  新街镇建立“导师帮带+项目练兵”机制,把复杂民生问题作为磨刀石,推动干部在一线发现问题、在现场敲定方案、由群众评价成效。目前,已有20余名年轻干部成长为懂乡情、善调解、会服务的基层多面手。
  顶格锤炼,“实战化”成长舞台搭起来
  承办省级“清洁家园”行动示范点任务,让苏湾村的年轻干部一度感到“本领恐慌”。经历过两年基层锻炼的聂敏欣站了出来:“单打独斗效率低,不如组建专班攻坚!”环境整治、氛围营造等四个专班迅速成立,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工作开展期间,累计拆除违建8处,通过“板凳会”收集民意136条,创新“提、议、决、办、评”五步议事流程,闭环解决民生问题28项。
  在筹办2025中国农民丰收节分项活动中,20多名年轻干部主动“接单”,手持职责清单,细化四大类20余项工作节点。他们深入田埂和企业,梳理群众需求23项,协调企业3家,服务群众超50人次,实现“零差错”。
  通过重点项目压担子、重大任务搭台子,新街镇形成了“一线练兵—实战检验—机制转化”的培养闭环。年轻干部实现了从“解题”到“破题”的蜕变,成长为善于发动群众、精于机制创新的基层治理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