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相安
不久前,我们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井冈山,参加红色教育培训。
那起伏蜿蜒的市区街道两旁,路灯都是红旗或火炬造型,灯杆上都镶嵌着红五星;饭店或店铺大都以根据地饭店、红军厨房、会师茶馆等命名;商场或宾馆大堂里,播放着《映山红》《十送红军》《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等红色歌曲。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是最早喊出“共产党万岁”的地方。1962年,朱德重上井冈山,挥笔写下了“天下第一山”五个刚劲有力的大字,这无疑是对这座山最好的定位。
陆定一同志曾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的确,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和绿水青山的旅游资源已经成为当地的两大产业品牌。每天,各色大巴车满载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培训人员或游客,穿梭于各个景点。
当年,国民党军队兵分两路,攻打黄洋界哨口,企图以此为突破口攻占井冈山。红四军以不足两个连的兵力打退了敌人四次冲锋后,从茨坪军械处抬来一门刚修好的迫击炮,但只有三发炮弹。没想到, 射出的前两发竟然都是哑炮,所幸第三发终于打响,并直接命中敌军在山下的指挥部。敌军误认为遇上了红军主力,慌乱中连夜退逃。黄洋界保卫战遂取得胜利。正在返回井冈山途中的毛泽东闻讯,兴奋地写下了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站在黄洋界哨口,我抚摸着这门承载了沧桑岁月和历史记忆的迫击炮,仿佛看到一队队红军战士呐喊着,迎着敌人的炮火冲向山下敌军阵地的一幕。
在黄洋界西北面是著名的朱毛红军挑粮小道。这是当年红军从宁冈挑粮上山的一段羊肠小道,狭窄陡峭,崎岖不平。途中有一棵大树,为红军挑粮歇脚之处。据说有一次,毛泽东问战士们:“站在树下能看多远?”有战士答:“能看到湖南,也能看到江西。”毛泽东说:“对,我们革命者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站在井冈山,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
当时已年过四十的朱德也常跟随队伍去挑粮, 一天挑着百十斤的担子往返50多公里。战士们从心里敬佩朱军长,但又心疼他,于是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没了扁担,朱德很着急,他让警卫员到老乡那儿买了一根碗口粗的毛竹,自己动手连夜赶做了一根扁担。为防止战士们再藏他的扁担,他在上面刻了“朱德记”三个大字。就这样,朱德坚持和战士们一起挑粮,用双脚在荆棘丛中开辟出一条“挑粮小道”,解决了部队给养问题。
沿着朱毛挑粮小道,我们中有几个学员想体验一下挑粮的感觉,但仅仅是挑着两只空竹筐,结果走了几百米便累得放弃了。我空手利脚地走了不到两里地, 也已是气喘吁吁, 两腿酸软。想当年,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们需要付出怎样的艰辛,才能把30多万斤粮食一担担挑上天梯般陡峭的黄洋界啊!
午后,我们驱车来到了茅坪八角楼。
井冈山斗争时期,湘赣边界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红军后勤机关曾设立于茅坪,八角楼成为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的指挥中心。当时,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贺子珍等都在这里居住和办公,并在这里召开了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自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毛泽东在八角楼的清油灯下,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
据现场教学老师讲,八角楼是井冈山唯一没有被国民党军焚毁的红军历史原物遗迹。现楼内陈列着毛泽东当年用过的办公桌、坐椅、大砚台、竹筒铁盏清油灯等物品。
来到小井红军医院旧址,天突然阴沉下来。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小井医院黑灰色的外观仿佛一直在述说着曾经的血雨腥风,古朴沧桑中透露着悲愤与忠烈。在这里,看着红军战士们用过的病床、木头做的洗手盆、竹片磨制的手术刀、反复使用的绷带……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岁月中艰苦奋斗的情景,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环望四周,满坡的映山红似乎正蓬勃绽放,鲜红如血。
参观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时,老天爷突然下起了雨, 这是为英烈流泪吗?高耸的纪念碑上,“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几个大字是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整座陵园坐北朝南,直面雄伟的井冈山主峰。四周青松翠柏,庄严肃穆。
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堂瞻仰大厅中央嵌刻着毛泽东书写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烫金大字。大厅里有中央领导和各界人士敬献的花圈、花篮,两侧耳房陈列着参加井冈山斗争的主要领导人的照片和生平简介。吊唁大厅四周的墙上,嵌刻着1927年9月至1930年2月在井冈山斗争中牺牲的15477名革命先烈的英名。厅内的将军红基石上立有一块汉白玉无名碑,以纪念井冈山斗争时期牺牲的无名先烈。忠魂堂安放着何长工、贺敏学等老红军的骨灰和万名革命烈士名册。
青山一旦埋忠骨,史册千秋注英名。令人难以忘怀的除了英烈故事和文物外,还有雕刻在墙上彰显井冈山革命英烈追求理想、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的名言录、歌谣。
感谢这次井冈山之行,让我的内心与灵魂得到洗礼和升华,并催我不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