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2022年05月12日
故乡是安居
王运涛
  从随州城出发,向西沿涢水上溯15公里就是我的故乡安居镇,一个青山秀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古镇。
  镇西北郊王楼村,据考证为古随国都城遗址,城址建于西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岁月。南面安南山,隔涢水与镇区相望,绵延10余公里,山不大、不高,籍籍无名,但风景优美,层峦叠嶂书写着诗情画意。涢水、溠水在镇区交汇,向下汇入汉江,融入长江。古镇因水而兴,商贸繁荣,有“小汉口”之美誉。至明清鼎盛时,街道长达3里,商铺600多间。全国各地客商在此相安而居,生活滋润而富足,安居名称自此而来。
  我出生在安居乡下的皂角树村,镇域最北边,离镇上有10多里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故乡乡下,交通还很落后,出行基本靠腿,自行车是奢侈品。上街赶集颇不容易,是一件费体力的力气活,但于小孩子却是十分期盼的好事,我们浑身都是劲,一点儿都不在乎路途多么遥远,街上柜台摆放的各样稀罕玩意儿具有永恒的吸引力。
  上街赶集的机会不多,每每要等到交公粮,卖统购猪时,才能如愿。坐上借来的木板车,父亲在前拉,母亲在后推,10里地负重行走单程往往需要花上近两小时,等卖完粮,父母早已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稍歇一歇,父母会奖赏我,也借机犒劳下自己。饭馆是不敢去的,找一家小面摊,或油条或麻花或油饼,配一碗胡辣汤,再来一碟花生米加一杯烧酒,父亲难得尽兴,而我犹如过年。
  1982年,我考上镇上的安居中学,这可是一件值得自豪的大事,要知道安居中学是全镇唯一的重点中学,也是当时县里颇负盛名的重点中学。开学第一天,天不作美,秋雨绵绵,父亲挑着木板单人床和新木箱,大姐在后面挑着大米和被褥等日用品,两个人戴着斗笠穿着蓑衣,我在后面打着油布伞,3个人冒雨在泥泞的乡道跋涉,雨中赶路是艰辛的,但当我们终于走到校门口,抬头看见“安居中学”四个大字时,所有的疲惫一扫而空,我心里明白,这里将是我走向梦想的起点。3年的初中生活是充实而忙碌的,也是在故乡的最后一站。同学们大都从乡下来,居校住读,周末才能回一次家。
  学校四周是高高的围墙,沿墙是3米多宽的步道,道边一排排冬青树,四季常绿,我们沿步道晨跑,晚上散步,闻着叶香,听着鸟叫,努力汲取营养,快速成长。那时,物质虽然匮乏,改革的春风尚在途中,但同学们个个都精神抖擞,劲头十足。我们笃信“书中自有黄金屋”、“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课余,我们会时常到镇上溜达,学校会组织集体看电影,新华书店在全镇最气派的那个三层百货大楼里,是我们自由行的首选地,供销社是村镇商业的主阵地,日用品最齐全。老街有“九街十八巷”,古朴而繁华,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各色商品琳琅满目,行人摩肩接踵,叫卖声此起彼伏,小吃摊热气腾腾。如遇大集,或有庙会,更是热闹非凡。春天来了,我们会到安南山踏青赏春,镇上的同学会带上美食跟大家分享,夏天到涢水河游泳,秋天到羊子山秋游,那时的羊子山尚未开发保护,但已出土了较多西周时代的珍贵文物,古随国都城依稀可见。
  后来,我离开故乡到县城读书,再到省城,再后来结束学业,又回到故乡所在的城市就业安家。故乡还是故乡,但又天天在长。2019年底,汉十高铁建成通车,随县站就设在安居镇北1公里的车岗村,小镇从此融入全国高铁网,能快速通达北上广深等一线大都市,故乡如虎添翼,出行更便捷,回乡更方便。
  如今,故乡早已今非昔比,旧貌换新颜了。街道宽了,楼房高了,道路通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乡亲们富裕了。老街正在整修,修旧如旧,沿河两岸硬化了道路,增加了游步道和休闲小广场。古镇因地制宜,除保留传统粮食种植外,依托便捷的交通优势,结合临近随州城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和加工业,配套发展旅游业和观光农业。千年古镇重新焕发了青春。
  故乡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唯一不变的是那秀美的山水和浓浓的乡情。最美是安居,难忘是故乡!