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2021年11月06日
行走天下
感受客家土楼

鲁钟鸣


  在福建西部或南部隐藏着各式各样的供人居住的土楼,据估计,永定县有2万多座,南靖县有1.5万多座。土楼的出现,缘为千百年前,在蛮荒、动乱的年代,福建先民历尽千辛万苦,南迁落脚福建境内,为了抵御匪盗的侵袭和野兽的威胁,他们用当地生土、砂石、竹木,将房子夯筑成一个浑然一体、精巧奇特的庞大建筑,兼具安全防卫、通风采光、抗震防火、防潮保温、隔音隔热、冬暖夏凉等种种功能,是他们生存居住的理想“乐园”,并以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聚居方式、合理的布局及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选址理念而备受世界瞩目。
  神奇的聚落环境,凝聚着世世代代客家人的智慧、精神和希望。
  南靖的福建土楼像是一部记录中原汉民南迁的特殊词典,古老、神秘、悠远、深邃。战乱年代中原汉人一次次告别家园,举族南迁,来到南靖这个重峦叠嶂、交通闭塞的山区地带安营扎寨。长期忍受颠沛流离之苦的人们,常有“恨藏之不深,恨避之不远”之惑,为了获得稳固的居所,他们沿袭中原的夯土建筑形式,结合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建造了一座座集居住、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土楼。
  南靖土楼景区的土楼群落,各有各的精彩,或小桥流水,或方圆相依,或小巧精致,或庞大无比……其中名气最盛的,非田螺坑土楼群莫属。据说玉皇大帝曾经到此考察民间疾苦,土地公呈献午餐,临走时忘了撤席,留下了偌大的“四菜一汤”!有趣的是,当地村民在农家乐中,很有创造性地开发了餐桌版“四菜一汤”。当您在游玩此地时,别忘了尝一尝哦。
  如今一座座夯土版筑的土楼点缀在小溪旁、田野间,绿树掩映的山脚下,它并不富丽堂皇,却纯朴、宁静,千百年来,巍然屹立。这种奇特的建筑形式如今吸引着人们新奇的目光,日本建筑学家称它为“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长出的蘑菇”。
  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有座承启楼,这幢巨大的圆形土楼始建于明崇祯年间,经过三代人80余年的努力,最终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建成,成了一幢江氏家族楼,承启楼因其高大与雄伟被人们誉为“土楼王”。曾有一首描绘承启楼的童谣如此唱道:“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承启楼之名取“承前启后”之意,在承启楼大门两侧刻有一副门联,上书:“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此联亦为江家人的祖训,教导江家后辈子孙要继承祖辈勤俭的美德,并专心读书与务农。在祖训的教诲下,承启楼中的江氏后辈们同堂生活、同堂学习、同饮水、同出入,和谐相处。三百年来,承启楼内人才辈出,成就了江氏家族的辉煌。关于承启楼,还有一个“姑嫂夸楼”的故事,话说在一个婚宴上,两年轻女子同一桌,都在夸耀自己家住的土楼有多大。一个说:“高四层,圆四圈,上上下下400间,你说我的楼大不大?”另一个说:“我住的楼像一座城,里面住有七八百人,我嫁这里三年了还认不了全楼的人,你说到底你的楼大还是我的楼大?”当她们清楚各自的楼名后,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原来俩人都住在承启楼,论辈分还是姑嫂呢!只因一个住楼东,一个住楼西,因土楼面积太大,到今还互不相识罢了。
  在游玩中,土楼的老人告诉我:土楼人都很团结,很热情,人们都会相互帮助,今天我帮你,明天你帮我。当一个家庭有红白喜事,整个土楼的人都来帮忙,从不计较劳动报酬。特别是小孩子,很喜欢住在土楼里,人很多,很热闹。逢年过节,各家做了好吃的东西都会一起吃,很有年味。有人家杀猪了,猪血和猪肉就会分给土楼里的每一个家庭。
  建造土楼的第一步便是确定建筑规模和选址。土楼大多建于丘陵或山地,为节省用地,在建造一座土楼之前,建造者会根据家族人口的多少来确定土楼规模,并尽可能地在土楼周边预留一定的空间,目的是当楼内人口接近饱和时,后辈人还可以在周边进行扩建或再建,充分展示了土楼人顾全大局的全局观念和长远观念,这正式是客家人“抱团取暖、共同发展”的精神所在。
  后来几天,我们又到福州、厦门、泉州等地,游览许多知名的景点,但我始终忘不了那恢弘的古楼,还有那里朴素的乡情,因为我喜欢的,还是那种亲近乡土、回归自然的温馨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