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润泽曾都
——曾都区群艺馆文化惠民服务纪实
  本报记者 黄刚桥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和灵魂。近年来,曾都区群艺馆在区委、区政府以及市区文体局的坚强领导下,通过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极大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了全区文化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A
  目标:引领风尚
    文化发展,规划先行。曾都区群艺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紧紧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紧盯全局中心工作,提出“月月有活动,周周有辅导,天天有开放”的工作思路,并制定了《曾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三五”发展规划》,为全面开创“十三五”文化工作新局面打好坚实的基础。
    文化惠民工程,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百姓生活,丰富着城市的文化内涵,也孕育出一方文明。2016年,群艺馆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在创新中求发展,全年完成文体活动20场(次),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文化活动凝聚着健康向上的文化力量。今年2月22日,该馆在神农公园举办以“金猴闹春·万民同庆”为主题的闹元宵活动,活动以传统舞蹈与现代舞蹈相结合,形成古今杂糅又各显风姿,民乐合奏和古筝表演激烈碰撞又互相贯通,营造了浓厚节日氛围。同时,该馆还在各镇、办事处、管委会组织开展皮影戏、舞狮、舞龙、威风锣鼓、腰鼓、踩高跷、采莲船、秧歌队等民间传统文艺巡演活动。
    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广受群众欢迎。6月16日,该馆在神农大剧院成功举办以“强化安全发展观念,提升全民安全素质”为主题的曾都区“安全生产”专场文艺晚会,将安全因素融入歌舞、花鼓小戏、小品、山东快板等不同形式的节目中去,受到市区领导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6月29日,区委宣传部、区文体广电局、区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区美术家协会、区书法家协会举办联合“曾都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书法美术展”书画展共展出书画作品120余幅。7月,该馆组织参入了全区第三届运动会,同时协助做好开幕式的演出、运动会赛事录像、摄影和后勤保障等工作,受到局领导的高度赞扬。8月份,该馆与区教育局联合举办“湖北省第二十届中小学生幼儿美术书法作品比赛暨曾都区选拔赛”的征集选送工作,共收集作品380多幅,并筛选了200余幅优秀作品报送湖北省参加评选活动。9月23-24日,该馆与市戏曲家协会联合举办两场庆“十·一”周末大舞台文艺晚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9月29日,该馆与随州市委宣传部,随州市戏剧家协会联合举办的 “随州市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在神龙公园演艺广场举行,晚会以歌舞的形式,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长征精神,进一步激发了群众爱国热情。
  B
  服务:全民共享
    随着一批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立,一个个文艺精品工程的实施,老百姓正尽情享受着丰富的文化大餐。在各大影城,市民们可观看全球同步放映的国际大片;茶余饭后,前往曾都各大广场拉二胡、唱小曲、打太极拳、跳广场舞的市民络绎不绝。
    2016年,该馆全面落实免费开放制度,群艺馆多功能厅、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全年免费对外开放,全年共接待各种文艺团体10个,人数近万人。7月14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王志勇,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赵建新等领导出席参加的随州市第六届“编钟文艺奖”颁奖暨市剧协换届大会在曾都区群艺馆多功能厅召开。9月8日,曾都区文明办在二楼多功能厅举办“讲述家风故事,培养家园情怀”主题演讲赛。3月31日,陕西省浦城县文化考察团一行8人与我馆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就免费开发工作进行交流。同时,该馆还积极探索创新免费开发内容,创新文化服务平台,不断吸纳新的文化载体,全年举办“曾都区群众文化大讲堂”6期,为37个社区、农村培训各文艺干部和文艺骨干500余人。常年举办广场舞、交谊舞培训4期,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能够享受免费服务。
  C
  传承:留住文脉
    在我国现有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地方文化特色的消失有目共睹,让地方文脉延续下去已是社会各界共识。
    近年来,该馆多举措做好非遗保护传承,通过制定《曾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三五”发展规划》,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个一”行动计划,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五年保护规划,使全区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得到切实有效
    的保护;通过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宣传工作,利用《随州日报》、《曾都新
    闻周刊》和网站、公众微信号进行广
    泛宣传,并制作非遗宣传片在社区、
    学校发放宣传册1000余册以及人群
    密集的地方播放,让“非遗”工作更加
    深入人心,同时该馆还组织省级以上
    “非遗”项目《曾都皮影》在淅河镇小
    学建立皮影戏传承基地,《戈氏炼丹》
    在万店建立炼丹传承基地;通过组织
    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延伸
    了“非遗”工作触角。今年5月,该馆
    先后在实验小学、文峰中学、实验中学、五眼桥小学等10所中小学校巡回展出,历时一个月的巡展让全区中小学生近距离感受曾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今年3月该馆利用综治法治宣传月,在大润发广场展示曾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项目,增强了群众对“非遗”工作的保护意识。
    除此之外,成功申报《曾国漆器髹饰技艺》《青铜编钟制作技艺》为第五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该馆还先后完成了省市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完成了区人大检查该区贯彻落实《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情况。7月18日,区人大副主任刘春发带领一行对曾都区贯彻落实《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情况进行视察,同时对全区国家级非遗名录《随州花鼓戏》、省级《曾国漆器髹饰技艺》、市级《程氏雕刻》等名录的保护传承情况进行检查、调研,推动了全区“非遗”保护工作。
  D
  务实:再创精彩
    群众艺术馆肩负着弘扬先进文化、活跃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重大使命。今年来,该馆以“两学一做”为主线,每月定期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并通过组织学习《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等,增强了群艺人的文化担当,提高了党性修养。同时,该馆还结合精准扶贫、洛阳救灾等中心工作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7月8日,该馆为何店驻点村桂花村贫困户捐献衣物250余件。7月21日群艺馆举办“看灾情、献爱心、感党恩”活动,为洛阳镇灾区募捐1700元。
    近年来,该馆还不断探索《群文风采》的出版形式,引导该区群众聚力文化发展,全年编辑出版2期《群文风采》,2016年在《随州日报》、《曾都新闻周刊》、市电视台和网站发表各类稿件近30篇,从宣传形式上实现了报纸有影,电视(网络)有像,电台有声。同时,不断加强群众文化阵地建设,先后筹资15万元对单位门面进行整体装修改造,彻底改变办公楼面貌,整体实现提档升级,增强群众文化在城区居民影响力和凝聚力。另外,还配合做好工青妇工作,今年3月6日,该馆为庆祝“三八”妇女节,组织全馆职工开展庆“三八”趣味活动,增强干部职工凝聚力。
    文化雨露滋润百姓生活。如今,在曾都,文化活动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节日符号,而是早已成为广大城乡群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润泽曾都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专版】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