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暖,在这里流淌
安居二小关爱“留守生”的故事
开学了,又是曾都区安居镇第二小学对“留守生”进行统计,建立“留守生”档案的时候。该校1600余名学生中,“留守生”占35%。该校领导和老师为 “留守生”献爱心、送温暖,演绎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一条“亲情热线” 学校在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同时,要求各班主任建立“亲情电话簿”,“留守生”的家长及其监护人的联系方式尽在其中。学校还每学期给各班主任补助手机话费50元,作为“留守生”开通“亲情热线”之用。各班“留守生”每周可以在班主任那儿免费与父母通一次电话,感受亲情的温暖。 六(2)班有个男孩张昭,父母在深圳打工三年没有回家,他非常想念父母,放寒假前几天的一个早晨没出来上操,学校校长在查寝时,发现他在里面哭泣,问明原因,原来是他父母今年又不回来过年。校长及时拨通了张昭父母的电话,他父母以春节假期时间短,回家要花钱等理由说不想回家过年。朱校长对他父母说:“孩子的学习与成长需要父母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张昭与其他孩子一样,多么需要父母的关爱啊!”校长当即让张昭与父母通话。谈话长达20多分钟,还舍不得放下,最后其父母表示一定回家和孩子一起过年。这时,张昭同学才高兴地放下手机到教室上课。 一个“温暖之家” 安居二小的老师,几年来,一直把“留守生”当作自己的子女看待,在思想、行为上正确引导;在生活、学习上真诚关爱,让他们在校感到家的温暖。 四(3)班李加兵的父母在外打工,长期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成绩比较差。班主任万德荣每周末把他接到家里为他补习功课,并让爱人给他洗衣服,为他改善生活。腊月的一个晚上,李加兵在寝室里发烧不退,万老师夫妇俩把他送到医院,陪他打完吊针才回家。后来万老师在班上又开展了“献爱心”活动,先后为班上“留守生”李加兵捐款60元;为“留守生”陈红梅购校服一套;为石守明买学习用品……李加兵同学在《我最喜欢的老师》一文中写道:“万老师,如果没有你的关心和照顾,我早已流浪街头了。我一定会勤奋学习,用优秀的成绩来报答你的恩情。” 有的“留守生”在学习上有困难,该校老师不是嫌弃他们,而是加倍地关心他们。有一个叫陈扬扬的同学,语数两门功课的成绩都比较差,班主任王元荣利用双休日的时间接她到家里补习功课。 有的“留守生”不爱和他人接触,胆小又不敢说,学校设置“爱心信箱”,帮助“留守生”排忧解难。 吴朝勇游加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