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守望历史
——曾都区文物局推进文物保护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黄刚桥
    无论是千年曾侯乙墓,还是博物馆珍藏的各种文物,似乎都用无声的存在向人们展示着一座城市的岁月变迁。一件文物就是一个故事,一件文物就是一段历史,文物作为祖先遗留下的宝贵财富,述说着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的历史,承载着华夏子孙繁衍生息的记忆,珍惜、善待、保护好这份宝贵的遗产,是我们每一代人共同坚守的责任担当。近年来,曾都区文物局在文物保护、文物抢救等工作中积极造氛围、创形式、出实招,取得显著成效。
  A
  文物宣传浓氛围
    要改观全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提高全社会的认识是第一步。近年来,为使《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家喻户晓,曾都区制定了一系列文物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计划,并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2016年,该区政府按照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中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对《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力度,通过采取新闻媒体、宣传画册、宣传标语、重要日期、文物普查等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文物保护法的宣传教育。上半年,区政府以洛阳、府河等文物点较多的乡镇和义地岗、文峰塔等重点文物保护区为宣传重点,印发《文物保护法》1000余册,进村入户进行宣传,做到了家喻户晓,形成了“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
    为确保文物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该局精心组织,扎实开展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并成立了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制定的普查实施方案,普查人员对涉及到曾都区的273个国有单位进行了实地调查登记,普查面达到100%。截至目前,可移动文物认定、摄影、登录以及数据审核工作已全部完成。除此之外,该局在区政府的领导下,还主动申报和提请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年分期分批的逐级申报,该区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其中,古文化遗址2处,古墓葬1处,古建筑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2处,这6个省保单位对研究随州地区新石器以来的历史文化、农耕文明、抗日救国等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佐证。
  B
  文物保护显成效
    曾都区居“荆豫要冲”,扼“汉襄咽喉”,为“鄂北重镇”,享有千年银杏、“编钟古乐之乡”的美誉,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灿烂的文化遗存。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表明,曾都区现有各类文物保护点439余处,其中古文化遗址86处,古墓葬(群)212处,古建筑116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5处,已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保单位77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点356处。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为配合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项目建设,根据工程项目文物保护方案提供的文物点的调查资料线索,2016年6月23日,该局紧密配合考古专家开展调查踏勘,经过细致调查,初确定了墓葬可能分布的区域:杨家河墓群协议勘探面积2000平米,实际完成勘探面积6500平方米,发现墓葬和疑似墓葬27座;张家湾墓群协议勘探面积1000平米,实际完成勘探面积2200平米,发现墓葬和疑似墓葬15座。此次发掘发现大量战国时陶片及遗迹现象,对于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文化面貌、社会生活交往及丧葬习俗的形成、演变与周边地区文化交流互动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随枣走廊地区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料。为加强该处文物保护,该局协助相关部门全力做好调查和保护规划,提高墓群的文物保护级别,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留住历史文化资源。
    文物保护工作是事关民族文化传承的大事。近年来,该局不断加强领导,全面实施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一是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坚持把文物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二是在编制和调整城乡建设规划时将文物保护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三是在安排年度财政预算时,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四是在体制改革过程中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并纳入体制改革,设立副科级事业单位文物局、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考古队 (文物管理所)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洛阳九口堰革命旧址纪念馆;五是在落实各级领导工作责任时,坚持把文物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考核。同时,结合该区实际,设置了义地岗古墓群、狮子头墓地和文峰塔文物保护工作站。另外,还通过现代技术手段筑牢文物保护 “防护墙”,一方面加强技防,在义地岗古墓群、两水沟狮子头墓地重点地段及文峰塔、九口堰五师旧址纪念馆安装电子监控设施。另一方面加强联防,在义地岗重点保护区内实行十户联防制度,逐户建立台账,对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工程等作业及外来租住户实行报批制度,张贴《文物保护通告牌》,组建义地岗群众联防队,实行走村串户,严防盗掘。
    文物工作重在保护,也难在保护。近年来,该局积极开展基本建设中的文物调查勘探工作,配合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了玉柴大道、世纪大道南段、炎帝大道、随州迈垦实业投资有限公司、随州市大同印务工业园、程力专汽、汉东东路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的文物勘探和保护工作。特别是世纪大道南段工程项目中,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支持下,进行的周家寨墓地考古勘探发掘工作,出土了公元前206年西汉竹简506枚,是目前我国保存状态最为完好的竹简,价值巨大,列入了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预选名录。
    作为文物管理职能部门,该局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查处文物违法犯罪行为。近年来,公安、文物部门紧密协作,密切配合,严厉打击盗窃、盗掘、倒卖文物犯罪活动,破获重大文物盗墓案10余起,缴获赃款六百余万元,抓获犯罪分子70余人,追缴回被盗掘文物百余件,为国家挽回了巨大的损失。
  C
  文物抢救出实招
    多管齐下,抢救保护。今年7月,在市、区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努力下,《文峰塔抢救性保护方案》经市政府主要领导同意迅速启动。9月中旬,随州市广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竞标成功,具体承建文峰塔周边环境整治工程。为保障该项工程顺利推进,该局积极协调相关部门配合工程施工,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目前,文峰塔抢救性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已基本完成,建成了以塔周大理石围栏为基础、向四周延伸11.5米的保护范围隔离带,在隔离带内密集种植1400平方米的草坪、灌木等,并设置了铁质围栏,有效防止了香客直接接触塔本体进行祭祀活动。
    九口堰五师旧址纪念馆是曾都区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红色基地”。为了更好地加强保护,该局通过勘查设计,立项申报,得到省文物局修缮批准,拨付专项修缮资金100万元,于今年元月启动修缮工程,7月份,修缮工程全面竣工。由于文物修缮保护的不可预见性,导致整个修缮费用增加,为了弥补资金缺口,该局又把省文物局领导特请到九口堰现场汇报查看,得到了省局支持,并给予了后续资金的解决办法。同时,向上争取了50万元的消防安全专项资金,20万元的布展资金。
    文物抢救出实招。今夏洛阳镇连降暴雨,五师旧址因遭到暴风雨袭击各个展厅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灾情发生后,该局迅速开展文物抢救活动,重新对旧馆进行全面修缮工作,共投资200万元,并对馆后方山体滑坡的3000平方米的泥土进行了清除。同时,对老馆门口的场子进行整理、仿古硬化,共投资50万元。由于长期阴雨天气,旧址因潮湿出现了白蚁,该馆工作人员发现及时,当天就联系了专业的除白蚁公司进行了灭蚁工作,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旧址安全。
    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曾都区文物保护工作多次受到省市各级领导好评,今年9月中旬,全省组织开展文物法人违法案件专项整治行动督查督导工作,督查组认为该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等保存完好,并对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守望历史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专版】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