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2020年06月30日
信贷老兵汪清洪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唐天才 通讯员 张杰 王鹏
  他是一位退伍军人,4年的军旅生涯,锤炼了他坚持原则、严守纪律、不畏困难、敢打必胜的本色和血性。
  他是一名模范员工,从业38年间,先后被随州农商行授予“先进工作者”“优秀客户经理”,2019年度被随州农商行评为“信贷模范”。他,就是随州农商行柳林支行刚退休的员工——汪清洪。
   贷款“零不良”的背后源于他对信贷质量的坚守
  汪清洪是一名信贷老兵,32年的客户经理履历,累放贷款近5000笔、3亿元,金额最小的不满千元,户均贷款只有6万元,实现“零不良”的骄人业绩。
  “和老汪共事几十年,为了跑业务,他自行车、摩托车跑坏了好几辆,小汽车也换了两辆。毫不夸张地说,老汪的贷款都是他跑出来的。”回忆起过往的点点滴滴,同事们都纷纷称赞。
  数十年间,从刚开始的步行,到后来的自行车、摩托车和小汽车,他始终坚持走村访户的习惯,车轮胎每年都要换一遭。正是这样,练就了他人熟、地熟、情况熟的“绝技”。
  每次走村入户,他都随身带着一个日志本,用最原始的“笨法子”,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客户的信息。比如说,张大爷家里几头猪、几只羊,李大哥家里几间房、几口人,小王家里流转多少亩土地、栽种了多少亩油茶等,他都了如指掌。
  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他都能第一时间说出客户家庭及经营状况,第一时间作出风险研判,第一时间做好正确客观应对。
  自打从事客户经理30多年来,他随手记工作笔记的老习惯一直不变,69个日志本垒起来达4尺多高,记录200余万字。
  “只有你始终坚守资产质量的生命线,炼就火眼金睛,才能有效识别贷款风险,才能高质量投放贷款。”老汪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2017年初,顾某经客户介绍,找他贷款买挖机。由于其不符合准入条件,被他拒绝。但顾某不甘心,承诺给1万元好处费。他再次严厉回绝,并罕见地向介绍人发了脾气。
  “营销贷款必须与客户保持亲、清、近的关系,必须与客户保持正常的距离,该坚持的原则一定要坚持。”事后提到这件事,他还不忘向年轻的同事提醒。
   客户发家致富的背后得益于他的“输血供氧”
  随县柳林镇人口只有2万多人,镇区不到4000人,辖内信贷需求并不旺盛。为了高质量投放贷款,汪清洪始终坚守着农商行“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围绕着当地特色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做文章。尤其是市行推出“8+2”信贷新政后,他牢牢抓住政策机遇,主动走出去,外拓找载体。
  王某是他多年扶持的客户,也是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户。受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冲击,50万元的贷款出现了逾期。
  他主动联系王某,得知其想和朋友合伙搞种植养殖,不仅为其办理了无还本续贷,还帮忙其联系柳林镇相关部门,顺利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目前,王某的合作社已流转土地1080亩,粮食、茶树、山羊和生猪等农业综合种养经营已初具规模,一派生机,收益可期。
  “汪经理跑了几十里路,主动过来给我打气,当场表示只要有好项目,农商行肯定大力支持,真得感谢他,感谢农商行。”王某满是感激。
  王某的发家致富经历,只是他信贷服务的一个缩影。32年间,客户黄某兵的小黄鸭从古城畈水库游到了洪山镇双河水库,蔡某明的小饭馆成长为集餐饮垂钓休闲于一体的家庭农庄……一幅幅支农支小的动人画卷跃然纸上。
   青年员工成长的背后离不开他的言传身教
  柳林支行曾面临客户经理“青黄不接”的问题,在支行班子的鼓励下,临近退休的汪清洪还不忘为交“接力棒”作贡献。
  “放贷款一定要了解客户的人品和能力、了解项目的前景和市场,做到心中有数,必须亲自上门调查走访、亲自审核资料数据真实性、亲见借款人及担保人夫妻双方签字。”他经常这样“点拨”年轻的同事们。
  “他就是个拼命三郎,几年前在清收期间,他天天到柳林、洪山片区转,当年收回周边70多万元的不良贷款,超过片区内存量不良贷款的三成。”同事们这样评价他。
  “今年网点复工以来,师父就带着我拜访客户。一路上,边走访对接,边介绍情况,如数家珍。1800多万元的存量贷款,几乎没有一笔逾期,真是令人佩服。”刚接手的青年信贷员小魏这样说。
  “疫情期间,汪经理连续坚守抗疫一线37天。复工后,本可以提前在家休养的他,又坚持上岗2个月。”年轻的小何满脸敬佩。
  “能吃苦、敢担当、讲原则”就是他的写照。日常工作中,他的一言一行,无形中影响了他人,实现作风传承。
  目前,柳林支行3名专职客户经理均是老汪的徒弟,平均年龄不到35岁,新生代的客户经理已经成长起来了。
  “老汪是我们支行的一个标杆,他的身上有很多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和他共事,潜移默化间,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柳林支行行长宋波这样评价他。
  谈到退休,他满是不舍,深情地表示:“38年间,我心中坦然、无愧天地。虽然已退休了,我一定交好班,把我所掌握的经验传给同事们,今后行里有需要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吱一声,我一定随叫随到,毕竟,这里是我工作成长几十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