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播撒爱心 收获幸福
——记曾都区吴山一中内蒙古籍资教教师生崔志荣
作者:徐斌
见习记者 徐斌 通讯员 聂保国 12月11日上午,在曾都区吴山镇中心学校七年级一班的教室里,学生们正在上英语课。但讲台上却没有老师,而是站着4个学生。他们正在用英语进行情景对话,而他们的老师则站在讲台下面看着学生们的表演。这位老师就是不远万里来到吴山镇资教、2006年被评为曾都区优秀教师的内蒙女大学生崔志荣。 选择资教弄僵父女关系 崔志荣家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母亲是当地一所中学的教师,父亲是搞建筑的小老板,家庭条件比较优越。2005年,崔志荣从中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父母帮他在呼和浩特一所子弟学校找到一份工作。但是,崔志荣却告诉父母,她要去资教。 “我爸的反对最坚决,他说‘就是回家种地也不让你去资教。如果你去资教就不要再回来。’”崔志荣说,那是她过得最不开心的一个暑假,父亲对她不理不睬,任凭她使出一切花招:撒娇、赔笑、使性子,可他一直板着面孔,直到踏上南下资教的火车,父亲都没有跟她说一句话。上车的那一刹那,崔志荣泪流满面。 直到2005年寒假回家,崔志荣和父亲的关系才有所缓和。“刚下火车,我发现站台上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是爸爸!半年前强烈反对我资教,不认我这个女儿的爸爸,那天竟不远百里,冒着严寒到火车站接我!”崔志荣说,在吴山的第一个半年,经常往家里写信,述说在这里艰苦而快乐的生活,以及那些学生们的故事。父亲看了她的家信,最终理解了她。 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 崔志荣教七年级两个班的英语课。农村的初中新生英语基础很薄弱,加上自己经验不足,为了上好课,崔志荣必须花大量时间备课。她对着镜子讲给自己看,对着录音机讲给自己听,努力使每一节课在授课前就胸有成竹。一有空,崔志荣就到其他老师的课堂去听课,向每位老师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努力让学生爱上自己的课,崔志荣尽量使枯燥的英语课生动有趣:凭借擅长简笔画的优势,经常在黑板上画下直观的图画;有时把课文编成一个个短小的剧本,让学生登台表演;课下和学生一起听英文歌曲,讲英语笑话,抄读英语格言;还举行一些小型的英语知识比赛。很快,崔志荣的英语课成为孩子们最爱上的课。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期末考试,崔志荣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分别取得了年级组第一和第二的好成绩,获得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也赢得了孩子们的心。她所教的两个班级的英语成绩在学校也名列前茅。 2005年,崔志荣辅导的几个学生到市里参加英语奥林匹克竞赛,回来的时候还给她带回了礼物——一袋奶粉。崔志荣说,有几次辅导学生的时候犯了胃病,没想到被学生们发现并记在了心里。这奶粉是学生们凑钱买的,他们说:“老师的胃不好,奶粉养胃!” 好女儿也要志在四方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记得2005年中秋节,学校放假,老师们都回家和家人团聚了。正当崔志荣一个人坐在宿舍的窗前,望着家乡的方向发呆时,门突然敲响了。打开门,原来是学校总务处程主任代表学校看她来了,还送来了两包精装的月饼、一条很大的白鲢鱼和好几斤的猪肉。正在这时,手机响了,是校长邀请崔志荣去他家过节,并叫他女儿来接她。校长一家人的热情招待让崔志荣觉得自己就是这温暖的家庭中的一员。整个假期,崔志荣几乎没有在宿舍吃过一顿饭,身在异乡的崔志荣深深感到了家的温暖,沉浸在温馨的亲情中,甚至忘记了思乡之苦。 “时间过的真快,一晃三年就要过去了。”崔志荣说,难以忘记女教导主任来到宿舍陪她聊天,见她的被子太薄了,跑回家就给她抱来一床棉絮;难以忘记食堂的师傅专门为她开小灶,给她改善伙食;难以忘记热心的老师们利用周末手把手教她做饭炒菜…… 崔志荣说,两年多时间她并没有付出多少,却感到非常幸福;而在学生和同事们眼里,她付出的是大量爱心。 明年6月,崔志荣3年的合同期将要满了,现在,她又面临着选择。父母一直希望她回老家去,到他母亲的学校去当老师。“我不想在父母的照顾下生活,或许这是我当初选择来资教的一个原因。”崔志荣说当教师是她从小就立下的志愿,明年是读研,还是回老家当教师,还是继续留在这里,她还没有想好。不过“好女儿也要志在四方”的信念已经在她心里扎下了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