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型园林城市
——国务院参事刘秀晨专题讲座摘录

  5月7日,国务院参事刘秀晨受邀来我市讲课。图为刘秀晨为市委中心组成员讲授生态园林建设知识。
    5月7日,市委中心组集中学习(扩大)会议召开,国务院参事刘秀晨就《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城市园林的机遇与挑战》作了专题辅导报告,现将其讲座精髓集录如下。
    刘秀晨现任国务院参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园林城市专家组组长,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领导工作,设计了北京国际雕塑园、石景山绿色广场、世纪坛公园、北京园博会伊斯兰园等多个项目,主持了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昆明湖清淤、颐和园、天坛和北海古建修缮等多个大型工程。
  城市园林,是实现美丽中国和中国梦的重要路径
    新型城镇化使城市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占城市土地三分之一以上的绿地已成为目前最活跃最受群众欢迎的城市要素,行道绿化郁郁葱葱,小游园、组团绿地等完善着城市绿地系统。大大增强了文化自信,人的气质风貌在新园林中变得豪迈、自律和热爱家园。
    现代园林的生态、休憩、景观、文化和减灾避险五大功能的定位,已经得到业内和社会的普遍认同。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唯一的主动手段,并塑造着城市景观。绿荫把个性不同的高厦连起来,发挥着纽带的作用。
    园林绿化建设促进了城乡发展,园林与城市之间形成互动、互促的发展态势。园林绿地建设不仅是城市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民生工程。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工程项目,是拉动内需、惠及民生的重要投资方向。
    现代园林的形式在发展中正在走向多元、开放和包容,园林与城市规划、建筑各学科一样,都在尽量保留传统文化的前提下,顺应城市发展大潮,其成果都具有社会思潮和现代生活反哺的印记。群众的喜闻乐见是必要的,而理念的前瞻性和把握设计潮流和趋势的准确性也很重要。
  城乡一体绿地系统是园林建设大进步
    从见缝插绿的随意性走上规划建绿,并走向绿量、绿质和绿地布局与结构的科学性为一体的城市绿地系统,这是近几年园林视野的重大改变。而这一系统在实践中又不断完善,从市区推而广之,发展到城乡一体并覆盖整个市域。它还是实行城乡统筹中纳入建设小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城市园林在市区不断完善的前提下,工作重点不断向市郊转移。园林工作者不仅要驾驭园林绿化的规划建设,还参与城市总体规划和介入城市设计。
    城市规划坚持法定绿地率和植物造景、绿化为主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的关怀的原则;坚持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坚持大气、简约和赋予时代精神的设计风格;坚持传统文脉与现代风格结合或并存的原则;坚持节约型园林的原则;坚持工程出精品和阳光工程的原则;坚持以地带(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新优品种和运用园林科技新成果的原则;坚持生态、休憩、景观、文化和减灾五大功能的原则;坚持城乡一体、城乡统筹的原则等等。提倡使用环保节能材料;提倡节水、使用再生水和集水技术的措施;提倡生物防治、少用农药等有污染的材料。实现以生态为核心,以人文为主线,以景观为载体,以空间优化为基础新型的绿地系统。
  园林大尺度开放空间的营造也是新时代特征
    大尺度开放园林的生态、休憩、文化、景观和避险功能的彰显,同样具备城市公共绿地的一般功能,科学准确的把握尺度成为关键。
    对自然山水大幅度大规模的改变可能对城市造成生态、地质、城市肌理的伤害。应提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大规模的挖湖堆山、大面积的营造景观水体、在住区周边制造太多的高高低低,都可能造成伤害土地、伤害居民、伤害自然的后果。
    以实行最小干预构建自然之美、生态之美、民生之美、和谐之美。园林的真谛、命题、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实践人与天调、师法自然。
    城市的发展遇到了生态、环境、资源和人口的制约。绿地应该是城市诸多规划用地的一部分,不可能无限扩大。一是要调动一切手段,构建集约型园林,二是反对奢华,提倡自然、环保、节约、朴素、降低造价。三是要关注水资源紧缺的现实。
    植大树是园林在城市化进入成熟期的重要标志。大树荫大绿量不仅彰显城市身份,提高城市文化深度,使城市美丽并更具历史感。当然,也要反对并制止以破坏异地生态为代价的大树移植。形成大树景观要靠加大养护力度,提倡绿化减法设计等手段来实现。过度密植的植株由于缺乏营养面积变得衰弱,不可能形成大树荫。
    城市化进程中园林建设的任务远远还没有完成。园林工作者要打开视野转变思维,加强学科行业的建设,迎接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核心任务——新一轮园林绿化大发展的机遇。
  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误区
    小型园林的多要素化 :一块不大的公共绿地,运用过繁过多的手法,变成了设计人倾吐张力的实验场。某些局部也可能精彩,但节奏过于紧张,韵律缺乏统一。
    简单设计的复杂化 :不少绿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就挺不错的。用不着动不动就这理念那理念。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其实朴素本身就是理念。
    广场设计的八股化 :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千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绿荫不足硬质化 :大树少、铺装多。路面、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居住绿地山水化 :居住环境有别于公园,过分叠石理水,危及老幼安全。深浅高差过繁,影响居民出行。住区应多为居者设置绿荫和活动场地,而不是山水。
    小区景观展示化 :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小区环境应该安静、安全、绿盖、舒缓,而不是扰民。有的植物配置十分讲究,路旁却故意不栽大树,忘记了把人当成小区的主体,给予遮荫呵护。
    “文化”运用的标签化 :胡乱添加不着边际的文化标签,没有依据的张贴“文化”邮票。一块绿地展示多种文化。牵强附会,走向没文化。文化应该是多大就是多大。
    植物配置与景区划分的程式化 :一讲植物造景就是春夏秋冬四季园。千篇一律的“三季有花、四季长青”。“常绿与落叶相结合、乔灌与篱草相结合”云云。不管条件是否具备,需不需要,都设置水景、水法和景区的“四字经”。
  休憩——城市园林的永恒命题
    生态和休憩是城市园林的两大功能支柱,让大批城市人进入公园绿地享受生活,这一命题至今没有研究透,解决好。譬如,公园的避险功能的释放,安全、减噪体系的建设,坐凳、厕所的设置,交通系统的完善、救护、照明、水源、输变电等基础设施,都是民生问题。还有绿地的排洪防险、雨洪和污水的分流、景观用水的净化等,哪一样都少不了。
    道路绿化。城市如果没有行道树,将是难以想象的。人们不经意地发现,道路节点、三维环境越来越艺术并个性化了,分车带树组的节奏、韵律;大树荫、反炫光,以及爬蔓花卉、地被植物的运用;塑造车流的动感景观;展示新优品种、市树市花、大色块大高篱大树阵和背景树……新招数越来越多。丰富多彩的行道景观,基本上是值得肯定的。
    园林要提倡“解题”的思维和方法论。“意在笔先”是创作之首。要宏观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中,提出解题的办法和手段。足够的绿量,讲究的构图,精良的施工,适度的文化品位,体现对人的关怀和找到独特的创新视角,这些是园林设计与时俱进的新思维。
    园林作为一种 “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和居民的品味和评说,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捻来”,细部却要 “娓娓道出”。要加强园林学科的理论建设。我们要站在新的制高点上按照 “看得见山,露得出水,留得住乡愁”的新思维,出新招、敢担当、拿捏得体,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型园林城市。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型园林城市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7 版:综合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