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与土地的情缘
“官出于民,民出于土。土中生万物,万物归于土。”这是父亲的口头禅。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家分了4.3亩水稻田,1.7亩旱地,父亲又开挖了0.9亩挂坡地,总共是6.9亩地。 土地分到家的第二天,父亲就干开了!先将水稻田埂加高加厚,说这样能保水防旱。给旱地深翻晒太阳,说别小瞧了这翻地,翻起的地,可以晒死虫子、草根,还给地增加热量,让土松软,便于庄稼深扎根,常言道,根深才能叶茂啊!给新开挖的0.9亩挂坡地,进行挖高垫低筑埂,变成了两块平展展的梯田,说这样能防止水土流失。然后挑来猪栏粪,撒在上面,再进行翻耕,说这样能改良土壤。那年,三九寒天,父亲都是穿着单薄的衬衫,挥汗如雨地在土地上度过的。 房前的柳叶儿绿了,房后的桃花儿红了。这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第一个春耕。父亲说,大集体时,都是队长安排春种秋收,自己干的是不操心的力气活,今天轮到自己安苗下种了,心里还真是没有多少谱。他立马拿着笔带上本,到镇上农技站找农艺师求教,诸如什么时下什么种好,什么土地施什么肥好,什么病虫用什么药好,父亲一一记在本子上。心里有了底气,开始买回水稻、玉米、大豆种子,肥和农药。 水稻田里作起了秧田底,放水浸泡着,准备育秧苗;坡地上点种玉米后盖上了薄膜为土地加温,十多天的时间,嫩绿的玉米芽破土而出,顶起了薄膜,父亲剪破薄膜让小苗探出头接收雨露阳光,与小苗一起钻出的还有小草。大集体耕作时,锄草不到位,那些草争先恐后地一个劲地往上窜,比小苗长得快。 待小苗长到五六公分时,父亲就开始锄地了,离苗远的草就用锄连根挖掉,离苗近的草就用手连根拔起,让草无立足之地。锄头遍是除草,锄二遍是松土、透风、透气、透阳光,锄三遍是保墒抗旱。直到玉米长到一人多高时,父亲仍顶着炎炎烈日,扎进玉米林中,瞅准玉米地的空隙松土,再用松土掩埋裸露的玉米根,生怕伤着了玉米的蔸,那一年他松土除草五六遍,以至土地成了海绵,踏上去能见脚印,难觅杂草的踪影。 秋天到了,金灿灿的谷子压弯了腰,玉米棒子露出了金黄的脸。父亲挥镰割了谷子,亲手掰掉了棒子挑回家。秋收过后的土地,呈现着干干净净的一片黑土,踏上去能冒油,横卧在大片土地中间特别抢眼,路人直夸这家的种田把式地道。 那一年的大丰收,闲置多年的匾桶、粮囤又派上了大用场,这还不够,空屋里、厅屋里都装满了粮食,还在场院里搭起了大棚装粮食。精明的父亲请来了拖拉机拉到粮食收购点卖了,说放在家里虫害、鼠害、潮湿霉烂损失也不会少,虽然斤价只卖0.19元,但还是卖了2000多元钱,是过去三年收入的总和。 吃饭再也不用定量了,连猪、鸡都吃上了粮食,到年底,除卖了一头200多斤重的大肥猪外,自家还杀了一头250多斤的肉猪。猪油炒的菜,不仅香,而且耐饿,弟妹们上学,靠早起炒的猪油白菜鸡蛋饭吃,一天不觉饿。特别是母亲烧的红烧肉,一块足有一两多重,吃起来满嘴冒油,从嘴里香到心里,味道美极了。 父亲76岁那年,患了一场重病,腿脚走路都困难,在儿女们的劝说下,准备把6.9亩责任田租赁出去,消息传出,欲租赁的人纷至沓来,都相中了这几亩土地。承包给谁泥?一时间成了父亲思考的问题,他把土地看成是自己的女儿,一定要找个好人家,最后他琢磨出了三条:一是只准种粮食,而且谷麦两季亩产量不得少于2000斤,二是不得撂荒,三是以施农家肥为主,以肥养地,土圪塔拿在手上能捏成碎面,若违背这三条,出租方有权收回出租地,并签订合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土地租赁后,父亲并没撒手不管,而是隔三岔五地柱着拐杖,到地里抚摸着土,望着种上的庄稼长势思索,或坐在田埂上巴嗒巴嗒地抽着水烟袋,一坐就是老半天。 我反问自己,父亲对待自己的土地与对待自己的儿女,到底哪个最亲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