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时代更要(会说话)
说话,是人类进行沟通的最基本方式。然而,近段时间,口语沟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发现,在这个社会快速发展、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我们最便捷、最灵活、最直接、最具感染力的口语交流方式正在走下坡路。你认真听一下,身边说话的有些年轻人,是不是一说话就结结巴巴“挂不上档”;有的虽然说出话来,可又言此及彼,表达很不准确;还有一些年轻人,一开口就是“然后……就是说……接下来……接下来……”没完没了,让听者云里雾里不明就里。 与朋友探询,朋友颇有同感,并追根溯源,把账记在电脑、手机等现代传播手段上:由于有了电脑,新生代生活在虚拟空间里,足不出户,基本可以解决生活所需;由于有了手机,人们交流通过短信、微信联系,说话的场合与机遇大大减少,口语表达能力自然就下降了。其实,下降了的不仅是口语,还有汉字的表情达意功能,因为汉字除了以形态符号显示其含义外,重要的方式是“读”出来、“喊”出来的,声调、音色、节奏,甚至说话人的形体都能生动地体现出丰富的情感信息。 朋友并不与我一样失望,他说,有此共识且正在着力改善现状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年轻父母为避免同样的问题产生在下一代身上,自觉把小孩带向户外,到人多的地方去见识新事物,倾听各种口语,锻炼融入能力;有的家长把朗诵和汉字书写当作引导孩子提高表达能力的方式之一进行培训;社会、媒体、学校的公众教育责任正在逐步强化,全国、省、市举办的各种现代管理与口语沟通培训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中央和一些省市电视台经常举办 《汉字听写大会》或成语听写大赛,增强学生对汉字声、形、义综合表现力的理解;许多中小学校沉寂多年的早读声又在校园上空飘起。 能张口,会说话,还要求把握好语言的“度”和语言使用的环境。我做政工工作之初,机关进行干部选聘,同事们相遇大多以玩笑的口吻相互打趣,调侃对方要到更高更重要的岗位上工作。一名工作认真,但能力较差,属于“有态度、无思路、少业绩”的同志,多次找有关领导和同志表明心态,想利用这次竞聘机会争取一个职位。当竞聘进行到关键时刻的一天下午,我见那位同志心事重重,快下班了,还在办公室磨蹭,有心说点轻松的话题调剂气氛,于是用玩笑的口气对那位同志说:还不下班啊?你就等吧,也许领导要找你谈话呢。这位同志没听出我在开玩笑,真的一直在办公室等待领导谈话,从下班一直等到天黑,直到他打电话问我,我才知道这个玩笑开大了。果然,第二天一上班,他就到领导那里吵闹,他要领导给个说法,还说了很多难听的话。还有一次,一位在部队任职的转业干部安置到机关工作,大家见了面“主任长主任短”地称呼他,他也不置可否。我随大流也喊他“主任”。可不久,领导找到我说,干部职务不是随便称呼的,做组织工作的同志更要谨慎,什么样的岗位、什么样的人、开什么样玩笑,是要认真分析,慎重开口的。 但愿在电脑、手机、网络不断进步更新的时候,我们的语言表现能力也能够不断提高,张开口“会说话”,而不是相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