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2年04月02日
爱唠叨的父亲
●邹高大
父亲离开我们整整二十年了。至今,那些唠叨仍萦绕在耳畔挥之不去。
父亲是个目不识丁、老实巴交的农民,但他对一些朴素、务实的做人道理却谙熟的很。我在家是长子,父亲很重视对我的教育,他认为,引导不好老大,就没法教育好后面的子女,所以,打我开始懂事起,父亲的唠叨就开始了,在我不同的年龄段,就唠叨不同的事和理。他唠叨的虽然都是些做人做事的小道理,也掺合一些传统的生活禁忌,却给了我无尽的帮助。
先是规范我的举止、礼数。父亲说,站要有个站相,坐要有个坐相。他认为,一个人连坐都坐不端正,随随便便的,就会给人不好的印象。稍大些后,父亲带我去走亲戚,就不时地叮嘱我要主动喊人,不要像个闷葫芦。走在路上,见着长辈、年龄大的、老师等要先打招呼并让路;叫人不能用“哎哎”,要在名字后加称呼。到了我能单独走亲戚时,父亲又对我说,吃饭人多时,小孩子别上桌子,夹点菜在一边吃;若有座位,能上桌,应该坐在桌子缝那边。那时农村都用四方桌,不像现在,大都是圆桌。父亲说,坐桌子缝也有讲究,上首右边的桌缝是年龄小辈分低的人坐的……这虽然都是些小事,但父亲总是不厌其烦、唠唠叨叨地纠正我,直到我再也不出错。
父亲的唠叨,其实唠叨得最多的还是我们姐弟五人的学习。那时农村靠挣工分分口粮,我们家只有父母两个劳动力,挣的工分少,分粮食就不多,每月的粮食总不够吃。尽管如此,父亲仍让大姐和我上学。他不是不怕饿肚子,也不是不想让我们回家挣工分,他想的更多的是,孩子必须要学文化,不然会害了他们一辈子。他不关心每天吃什么,更关心的是我们学习如何。那时,老师就住在我们湾子里,他时不时到老师家里去询问,回来就开始对着大姐和我唠叨,不停地说着学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之类的话。在别处遇见了也总要问问我们的学习情况,还一再建议老师对我们严管。
我长大参军后回家探亲,一个月的假期尚未完,父亲就催我:“你回家已经二十六天了,该回部队了!”我说不要紧,假期还有四五天呢。父亲就有些着急地唠叨起来:“年轻人应该积极要求进步,早回去早归队,认真踏实工作训练,给领导一个好印象……”我想想老人家说的在理,最后答应提前归队。这时,面对儿子的离家远行,老父亲不是依依不舍,而是欣慰地笑了。
几十年过去了,回想起来,父亲的教育,于我的成长都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与促进作用。
如今,父亲不在了,但他的唠叨并没有随着他老人家的去世而逝去,而是成为我们家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将赓续绵远。
父亲离开我们整整二十年了。至今,那些唠叨仍萦绕在耳畔挥之不去。
父亲是个目不识丁、老实巴交的农民,但他对一些朴素、务实的做人道理却谙熟的很。我在家是长子,父亲很重视对我的教育,他认为,引导不好老大,就没法教育好后面的子女,所以,打我开始懂事起,父亲的唠叨就开始了,在我不同的年龄段,就唠叨不同的事和理。他唠叨的虽然都是些做人做事的小道理,也掺合一些传统的生活禁忌,却给了我无尽的帮助。
先是规范我的举止、礼数。父亲说,站要有个站相,坐要有个坐相。他认为,一个人连坐都坐不端正,随随便便的,就会给人不好的印象。稍大些后,父亲带我去走亲戚,就不时地叮嘱我要主动喊人,不要像个闷葫芦。走在路上,见着长辈、年龄大的、老师等要先打招呼并让路;叫人不能用“哎哎”,要在名字后加称呼。到了我能单独走亲戚时,父亲又对我说,吃饭人多时,小孩子别上桌子,夹点菜在一边吃;若有座位,能上桌,应该坐在桌子缝那边。那时农村都用四方桌,不像现在,大都是圆桌。父亲说,坐桌子缝也有讲究,上首右边的桌缝是年龄小辈分低的人坐的……这虽然都是些小事,但父亲总是不厌其烦、唠唠叨叨地纠正我,直到我再也不出错。
父亲的唠叨,其实唠叨得最多的还是我们姐弟五人的学习。那时农村靠挣工分分口粮,我们家只有父母两个劳动力,挣的工分少,分粮食就不多,每月的粮食总不够吃。尽管如此,父亲仍让大姐和我上学。他不是不怕饿肚子,也不是不想让我们回家挣工分,他想的更多的是,孩子必须要学文化,不然会害了他们一辈子。他不关心每天吃什么,更关心的是我们学习如何。那时,老师就住在我们湾子里,他时不时到老师家里去询问,回来就开始对着大姐和我唠叨,不停地说着学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之类的话。在别处遇见了也总要问问我们的学习情况,还一再建议老师对我们严管。
我长大参军后回家探亲,一个月的假期尚未完,父亲就催我:“你回家已经二十六天了,该回部队了!”我说不要紧,假期还有四五天呢。父亲就有些着急地唠叨起来:“年轻人应该积极要求进步,早回去早归队,认真踏实工作训练,给领导一个好印象……”我想想老人家说的在理,最后答应提前归队。这时,面对儿子的离家远行,老父亲不是依依不舍,而是欣慰地笑了。
几十年过去了,回想起来,父亲的教育,于我的成长都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与促进作用。
如今,父亲不在了,但他的唠叨并没有随着他老人家的去世而逝去,而是成为我们家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将赓续绵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